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年轻时就要多思考

或许,你很多时候睡觉前会思考一个问题:你是一个什么人吗? 你从这里来,又要去哪里吗?

往往还没有结果时你就已经安静的入眠了,然后当你往天在失眠时你还会莫名其妙的去思考这个同样的问题。

最近阅读余华最新的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觉得挺有意思的,无论是从蜗牛APP的阅读体验来说,还是书的内容让我觉得都非常的完美,阅读这一本书时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我对面就好像有一个人和我说话那样轻松,幽默风趣,不失乐趣。

余华,这个名字貌似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我第一次阅读他的书是《第七天》,看完以后就开始喜欢他的笔风,虽然书里的内容很多情况,我有可能也是没有看懂的。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年轻时就要多思考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从书的标题来看,就已经起到一种吸睛的作用了,书中收录了23篇由余华本人亲自编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回忆余华的文学创作经历。

余华的这些随笔,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写起。作家首先引述了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那段差不多人尽皆知的话语:“当初他们屠杀工会人士,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人士;后来他们屠杀共产党,我也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还是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基督教徒。最后他们要杀我了,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因为能够说话的人都被他们杀光了。”的故事。

刚开始阅读,我觉得理解不了的是为什么要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作为一位人类个体无可推卸的公共责任担当吗?后来反复思考了,好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说,我们也只有当一个人在看到同类受难的时候慨然地施与积极的援手,到他自己受难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来自于他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吧。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年轻时就要多思考

书里的内容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东西还特别的多,以至于我来不及做读书笔记了, 在书里他提到一个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说起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乡村医生》,在他的理解里前者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却是一个写实的笔法,后者正好是相反的,一个写实的故事,却用了荒诞的笔法。

因为写作者的厉害之处就是在一个不合理接着另一个不合理,但通篇的不合理却呈现出整体的合理性,让阅读的人觉得这两位写作者真的是厉害。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年轻时就要多思考

当然,我也最喜欢,我的三个现实和梦想的这一章节,我觉得很有意思,会让一个人在临睡之前有不一样的思考。

重读了两次,我突然就想起昆汀的电影,人物总是在极可能会死去的时候活下来,又在最应该活着的时候冷不防地死去,让我觉得这一刻内心突然的安静。

很多人说,阅读不一定就会存在目标性,往往我们阅读的就是要慢慢的去理解书里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和理解,就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的目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