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的佩里級護衛艦到底怎麼樣?

wenzi容謙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佩裡級護衛艦的全稱是奧利弗·哈澤德·佩裡級導彈護衛艦,其首艦艦名源自1812年戰爭時的海軍英雄奧利弗·哈澤德·佩裡海軍准將,簡稱為佩裡級或FFG-7級。佩裡級是美國海軍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設計建造的一型導彈護衛艦,用於取代二戰時期的老式驅逐艦和60年代建造的諾克斯級護衛艦,其造價相對低廉(單艦造價1.2億美元),性能適中,與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構成高低搭配。同時,佩裡級、斯普魯恩斯級和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是冷戰後期美國海軍水面戰鬥艦艇的三駕馬車。在任務分配上,佩裡級主要作為輔助角色,執行低強度的護航任務,比如為兩棲登陸艦隊、後勤補給艦隊等提供防空、反潛支援,必要時也可以加入戰列艦戰鬥群或航母戰鬥群。

1982年,3艘佩裡級護衛艦在海上編隊航行。


佩裡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4200噸,採用平甲板艦型,外觀設計非常簡潔,尤其是上層建築整體方正,僅在中部略有收縮,鮮有起伏,上層建築頂部甲板前後貫通,空間開闊,這樣的構型有利於降低建造難度,節約成本。佩裡級採用2臺通用LM-2500燃氣輪機驅動,輸出功率41000馬力,最高航速29節,續航力4500海里/20節。

佩裡級護衛艦的艦體佈局圖。


作為一款通用型戰鬥艦艇,佩裡級具備多樣化的作戰能力,配置了完備的雷達、聲吶和電子戰系統,具備較強的戰場感知能力。其主要武備是安裝在前甲板上的一座Mk 13型單臂通用導彈發射架,可以發射標準-1防空導彈和“捕鯨叉”反艦導彈,彈庫備彈40枚,是佩裡級最主要的攻擊手段。在艦體中部兩舷各裝一座Mk 32型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 46/50型反潛魚雷,執行反潛任務。

佩裡級護衛艦的Mk 13型通用導彈發射架。

Mk 13型發射架發射“標準”防空導彈。

Mk 13型發射架裝填“捕鯨叉”反艦導彈。


除了導彈和魚雷外,佩裡級還在上層建築中部安裝一座奧托76毫米速射炮,只能向兩舷射擊,這種艦炮佈置方式在現代戰艦上非常少見。在上層建築尾端,直升機庫上部還有一座20毫米“密集陣”近防炮,艦上可以搭載2架SH-60直升機。應該說,佩裡級的武器系統還是相當齊全,可以執行防空、反艦、反潛等各種作戰任務,但是在搭載數量和投射能力上較斯普魯恩斯級等大型戰艦差距明顯,只能應對低強度的海上交戰。不過,以當時的眼光看,佩裡級依然不失為一款廉價且實用的作戰艦艇,有利於美國海軍保持艦隊規模和全球部署。

佩裡級首艦“奧利弗·哈澤德·佩裡”號。


佩裡級首艦“奧利弗·哈澤德·佩裡”號於1977年12月建成服役,此後共有51艘佩裡級進入美國海軍服役,此外美國船廠還為澳大利亞海軍建造了4艘同級艦,並特許澳大利亞海軍自行建造了2艘,澳大利亞海軍將上述6艦命名為阿德萊德級。此外,西班牙和中國臺灣也獲得了佩裡級的特許建造權,以其為藍本進行仿造,西班牙建造了6艘,命名為聖瑪利亞級,中國臺灣建造了8艘,命名為成功級,連同美國本土建造的同型艦,佩裡級總共建造了71艘。

臺灣海軍的成功級巡航艦“繼光”號(左)和“成功”號,成功級為佩裡級的仿造版,加強了反艦能力,搭載“雄風”反艦導彈。


冷戰結束後,隨著作戰環境的改變以及綜合作戰能力出眾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批量服役,性能相對落伍的佩裡級開始陸續退役,首艦“佩裡”號於1997年退役,艦齡僅20年,低於作戰艦艇30年的服役年限,而很多後續艦甚至服役不足20年便告退役。美國海軍的最後一艘佩裡級“辛普森”號(FFG-56)於2015年9月29日退役。值得一提的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放棄了通用型護衛艦的建造,轉而設計以對地攻擊任務為主的獨立級和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取代佩裡級的位置,因此,佩裡級也成為美國海軍最後一級歸類為護衛艦的作戰艦艇。不過,近年來隨著某東方大國海上力量的崛起,美國海軍內部出現重新復活護衛艦的呼聲。

美國海軍最後一艘退役的佩裡級“辛普森”號。


退役後的佩裡級由於艦齡普遍較短,因此多被封存,也有少數被出售給其他國家,獲得佩裡級的國家包括巴林(1艘)、埃及(4艘)、波蘭(2艘)、巴基斯坦(1艘)和土耳其(8艘),加上西班牙(6艘)、澳大利亞(2艘,已有4艘退役)和中國臺灣(8艘),目前仍有32艘佩裡級在世界各地服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