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祭城(45):小虫儿(麻雀)

漫谈祭城(45):小虫儿(麻雀)

(四 十 五)小虫儿

在祭城,小虫儿指的就是麻雀。在古代拼音中,q和ch是亲戚,加上方言容易转音儿的缘故,就把“雀”念成了chuer,然后就成了小虫儿了。

漫谈祭城(45):小虫儿(麻雀)

据说麻将里的一条就是来自小虫儿

祭城一带,三十年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小虫。到了收获和播种的季节就成了这些鸟儿的欢乐场,它们四处跳跃,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叽叽喳喳闹腾的很,就像一群闲职小媳妇儿。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祭城每个生产队都种有谷子、高粱等农作物,从抽穗到收割期间都是小虫儿攻击的靶标。

小虫儿喜欢兵团作战,运动的阵势有点儿像蝗虫,一脚踹树上,黑压压起一大片。1967年秋下冰雹,祭城东路两边杨树的小虫儿被砸死掉下来成千上万只,很是壮观,这就是扎堆儿的弊端,不死则已,有难同当。

小虫儿的目标是粮食,在人都吃不饱的年代里,小虫儿就自然被列为了坏分子,连郭沫若都称之为“混蛋鸟”,轰轰烈烈的全民剿雀大战堪称绝古奇今。全国人民都参与了进来,小虫儿真正成了惊弓之鸟,四处逃命。后来,在生物学家力争之下,四害之一的麻雀(小虫儿)才被臭虫取代,否则的话,现在的小虫儿一定是珍稀保护动物。

小虫儿虽然是被平反了,但是它的污点算是留下了。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打小虫儿貌似也不算违规违法,没有人管,反倒成了一种儿时的乐趣。大家从上祭城小学漫谈祭城(44):祭城小学那时起,就开始打小虫儿了。

漫谈祭城(45):小虫儿(麻雀)

吃庄稼是小虫儿的习性,确实不招村民待见。稻苗地里,村民们扎起草人,把旧衣服给草人穿上,有的索性插一根棍子系一根飘带,把小虫儿吓得不敢越雷池半步。稻米小麦将熟的时候,小虫儿更是第一防范对象。小虫儿太多了,树上密密麻麻都是,电线上还卧两排,地上也有,用弹弓不用瞄准好像就能蒙中一两只,不过也奇怪,总是打不着,可能它太敏捷了。至于书上说的用棍子支起一个框,框下撒点小麦之类的拙劣手段,多次试验之后,其实一个也扣不到,小虫儿太机灵了,可能书上写的小虫儿那时候还没有进化到如今的智商。

在祭城,地头、河边、路旁、院子里种了很多树,2000年以前瓦房也比较多,树上和房檐下就是打小虫、掏小虫的两大阵地。打小虫的工具一般是弹弓和气枪,弹弓多一些,瞄不准,气枪猛一些,光夹手。

漫谈祭城(45):小虫儿(麻雀)

弹弓就不说了,也有打的好的。气枪分两种,一种是高压气枪,一种是低压气枪,当时并不限制这种杀伤性武器,在村里有一定数量。

亲眼看到上子弹的时候保险脱了把我伙计的大拇指给夹进了弹匣,他说当时眼前就看到了星星,拔出来的时候就成了骨肉相连了,从此不碰气枪。

我就比较能一点儿,我用低压气枪,我玩蹲点点射。记得在一间房子里,玻璃正好有个破角,外面正对着一个草垛,草垛上面是一棵树垂下来的几个干树枝,我就坐在房子里的玻璃后面,嘴里叼着五毛钱的冰块,来一个PIA一个,泰然自若,悠然自得。低压气枪噪音小,因为距离近,杀伤力也足够,半个小时工夫十几只,傻鸟前仆后继,没有一点挑战性,不过,麻雀虽小也是肉啊。

夜间的小虫儿也傻,从树下拿着手电往上照,看见白肚子了,瞄准就是了,它基本不动的。

掏鸟窝的事没啥意思,不好玩,那都是冲着蛋去的,洋蛋的蛋。

漫谈祭城(45):小虫儿(麻雀)

时至今日,据说小虫儿已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由于城区里地面上的粮食少,麻雀比以前少的多了。

此次记下麻雀,只是在祭城乡土生活中一个较具代表性的鸟类,其他比如三叨鸠、犸翼巧、赤本儿嚓、老犸枣、咕咕喵等类,也是各有闲趣,凑不够一百集的时候再聊那些鸟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