《House Rules》读后感之一:我们不能让别人爱我们更多一点

《House Rules》读后感之一:我们不能让别人爱我们更多一点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也无不偏心的父母。连花团锦簇,应有尽有的《红楼梦》中,贾母的偏心也是一目了然。其实荣国府,宁国府,贾政,贾赦基本上是一样的腐败,一样的无能,但是贾母就是心心念念的对小儿子贾政青眼有加,不光饮食起居要在一块,连偶尔去宁国府吃酒,也还要三请四请的总是找借口不到。

经过几百年,到了《House Rules》(译名:家庭原则)的西方社会,这个偏心的情节倒是漂洋过海,一脉相承。

HouseRules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单身母亲有一个15岁的正常儿子,还有一个18岁的患有Asperger’s Syndrome艾斯伯格综合症的儿子。

艾斯伯格综合症是什么呢?它是自闭症的一种,患者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能力体会他人感受。但是通常来讲,患者的智商不受太大影响,而且因为他们超乎常人的专注,往往比常人智商更高,甚至取得更大成就,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安徒生,贝多芬,莫扎特等等,都传说或多或少患有此症。

是的,女主的儿子也表现出超常的智商。他对于《法医鉴定》剧集感兴趣,可以几乎毫无障碍的破解其中任何一个犯罪场景;他因为和同龄人的沟通障碍,在家看了很多电影,能够背诵其中金句,将其使用到恰如其分。

他就好像是一块不慎蒙尘的美玉,他的母亲,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决定耗其所有,希望他“回到正常社会”来。

母亲收入微薄,但是可以为了他一掷千金,让他接受各种辅导,补充各种营养剂。而小儿子因为是个正常人,所以母亲的余光所及,让他在角落里自己快快生长就好了。

渡假只是一个笑话,因为大儿子不可能搭飞机,说好的外出用餐,因为大儿子的一个不如意就全盘否决——所有的安排都是以大儿子的发展和需要为中心。

她不断的向两个儿子,重复这样一条家庭原则:照顾你的兄弟,因为你们只有彼此。她制定这条原则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希望小儿子无条件接受大儿子的特殊性。

后来,小儿子离家出走,甚至开始游离在犯罪的边缘,都让读者觉得情有可原,也更加让人痛心。

这也是经常会被拿出来讨论的一个原生家庭的罪责之一:越是不受到重视的孩子,要么长大后会拼命的自虐性的回馈父母,要么完全冷淡,终身带着原生家庭的创痛,永不回归。

两个都是痛苦的,由父母造成的阴影。

在这部小说里,后来演绎出一个谋杀案,其中无数荒谬和反转,并且让大儿子试图用尽一切,挽救小儿子于危局。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这个“照顾你的兄弟”的家庭原则,终于在作者的笔下,显示出不一样的光芒来。

但是读者还是觉得不痛快。

为了一个人的幸福,从而让另一个人无条件的牺牲,怎么说都是一件残忍的事。作为母亲,似乎也不应该因为有了天然的抚养之恩,从而也赋予天然的操纵的权利。

但是,读者又能如何呢?人间大道理,关于博爱,关于平等,关于抚育,说起来都头头是道,但是具体到了每个家庭的时候,其中的细枝末节,其中的痛苦疏离,不在其中的人,恐怕永远无法体会到。

对于成年人,我们可以教导他们,不抱怨不解释,但是对于弱势的小孩子,大概也只能默默的怜悯吧。

因为他们的关于幸福的生杀大权,很大程度上决定在他们的父母手里。一线黑暗,一线光明。这看来也是一个恒久的永无解释的难题——我们不能让别人爱我们更多一点,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母亲。

也许应该多多的教育每个人,更多的爱自己和保护自己。至少学会不被外界的条件限制和自己的野蛮生长所伤害,至少在有能力完全独立之前。

这条黑暗的隧道有可能很深很长,但是你拥有的也仅有你自己,所以请一定好好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