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緣何流行?只因中小學語文課沒有這樣教!


“大語文”緣何流行?只因中小學語文課沒有這樣教!


如今,大語文成為校外培訓輔導的新概念,不僅新東方、好未來等老牌培訓教育機構發佈了大語文課程,而且滬江、掌門一對一等在線教育機構也上線了大語文課程。

各類培訓教育機構大語文課程的層出不窮,一方面,反映了當前語文學科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校內語文教學的不足。

大語文是什麼?歸根結底,大語文不同於之前重視應試的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和文化的有機結合,注重孩子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運用,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閱讀、寫作、表達分析能力,還包括文學素養以及個人修養。

事實上,大語文概念原本就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此之前,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早已用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了校內語文教學的改革方向。

今年年初,魏書生在深圳福田區報告會上,進一步闡述了語文教學的精髓。

魏書生提出,“語文需要講嗎?”

在他看來,語文課教的是自學能力。生字,學生完全自己學得會。即便古漢語的生詞,學生也能夠通過看註解、查工具書自行掌握。所以,語文教學“第一,讓學生看明白了;第二,讓學生在長期的積累和實踐中越用越純熟。”

魏書生說:“自己能幹的事自己幹,才能品嚐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幸福和快樂。不勞動永遠沒有過程的快樂,你享受的是,我能幹、我更能幹了、我比昨天能幹了、我比前天能幹了,這是自我開發、自我超越的快樂。”

當前,大語文課程中,文學常識成為一大“亮點”。可是,在魏書生看來,生活年代、作者身份、作品名稱、文章題材等等,都是一看就懂的事,甚至一想就通。“語文不就這麼回事嗎,因為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自己能幹的事也不幹了,自廢武功,那這時候你說誰能救得了你。”

魏書生坦言,數學、物理……無不如此,在學的過程中品嚐到了遇到困難、分析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那種幸福感、愉悅感是人源自本性的幸福和愉悅。

魏書生特別提到:“我教了35年語文課,沒批改過一篇作文。”

那麼,他是如何做的呢?

在魏書生的班級裡,通常是同學與同學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批改作文。然後,他再告訴同學們寫作的批改要求,由同學們進行批改、寫批語、交換意見。用魏書生的話講:“用嘴批,學生更愛聽,效果更好。”

魏書生總結道,關於閱讀寫作,中心要明確,選材要真實、新穎和具有典型性;關於材料的取捨,詳略要得當、首尾要照應、過渡要自然,這是永久性的;關於表達,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永遠都是這五種表達方式。

“閱讀寫作只有在讀和寫的實踐中,通過逐漸的摸索,加深對其本身的認知。老師講的,永遠都是老師的,沒變成你自己體會,沒和你的起點結合起來,你永遠感受不到那種自己所思考、訓練過程的愉悅和幸福。”魏書生說,“語言,對中學生來說,就是簡練、準確,如果再加上生動形象就更好了,加上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運用,那就再好不過了。”

“這就是語文。大家看明白了,還用講嗎?不用。基本上學生自學了。”魏書生如是說。

其實,在3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魏書生幾乎沒有留過統一的作業。然而,即便不 “留”作業,他所教學生的成績依然名列前茅。

對此,不少人心生疑惑。而魏書生是這樣解讀的,作業是學生自己的“自留地”。“分你一塊地,種吧,願種啥種啥,願什麼時候種就什麼時候種,你不嫌產量低就種吧。於是,他越種越會種。”

魏書生說:“過去是種‘人民公社’的地,學生沒有責任心。現在,都回家種自留地去了,學生自然就用心了,必須腳踏實地找到適合自己的事去幹,在幹事中、工作中、盡責中享受生存過程的幸福和快樂。我的學生就在這種訓練過程中,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