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作为李建成的谋臣,是如何被李世民纳入麾下的?

用户3708573253


魏征不是被李世民纳入麾下的,是魏征主动投靠进去的。

李世民抓住魏征说他挑拨兄弟关系,魏征呵呵一笑,大家都是聪明人,你就别玩虚的了,他说如果他用我的计策,现在就不用你跟我说话了。

李世民一看,这个人不简单。

从此就开始了两个人的合作模式。

魏征太聪明了,他看出李世民努力做一个好皇帝的决心。

于是他就决定当好陪练。

一个好皇帝应该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所以魏征就动不动就顶撞他,顶撞得皇帝面红耳赤。

就这样皇帝还不杀他。

大家一看,天哪,李世民真是万古明主啊。

所以魏征用自己的耿直成就了李世民的英明。

两个人的一生都在唱双簧。

一个负责扮演明君,一个负责扮演直臣。

实际上李世民压根不是那样的人,李世民是个心眼小的人皇帝。

李世民自己都说:“朕历观自古人臣尽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看到了吗,李世民早就看透了历史书的那一套,知道你们喜欢这个,那我就表演给你们看。

李世民有时候演戏太过,例如他给大哥送殡,据说哭得稀里哗啦,这就是戏精了。演得很不好。

所以在表现自己仁慈这一点上,他必须要有高一个配角。

只不过别人不敢,怕玩不好,过于进入角色,皇帝暴露本性,最后用生命在演戏。

魏征勇敢地承担这一角色。

当然这一角色危险性还是有的,有一回李世民回去就说妈的我一定要了这个乡巴佬,幸亏长孙皇后劝谏,这才让李世民回到角色。

魏征作为配角演员,他也有不敬业的一面,例如李世民后来发就发现魏征出门把怼自己的事情得意洋洋讲给别人。

李世民怒了,我受了这么大委屈,你他妈却得意。所以把魏征的墓碑推倒了。

后来他自己去打高句丽,失败而回。

觉得还是回归自己的角色好,于是把魏征墓碑又给树立起来了。

所以你问太宗皇帝怎样把魏征收入麾下的,就是这样,靠演技。


锦翼


魏征是建成的太子洗马,负责辅助太子政务,他作为建成最得力的心腹谋臣,他早就看清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他建议建成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可惜建成作为年长世民许多的大哥太厚道、太自信,他以为凭他和元吉联手,有太子的合法身份、有自己的文韬武略是能操控局面的,用不着太血腥。结果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合谋,又勾结玄武门守将常何,先由世民连夜上告李渊,说建成元吉秽乱后宫,钓建成元吉进宫,他带十余骑在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伏,元吉提醒建成带太子卫队,建成麻痹,加之建成以为守将常何还是自己人,结果悲剧了,建成、元吉被杀,太子心腹薛万彻闻讯带卫队来参战,世民十几人渐处下风,危难时,尉迟恭举起建成、元吉人头,太子部下溃散。李渊被尉迟恭挟持,世民被立为新太子,不久登极。建成、元吉家男丁被杀绝。

叛逆的世民成了新皇,魏征成了阶下囚,被押至大殿。世民恨得咬牙切齿,大喊:把魏征杀了!魏征昂首挺胸上刑场,这等泰然处之视死如归的风度征服了世民,亲解其缚,赦免了魏征并让他重列朝廷,让他做招抚大使去招降建成、元吉旧部,表示不仅既往不究,还量才录用。魏征现身说法,薛万彻等归降,薛万彻后来还成了世民的女婿。薛万彻有万夫不当之勇,但马上功夫上流,床上功夫太小儿科,公主的肚皮好长时间没动静,世民请了一大桌妹婿来喝酒兼技术指导,万彻悟了门道,公主的肚皮也很快大了起来。世民也算服务到家了。

魏征每次上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次,他入宫议事,太宗正在逗鸟,听说犟老头来了,急忙把鸟兜进长袍里,等魏老头唠唠叨叨奏完了,鸟(可能是鹰)也死了,太宗急得要杀了老魏,长孙皇后穿皇后朝服劝阻,老魏逃得一命。

老魏、房玄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勚等一起开创了“贞观之治",国富民强,扫平突厥、高昌等国,世民成为天可汗。

魏征作为御中大夫,居功自伟,笔者在家乡县中时就读过他写的《谏太宗十思疏》,为他的治国才能折服,同时为他对君对国的忠诚而泪奔。魏征死后,太宗称魏征是他的镜子,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极尽哀荣。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被游牧民族誉为“天可汗”,唐太宗并不仅仅只是他们名义上的首领,在游牧民族中也拥有很大的号召力,唐太宗时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归属感是最强的,可见唐太宗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魏徵曾作为李建成的谋臣,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甚至向建成提议除掉李世民,可是在玄武门事发后却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这让人感到惊讶,又不觉得意外,这是魏徵的才华使然,也是唐太宗胸怀天下的人格魅力使然。

魏徵,作为唐朝太宗时期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于古今,据说唐太宗曾经被魏徵铮铮的谏言气得直瞪眼,多次想要杀了他解气。我们在中学时代也学过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语气确实不是很客气。那么,曾经作为李建成谋臣的魏徵,是如何改效忠于唐太宗的呢?


《新唐书·魏徵传》: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

魏徵或许是很早便知道李世民“觊觎”皇位,所以建议李建成尽早寻机铲除李世民,免得以后对他继承皇位造成威胁,也许是李建成太过自信,又或者是没有找到机会,最终在宣武门之变中输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抓了魏徵以后,可能是魏徵故意将这事说漏嘴给李世民听了,李世民忍不住骂道:“好你个魏徵,你故意挑拨我们兄弟的感情,说吧,你想怎么死?!”谁知道魏徵反倒伸着脖子说:“哼哼,如果当初太子听从我的建议,你早玩完了,哪还会有今日的祸事?”

《新唐书·魏徵传》:王器其直,无恨意。

这便是魏徵的智谋了,在必死的局面下,他故意让李世民知道他曾经暗劝李建成铲除李世民的事,然后再将自己的耿直展示给李世民看,从中获取生机,他是在赌李世民的胸襟,李世民能容降将,能否容他?事实证明,心胸可纳天下的唐太宗自然也可以容得下魏徵。魏徵以耿直敢言而被唐太宗所重用,所以他必须保证在唐太宗眼里保持自己“铮铮谏臣”的形象,让李世民感受到他确确实实是在为李家江山着想,否则的话他很可能会死,因为他不直言敢谏的话,他曾经所说的话便成了欺君。当然,我并不是说魏徵的直言敢谏是装出来的,但即使最开始是假装,他能假装到死,也成了真的了。

在魏徵死后,李世民慨然叹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吾与吾国


玄武门之后李世民问魏征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魏征回答“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正是这句话救了魏征。这证明太子李建成也打算杀李世民,只是下手晚了。那么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为求自保的无奈之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