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河西文庙位于今通海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河西镇,2004年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关于河西文庙的建盖,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八《学校志》载: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河西县儒学,在县治东,元泰定年间建。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建,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迁,三十一年(1552年)兵备道蒋宗鲁重修。

可见,河西文庙始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清乾隆《河西县志》更将河西儒学建立时间考订为“元泰定乙丑”,即1325年。河西儒学原建于元代河西县旧治东的螺髻山下,明嘉靖十二年迁于今址。河西文庙的修葺,除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备道蒋宗鲁重修外,较重要的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大修。经此大修,孔庙主殿屋面全部换为琉璃瓦,占地达9000多平方米,规模堪称宏大。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1990年,省、市、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河西文庙进行修葺,经过重新修整的河西文庙,四周环境幽雅,整体布局宽敞,殿堂、牌坊雄伟壮观。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河西文庙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文明坊、大成门、东西廊庑和明伦堂等,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整座文庙坐东朝西,按当时统一布局规划建造,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主要建筑中,大成殿5间,通宽19.2米,进深11.3米,高11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架,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琉璃瓦屋面,颇为富丽堂皇;文明坊为三间牌楼式样,高8米,宽13.5米,四棵巨大圆柱直承屋顶,中间两柱基上前后有石狮和石麒麟各一对及青石雕刻的护栏板,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牌坊石雕及殿台基座浮雕,动物造型栩栩如生,花卉图案装饰精美,颇具观赏价值。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在河西文庙内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和古迹,其中尤以《礼部批文碑》、《儒学箴碑》、先师殿前石柱对联和唐柏最为人们称道。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礼部批文碑》又名《右仰通知碑》,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碑文是明初礼部发布全国的重要文件,全文共十四条款,内容以教育为主,其中有尊师重教,择优提举,以及司法和民风道德之规定。

《儒学箴碑》立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内容系教育格言,阐述发展教育,养成尊师重教风气,以达“化民成俗,以善其乡;成德达材,以资于邦”的目的,是研究历史上通海乃至整个云南文化教育的重要史料。

先师殿前立有四棵石柱,柱上镌对联两副:

数仞宫墙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六经仁义如日月之明四时之行。

德冠生民溯闢地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对联在文庙内较为常见,然河西文庙的对联刻于石柱之上,则较为别致可观。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文庙西庑南墙角有古树一株,属名贵榛柏树种。据民国《续河西县志》载:

此柏树种于唐初,距今1000多年,元代建立文庙前就称为古柏,本碍文庙建筑,古人为保护此树,故未建西庑一角。

今唐柏年深色古,虬枝婆娑,夭矫如龙,高10米余,根围4.5米,仍耸然屹立。相传,古代杞麓湖水位高时,渔人常系舟于此树上,因此树上还留有系舟的铜钉。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