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嵐:中國需要非常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傅晓岚:中国需要非常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牛津大學技術和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傅曉嵐發表演講。(中國日報記者鄒紅攝)

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國日報社以“改革開放再出發:中國與世界新願景”為主題,於9月13日在英國倫敦喬治街1號舉行了第五期“新時代大講堂”。

演講嘉賓、牛津大學技術和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傅曉嵐認為,隨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創新將有助於中國發展知識經濟,而知識經濟對中國的長期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也將增加中國對全球發展的貢獻。

“隨著中國公司創新和技術能力的增長,中國也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創新驅動和環境友好的增長。

傅曉嵐說:“如今美國退出全球治理體系,中國正走向全球領導的前沿,情況尤其如此。”她著有多本開創性著作,包括《中國創新之路》和《中國在全球經濟復甦中的作用》。

今年正值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釋放了中國人民的創業精神,得益於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過去40年他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產出。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5%,8億多人擺脫了貧困。

但是傅曉嵐並沒有急於引用這些數字,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生活”,她說。

中國的改革重新使上大學成為可能,傅曉嵐也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並在1999年來到英國,在蘭卡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英國,作為一名中國學者,傅曉嵐目睹了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在轉變。在1999年,他們眼中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貧窮,但做得很好”。

到了20世紀初,英國人更多開始把中國看成一個巨大的市場。英國前政府機構貿易投資總署,曾在2003年到2005年期間曾領導了一個項目,幫助英國公司在中國做生意。

真正的變化出現在2008年,當全球金融危機給西方主要經濟體帶來了衝擊波,中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卻比較小。

傅曉嵐說:“全世界都開始關注東方,關注中國。人們開始談論中國在全球經濟復甦中的作用。”

從那時起,中國成為全球討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商業,在包括全球化、氣候變化和全球治理等一系列跨國問題中,中國都有佔有一席之地。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企業也站在了開拓創新的前沿。例如,去年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超越亞馬遜成為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今年第二季度,中國華為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銷售商。

創新也提高了人們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機會。老年患者可以通過移動醫療技術高效、便宜地接受醫療諮詢。受教育資源限制的農村社區和外來務工人員,可以通過包括快手直播在內的各種平臺觀看視頻。

傅曉嵐的研究發現,中國企業不僅具有創新能力,而且倡導一種合作創新模式,通過該模式,它們可以與海外市場的當地合作伙伴並肩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傅曉嵐說:“他們與供應商、當地大學和客戶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向海外市場學習,並向總部輸送創新和知識。”她補充道,華為正是通過這種模式擴張的公司之一。針對華為的模式,傅曉嵐曾花了五年時間進行研究和梳理。

傅曉嵐說,中國政府自2006以來就把創新作為政策重點。其中科研機構市場化、鼓勵更多大學與產業間合作和增加對研究和開發的資助等政策都運行良好。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也極大地鼓勵了外國企業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這使得中國公司能夠從中學到新技術和管理知識。

展望未來,傅曉嵐相信政府可以進一步改革國家的激勵結構,以便創新部門能夠更好地吸引人才和投資。同時,進一步實現思想自由對於產生突破性創新至關重要,突破性創新將開闢新的可能性,而國際合作能夠有力地幫助中國實現更好的創新成果。

傅曉嵐認為,中國國內經濟和國際環境所面臨的壓力是一個重大挑戰。在國內,從製造業和出口驅動的增長模式向新的創新驅動的消費經濟轉變意味著巨大的變革。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轉變將改變其與全球經濟互動的模式。

傅曉嵐說:“中國不應被轉型過程中暫時的困難所幹擾。轉型會有破壞和重組,也將帶來陣痛。”她說:“中國需要非常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