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你的孩子只是內向,不是沒出息!

父母必讀:你的孩子只是內向,不是沒出息!

“我家孩子已經5歲了,還是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那孩子是不是不合群?他到了幼兒園交不到朋友肯定會被孤立,可怎麼辦呢?”

在網上搜索一下關鍵詞“孩子不合群”,七豆er發現不少家長都為此苦惱。再點進去某些教育網站,不少“專家”還火上澆油: 健康的孩子都喜歡跟小朋友打鬧,如果出現不合群的現象,那孩子可能有自閉傾向。”

話說,自閉症這個詞太沉重了,只能加重家長的擔憂。

其實,對於孩子的社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真融入不進去,這時家長必須干預。另外一種則是內向,孩子喜歡和自己相處。

那放任內向孩子獨來獨往真的不利於成長嗎?答案就在今天跟大家分享故事裡。

01

跨越十年的紀錄片《00後》中有這樣一集,講述了三歲小女孩一一獨處的世界。

在13歲一一的鋼琴聲中,故事倒溯10年,緩緩展開。

三歲的一一在北京一家幼兒園就讀,和別的小朋友喜歡打打鬧鬧不同,她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裡抱著讀本看,有時還會自言自語,走來走去,甚至開心大笑。

這種情況很快引起了大李老師的注意。

一一的問題可能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問題,只是我們從小被教育人不能孤獨的在這個世界上,需要融入這個社會才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

為了讓一一融入集體,老師做了很多嘗試,先是帶著一一去融入同學,可是她很反抗,明確表示:我喜歡一個人玩兒。

後來,大李老師找來了一一的媽媽,在媽媽的陪伴下一一很勉強的跟小朋友一起讀書,但是媽媽離開後,她又回到了自己的小世界裡。媽媽說:“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偏安靜型的,我們更喜歡一個人待著,所以沒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

這些方式都不奏效,大李老師也認識到了一一的不同:“總覺得獨處的一一眼神裡有著淡淡的憂傷,但是看到她的行為卻總是悠然自得的。”

儘管這樣,大李老師還是沒有放棄,她跟三歲的一一進行了這樣一場對話: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需要一個好朋友。

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那你以後結婚嗎,結婚就需要先交朋友。

一一:我不想要好朋友,我有權利這樣。

大李老師:好吧,這是我的想法,你覺得不需要,那就暫時不要吧,以後你還是需要一個好朋友的。

13歲的一一再看這一段影像:大李老師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告訴我,因為我是社會中的一個人,所以必須要有朋友。但是,作為孩子,當時的我並不理解因為社會交往,就需要朋友的這種邏輯關係。

父母必讀:你的孩子只是內向,不是沒出息!

對啊,和大人的處境不同,小孩子只會根據喜不喜歡去做選擇。

被“糾正“無果的一一,就在紀錄片的鏡頭中安靜地走了10年。2016年,一一13歲了。

媽媽說:“進入初中之後,一一便很重視自己的成績,她成為了一個自推型的孩子,總會給自己設定目標,並努力去達成。”

除了成績優異,獨處時積澱的智慧和沉靜也讓一一在人群中顯得格外特立獨行,因為從小就愛閱讀、愛思考,一一的語言和邏輯發展的特別好。

對於兒時的自己,13歲的一一說:“我覺得要求人外向這件事兒出於一個目的,為了社會發展而讓人去緊密聯繫。

但是,這對內向的人而言很不公平,它要求原本內向的人變得外向,其實,沒什麼不好,內向的人更安靜,更愛思考。

如果既能內向又能外向是最好的,這樣就擁有了兩個世界中各一半最好的東西了。”

現在13歲的一一也已經不是那個不交朋友的小女孩兒了,她正像大李老師期望的那樣,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社會生活。

的確,人不可能獨處一生,長大後順應規律是一種自然。

與別的小朋友不同的是,相比於迫使一一去交往,父母和老師更尊重她的選擇。給了一一這悠長的幾年時光,讓她從一個看似孤獨的人成為了一個在內化中學會了自我沉澱的人,並在日後掌握了更適合自己的交往方式。

02

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像一一的爸媽一樣由著孩子的性格發展。但是,作為比孩子經驗多得多的大人,我們先要捫心自問一句:我的社交都是出於自願嗎?

相反,每個成年人都會迫於無奈,陷在一些無用又浪費時間的社交中。

比如:因為愛面子而去參加不熟同學的婚禮,因為怕被議論去參加同學聚會,因為怕被說不合群而強行與同事交流。這些都是出於人類自古以來的群居本能,害怕落單讓社交成為必需,而非出自“我願意。”

父母必讀:你的孩子只是內向,不是沒出息!

與那些從小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孩子相比,我們大人才是活得累且擰巴。

所以,父母真不用要求孩子去強行社交,對成長沒有好處,更會讓孩子產生抗拒。

紀錄片中,一一的老師出於好意想幫助她融入集體。多次詢問一一,為什麼不想和大家一起玩兒。一一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但是,在大李老師的思維裡,孩子必須要有朋友,於是她繼續嘗試。終於,在她的追問下,三歲的孩子用哭來表示抗議。

想想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很多時候,孩子給出了理由,但是我們還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輕則孩子用語言反抗,重則可能會與父母產生不可修復的裂痕。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更要把孩子當做個體,如果他喜歡獨處,就要尊重他的個人選擇。

紀錄片結尾,一一回到兒時的幼稚園陪讀。儘管依舊不善言辭,但是她用行動帶動了很多小朋友,一起做手工、玩兒遊戲。回憶起小時候的自己,一一說:我很佩服當時自己當時的那股勇氣,一種特立獨行不交朋友的勇氣。

在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中,孤獨的人沒法適應社會。也正是這種教育讓我們失去了本真的純粹——那種遵從內心的純粹。

所以,那些擁有內向孩子的父母,你們根本無需焦慮,這或許是另一種幸運。

結語

每一個和一一相似的孩子,終會在成長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一個平衡點,一邊融入社會,一邊享受自己的內心世界。

要相信,多給一些理解和支持,內向的孩子都不會被世界辜負。

父母必讀:你的孩子只是內向,不是沒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