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最近,一则题目为《警惕!女大学生去山区支教却遭强奸》的帖子在网络上传播,经查证,这则新闻实际上是十年前的旧闻,自媒体通过对其进行改编以骗取流量。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谎言飞奔,真理跛行其后”。这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在3个世纪前的描述,但今年上半年MIT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这就是当前社交媒体的真实写照。据全媒体,这项名为《网络中真实与虚假信息的传播》的研究,通过分析Twitter问世以来所有真实性存在争议的报道——被300万用户转发过的12.6万条新闻,并最终得出结论:事实根本无法对抗谎言和谣言。相比准确报道,假新闻和谣言在社交网络上总能触及更多人群、渗透更深,并且传播更快。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对于身处后真相时代的普通公众而言,明明知道当前假新闻、谣言泛滥,然而却依旧无法幸免、屡屡中招。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几年常见假新闻、谣言的特点分析,为普通公众提供一份明辨谣言的实用指南。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谣言标配一:信源不明、新源单一

案例1:乔任梁之死

分析:2016年9月16日晚,乔任梁突然离世的消息,把整个娱乐圈都炸了。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统计,“SM”一词16日的搜索指数飙升,并且话题均围绕“乔任梁之死”展开。17日下午,乔任梁经纪公司正式发表声明确认其离世原因为抑郁症,而非所传的SM,并呼吁广大网友停止对死者及家人的伤害。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事发时网传最广的一张QQ截图)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事后,当网友纷纷谴责微博爆料营销号拿死者开玩笑时,该营销号又忙着撇清说是豆瓣八组传的,接着豆瓣甩锅给天涯,最后天涯发帖人又称是听北京一位朋友说的。纵观整个事件的传播,仅靠着一张未标明来源的私人QQ截图,和对乔任梁以往采访片段的捕风捉影,不见任何与当事人有关的信源作出回应。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一张QQ截图就能席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引发网友病毒式传播,还导致微博深夜瘫痪,成为所有娱乐媒体的头版头条。但是基于这种信源所产生出的新闻是否经得起考究?

案例2:红黄蓝事件

分析:2017年11月22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引爆舆论。有网友爆料,十几名家长报案怀疑幼儿园园长和老师涉嫌猥亵和虐待儿童,该爆料中称,幼儿园4名女童下体红肿,1名女童被猥亵昏迷,更有网民称“‘老虎团’也存在猥亵现象”,而章子怡等名人也纷纷在微博发声,将舆论进一步扩大。11月23日,事件发生反转,警方将造谣人刘某抓获。

事件发生后园方、警方都拒绝接受采访,记者能采访到的就只有家长。除了家长们情绪激动的视频,和家长转述孩子说法的微信截图,具有说服力的核心事实少之又少。

正如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在接受@传媒茶话会的采访中,谈及红黄蓝事件中媒体表现,“迄今为止,媒体并没有挖掘到核心事实,单一信源的重复信息居多,记者的采访突破能力有待加强”。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破除法宝:核实信源,交叉求证

公众在接触舆情事件时,有必要养成核实信源的习惯,一要看信源是出自权威媒体还是社交平台爆料,必要时可对爆料者在社交平台上的注册信息进行核查;二要坚持“多信源”原则,新闻客观性要求媒体报道必须做到平衡与中立,信源数量是衡量报道客观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目击者、当事人、多方参与者、专家人士、公权力机构等等。

《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孙钱斌表示,红黄蓝事件中媒体仅仅报道家长一方的声音,不够客观与全面,应让涉事双方都有发声机会。园方、教职工、家长、幼儿、以及警方、主管部门等均应有表达机会,哪怕拒绝接受采访也是一种态度的表明。

谣言标配二:信息内容不完整,有“果”无“因”

案例:中国游客泰国铲虾

分析:2016年3月,网上一则视频热传,视频中的地点是在一家泰国的自助餐厅,一大群中国游客在疯狂抢虾,场面极其混乱。视频中一些游客把盘子当成铲子使,一次性端走2-3盘,还有网友发布照片称,游客抢虾后并未吃完,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视频发布21小时便突破31万观看次数,泰国网友留言吐槽“是从难民营来的吗”、“生下来到现在都没吃过虾吗”。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网传游客浪费食物图片)

几天后,泰国王权免税店发布声明,此视频为2年前的视频,当时正值泰国旅游高峰,有大量包机的中国游客就餐,由于部分游客离境航班时间将近才会出现拥抢的场面。

尽管如今都说“有视频有真相”,但是是否“你看到的”就是事实的全部?在这则视频中,发布者除了事发地点,并未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有过多的解释,中国游客为什么要铲虾?现场是否只有中国游客?如果有,其他国家游客在做什么?视频中的免税店是否对顾客自助用餐行为提出要求?仅仅是通过一则场面混乱的视频,就得出“中国部分游客素质低下给国人丢脸”的结论未免也太武断。

破除法宝:透过现象,拼凑完整信息

从“有图有真相”到“有视频有真相”,取而代之的是公众越来越“懒”于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公众对新闻的要求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什么”阶段,而是要进一步去追问“为什么”。

凡事皆有因果,然而新闻快消时代下,公众们只想以最快的方式看到“果”,越来越没有耐心去求证背后的“因”,有时候或许多问几句“为什么”,便能轻松发现谣言露出的马脚。后真相时代,“新闻”来得太快,然而身处当前假新闻丛生的传播环境,公众对新闻的思考更应该慢下来。

谣言标配三:逻辑不通、违背常识

案例:21岁大学生娶同学母亲、银行错转入21亿

分析:2017年年初,一条“21岁帅气大学生娶同学妈妈”的新闻在网络热传,该新闻称一位年纪21岁的河南小伙小陈迎娶了一位比自己大34岁的离婚中年大妈刘女士,而且大妈竟是自己大学同学的亲生母亲。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随后立即有媒体人发文辟谣,文中提到“在情人节当天,陈XX在刘XX家小区楼下用999朵玫瑰摆了一个心型,跪地求婚”,而从当事人及群众的穿着、小区植被来看,与河南当时的天气不符,更像是南方的城市。

无独有偶,2017年3月有网友通过新浪微博问答询问媒体人王志安,如何剖析“银行错转12亿”这则假新闻时,王局在回答中提到了诸多漏洞细节,其中一处提到当事人在帖子中提到自己开通了银行短信通知,但是却只收到了两条短信,一条是开通短信,另一条就是取现提醒,并没有入款提醒。

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银行开卡或开设存折账户,银行都会要求客户在其中存一笔钱,一般都不少于100元,而当事人提供的截图中既没有这笔开户存款的入款提醒,也没有错转入的12亿元入款提醒。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当事人公开信息截图)

破除法宝:冷静分析,侦破漏洞

公众在面对信息时,头脑应保持冷静,分析并验证文本中的时间地点是否吻合、逻辑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日常生活习惯、是否出现了常识性错误等等,使谣言不攻自破。

谣言标配四:标签化明显、故事情节冲突

案例:杭州保姆纵火案、榆林产妇事件、小凤雅事件

分析:2017年6月,杭州保姆莫焕晶故意纵火,致女主人朱小贞和她的三个孩子不幸罹难,一家五口只剩下丈夫林生斌一人。当案件尚在调查之中,营销号的恶意揣测和网友的吃瓜脑补就已填补了事件的空白。一时间,关于“男主人与保姆有染”的谣言在网络肆意传播,声称保姆是为了上位才纵火。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最终真相浮出,保姆莫焕晶交代在案发当晚赌博输光钱款后,自身经济状况陷入无法自救的困境,因此决定通过放火再救火的方式以博得感激,再次向受害主人借款。

2个多月后,榆林产妇马茸茸从医院5楼分娩中心坠下,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身亡。事发后,围绕着“究竟是谁拒绝为产妇实施剖腹产”,医院和家属各执一词。其中,产妇两次走出产房时到底是“下跪求剖腹”还是“疼得受不了蹲下”,成为了燃爆舆情的导火索之一。在事件尚未有定论时,咪蒙发表文章《我把你当老公,你把我当子宫》,一时间“直男癌”、“婆媳关系”、“盲目顺产无知”等言论甚嚣尘上,从而把事件定性为产妇跳楼是因为对丈夫、婆家的失望。

事后,涉事助产师张帆、见习医生刘凡、助产师刘丽均表示,碍于自己不是医生或因自己的见习身份无权与家属沟通剖腹产,因此在未与家属沟通的情况下,三次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下家属拒绝手术的意见。

在前不久的“小凤雅事件”中,先是@作家陈岚在微博实名举报“3岁女婴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之后公众号“有槽”发布《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一文,文中“永远摆脱了罪恶的父母”等倾向性明显的言论更是将矛头直指其父母。随后,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借题发挥,“她全家人都想她死”、“穷山恶水出刁民”挑拨大众神经的表述层出不穷。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无论是杭州保姆纵火案、榆林产妇事件,还是红黄蓝事件中出现的谣言,都极具故事性和冲突性。男主人与女保姆、婆媳关系、幼儿园孩子录音所说的“小朋友们光溜溜,叔叔医生也光溜溜”、农村家长重男轻女...都反映了当前社会结构下现存的多元矛盾,种种标签元素赋予了事件丰富的话题性,进而牵动着公众的情绪,并为造谣者编造故事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破除法宝:克服自身偏见,停止“脑补”,耐心等待

后真相时代,为了增强新闻的情感冲击力,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新闻事实拉到个体的层面进行解读。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媒体们的首要追求,而一味求快的报道方式,使得受众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事实的全貌,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碎片来拼凑对事件的真相。

作为公众而言,必须要认识到当前传播环境的特点:碎片化的新闻呈现、个体代入式的解读视角、故事性的情感冲击,以及后真相时代下事实的稀缺和观点的泛滥。同时公众必须要学会克服自身偏见、撕掉有色标签,停止对事实碎片的无根据猜测和“脑补”。最后,公众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养成“等待新闻反转”的意识,不要一味求快,中了部分自媒体的“计”,耐心等待权威媒体的报道,以避免在一次次反转中随波逐流。

谣言标配五:文风猎奇、耸人听闻

案例:二更食堂不当推文事件、女学生支教被强奸

分析:2018年5月10日,“山东一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的消息在微博发酵,一时间“滴滴”成为众矢之的。5月11日“二更食堂”的一篇推文引发网友众怒,其用“绚烂”等淫秽字眼来形容遇害空姐,随后二更食堂创始人深夜发布致歉声明,并免去二更网络CEO职务。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二更推文截图,事后删除)

此次女学生支教被强奸事件中,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支教的女大学生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盯上了,在那些人眼里,来村子里支教的女学生是不受人尊重的女老师,而是一具具年轻鲜活的肉体......”

和二更此前的不当推文如出一辙,这种猎奇的文风并不是在关心当事人,而是对她们的消费,以此来吸人眼球、获取流量。

破除法宝:理性发声,拒绝情绪裹挟

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媒体传播的高门槛,越来越多未接受过专业新闻训练的自媒体进入传播领域。于欢案、江歌案、汤兰兰案、张扣扣案等不一而足,为了追逐一个个10万+,部分自媒体不惜靠着“人血馒头”来博取流量,通过耸人听闻的言论和猎奇的文风,顺应、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激发并助长其朴素的正义观。

因此,公众必须看清自媒体追逐流量的本质,不轻易被其“牵着鼻子走”,在面对舆情事件时客观看待、理性发声,减少对事件当事人的伤害。

谣言标配六:移花接木、旧闻新发

案例:中国游客泰国铲虾、女学生支教被强奸

分析:上文提到的中国游客泰国铲虾的视频,其实是之前2年的旧闻,而女学生支教被强奸同样是一则10年前的旧闻。

据新京报沸点,女学生支教帖子中,只有一个有实名的例子,内容说的是:“黑龙江省明水县的孙桂芝,二十一岁时,到山东省安丘市支教,结果被一个比她大三十多岁的老光棍汉性侵,女孩嫁过来不久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光棍汉怕她逃跑,将她的衣服扒光,用绳子将她的双手捆绑起来,然后拴在一块数十公斤重的石头上。”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来源:新京报沸点,2008年发布的新闻)

而这个例子和10年前的一个新闻简直如出一辙:一名自称是来自黑龙江明水县的年轻女子被人拐到山东安丘市农村,15年里她终日双手被绑,赤身被关在一个没有任何生活设施的房间内。此事发生于2008年,经媒体报道后,该女子已被警方解救。

明水县、安丘市、双手被绑的细节完全吻合,只不过2008年的这则新闻中说的是“被人拐卖”,这个帖子将其改为“支教”,并且这个帖子在最后竟然还出现了“女人在被拐卖过来时……”这样的句子,造谣者是不是太不走心了?

把十年前的新闻改编成一则新的故事,借消费支教的女大学生来骗流量,造谣者良心不会痛的吗?

破除法宝:提高媒介素养,掌握信息质疑能力

作为公众,应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介所报道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意见。在遇到类似极具“谣言”特质的信息时,可以先自行在网络上检索,看看此前是否有过类似的旧闻。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写在最后:

后真相时代,普通公众应如何击破谣言

后真相时代,公众自身的既有偏见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在社交网络和算法技术的助推下愈加强化。相较于大众媒体时代,公众也更容易被信息操控。

假新闻的泛滥,在消耗专业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也伤害着公众的感情。因此,捍卫新闻真实不仅是媒体从业者和机构的责任,也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各方的共同努力。

尽管真相总是落后于谣言,但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科技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闻的核查,然而问题的解决绝非仅仅只靠技术手段。诚然,技术能够为我们监测假新闻提供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用户能够自己意识到自身认知上的问题。

后真相时代,受众也应具备新闻素养,在面对信息时克服自己既有的刻板印象,学会接受并勇于承认与自己原有看法不同的事实,走出“思想的舒适区”。

正如《真相》作者在书中要求读者诚实回答的问题,“我们只愿意聆听那些与我们道德观相吻合的断言吗?我们是将新闻看成是客观证据,还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新闻中寻找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