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毀人街」,一座城市的商業文明標本

鄭州“毀人街”,一座城市的商業文明標本

德化街位於老鄭州的中心區,其在“老鄭州”心目中的商業地位、繁華程度,一如王府井之於“老北京”,外灘南京路之於“老上海”。

眾所周知,京漢鐵路通車之前的鄭州,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內陸小縣,城垣規模很小,城內根本沒有像樣的商業街區。京漢鐵路通車後,此地與火車站近在咫尺,南來北往的物流、人流,讓此地迅速有了街市的摸樣。汴洛鐵路(隴海鐵路的前身)通車之後,鄭州成了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陸路樞紐,市面更加繁盛,這裡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旅店、飯館、商鋪等迅速增多,本地的、外地的大商號紛紛來此撈金。

鄭州“毀人街”,一座城市的商業文明標本

街市形成了,總得有個名字呀,於是這裡先被命名為“惠仁街”,又是“惠”又是“仁”的,聽起來很美,可我中國諧音文化很是發達,“惠仁街”很快就被河南話讀成了“毀人街”。讀書人強調風化,買賣人追求吉利,一干人等終日出沒於“毀人街”,終究不成體統,於是又機靈、聰明的商人潘殿元,為這條街改名為德化街,用意是以道德感化眾人,聽起來很美,也不容易受諧音等的困擾,隨即受到眾人贊同。

鄭州“毀人街”,一座城市的商業文明標本

德化街聽起來高端大氣有含義,其實幾十年間一直是一條石頭子、黃土築就的窄窄的馬路。好在老鄭州的城市規模始終不大,那些年商品意思也不發達,德化街靠著天時地利,很快發展成為鄭州市寸土寸金的商業旺地,據說,直到1980年代,鄭州很多著名的商店都雲集在這條街上或其周圍,德化街上的商店每天要接待顧客八萬多人次,全年銷售額達三億多元——這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啊。這條街上的小有天飯店、鴻盛久布店、精華眼鏡店、三友鞋店、京都老蔡記餛飩館、葛記燜餅、老天成金飾行、勝利理髮廳、天一泉浴池、劉胡蘭副食品商店,當年都是鄭州的名店,如今已經風流雲散,有的已經關張歇業。德化街還是那條德化街,流動著財富和慾望,但氣質、韻味似乎已經脫胎換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