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川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立志报国,留洋日本寻救国之路;兴办报纸,最早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37岁不幸遇难牺牲。江油武都人王右木用他短暂的一生,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播遍了巴山蜀水,奠定了四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基础,开辟了四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壮阔道路。

王右木烈士(1887年--1924年),又名丕昌、燧,四川江油县(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人。为寻求真理,他东渡日本;受-、李大钊等人委托,他在成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成立了四川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4年他到广州参加党的会议后,返川途中遇难,是四川早期的革命活动家。

最早在川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王右木烈士(1887--1924)

1887年,王右木出生,父亲是晚清秀才。家里三兄弟,老大王初龄,王荣昌(王成国的祖父),王佑木是老三。到王佑木那一代时,他们的家境开始败落。

1914年,在大哥的帮助下,王佑木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毕业,考到日本公派留学。在日本他结识了李大钊,参加了李大钊创办的“神州学会”,

1917年,他开始正式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18年回国,次年受聘任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学监,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1918年回国后,他拒绝大哥王初龄让他参加省议员的竞选建议,坚决革命信心。1919年端午节后,王佑木带着妻子儿女,揣着250个银圆步行前往成都,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0年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新四川旬刊》。

1922年2月,主持创办进步报刊《人声》,任社长、主笔。10月,组建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1923年5月,创立成都劳工联合会。7月1日,在成都改组旧有的《四川民权大同盟》,组成新的机构,被选为文书股主任,成立中国共产党成都支部,直属中央领导。同年冬,中共中央正式命名为中共成都支部书记。1924年,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秦正树创办《甲子日报》,担任总。后赴广州参加中共中央重要会议,在返川途中,于贵州土城被当地反动势力杀害时,年仅37岁。1952年9月18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王右木烈士家属签发了“光荣纪念证”证书。

为纪念王右木烈士,1987年11月,王右木纪念馆开始建设,该馆于1991年6月开馆。位于江油市武都镇东、涪江西岸,与窦圌山隔江相望,占地5500多平方米。系仿古建筑,馆内有纪念堂、陈列室、重檐六角亭、水竹居、桂花园等。

纪念馆主要陈列有:用大理石铸成3米高的王右木烈士塑像;王右木亲笔致恽代英、致存承统的信;共青团成都地方执行委员会给团中央的报告;关于四川党组织的活动情况。

最早在川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王右木革命事迹陈列室

1923年5月5日、5月18日两次致函党中央提出“武装工农”和武装斗争方案的信函。王右木创办的《人声》报和创《人声》报的有关文函,跟王右木烈士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录;省、市党史部门研究王右木有关资料、文章、书籍。中央、省、市领导杨成武,张爱萍、杨汝岱、陈野平、曾德林、王怀安、韩天石、贺敬之、郑伯克、张黎群、郑科扬、吴雪等给王右木烈士纪念馆的题词及楹联和著名作家沙汀的题词。

最早在川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工作室内场景还原

长期以来,王右木的事迹广为人知,学界对王右木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王右木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江油人。据王右木纪念馆副馆长文继兴介绍,重新整修后的纪念馆将以王右木为中心,进而发展成四川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基地。“早在1995年,王右木纪念馆就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整后内容更加丰富。

最早在川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被命名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纪念馆内景

2018年9月13日,王右木纪念园“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命名授牌仪式在江油市武都镇王右木纪念园右木广场举行。王右木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