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论|城管与协管不可分离,执法与服务二者合一

城管协管是一家,分工不同逛路牙,

套牌撞衫不相认,一个裤裆穿俩娃。

勤奋一日,可得一夜安眠。——达.芬奇

劳顿半生,幸有事业为伴。——局势

势论|城管与协管不可分离,执法与服务二者合一

金水城管九中队副队长李洋和协管一起帮扶占道摆摊的老人 (图片来自猛犸)

曾经,“临时工”一词被玩坏了,一提起临时工,都让人怀疑是在顶缸。

如今,“协管”一词已经正式出现在了住建部的文件里,这是一支认可的队伍。

城管工作几十筐,所以,队伍里不得不使用了较大数量的非正式执法人员,有叫劝导员,有叫志愿者,有叫序化员,有叫“特勤”,还有叫第三方物业,这些都可范称为协管。协助城管从事城市管理辅助性事务工作,内容包括劝导、引导、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清理小广告、人力搬抬等非执法事项。

不要小看这些工作,在倡导服务为先的“721”工作法之下,城管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日常工作都由这些琐碎组成,即便是正式执法人员,也经常在做如上“协管性质”的工作,日复一日,不厌其烦,或者说是不胜其烦。

协管解放了大量城管与游商“纠缠”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开展行政执法。执法事项逐年递增,一些新生事物都先给了城管。比如共享单车。再加之大综合执法理念的形成,对于已成规模的县区一级城管执法队伍来说,很多棘手工作“放权”给城管好像也最合适不过了。

理由是,别的部门人少,拿不下。你们队伍雄壮且威武啊,亲。

事儿多,愈发显得人少。

因为编制限制,有些县区的城管工作,协管便成了主要力量,如果有听说有些执法局的中队长都没有事业编制也千万莫惊诧。

因此,协管队伍必然是城管执法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容忽视,这个队伍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坚强存在。

我曾经跟在一名单独步行巡查的协管老兄身后,观察的他的工作过程:十五分钟里,他行进了不到500米,与门店讲话7家,帮门店放回拖把、废纸箱4处,劝走发传单3人,手里还拿着从空调外机上揭下的小广告。

协管们在一步一步丈量城市,一片一片撕下招贴,一句一句劝阻违章,一点一点维护秩序,有时还会碰到有人吹胡子瞪眼骂娘,这一天下来也真是劳心劳力。

从事城市管理协管的人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属于城管执法部门,

一类是附属于街道办事处。由于服装和车辆标志标识的不规范,这两类人员有时候并不好区分。不能否认街道第三方物业对城市管理的作用,但也需要提醒第三方物业对人员进入的把关和队伍管理方面的缺失问题。

记得有一年,长沙某局招聘24名城管协管,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竟然收到172名求职简历。这就说明,这支队伍是有强大的人才潜力可挖的。

受城管执法部门监督管理的协管队伍,与执法人员协作紧密,并受执法人员在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耳濡目染和纪律约束下,使得近年来“临时工”暴力执法的现象逐年减少,大家都能够共同维护队伍来之不易的形象。同时,工作技巧和言行规范也已在潜移默化的养成。因此,执法部门对市容管理人员的业务领导很有必要,这既能提高管理效能,又能最大限度消减形象损伤。街道第三方物业可以尝试交由执法中队进行业务管理和工作安排。

近期,河南省住建厅提出了清理非城管执法人员和车辆标志标识的要求,也是基于城管执法队伍“强转树”的三年目标。

如果不对所有从事街面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规范,那么,所有的“暴力抗法”“临时工”问题都将指向城管执法队伍,老百姓可不会分那么清楚!

规范协管队伍,目前有几大硬伤:一是协管队伍归属不统一,谁发钱听谁的,这是人之常情;二是人员流动过频,高学历人才留不住;三是有关协管人员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临时工思维普遍存在。(延伸阅读:关于规范城管执法辅助队伍的提案,上海城管执法局作了这样的回复)最后,最核心的问题是,工资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