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1911年,朱陽關義學因有兵亂匪患,暫時停辦。曹植甫暫時在自己家鄉火神廟辦學,靖華仍隨之就讀。當時吃麵全靠自己推磨。父親想讓孩子經受勞動鍛鍊,隔幾天就喊靖華黎明即起,幫家庭推完磨再到學校去。靖華年幼身低,力不從心,幫大人推磨只不過跟上轉圈而已。父親用手指在磨臺上寫些單詞或成語,教他會讀、會講,並連詞造句。這樣日積月累,使靖華從小奠定了較為豐厚的漢語基礎。

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1912年,清帝退位。一天,靖華、葆華與曹涵、曹懷、賈玉璽等幾個同窗好友,在五里川街上聽了有關剪辮子的宣傳之後,經過一番爭論,下定了剪辮子決心。靖華到親戚家借來一把剪刀,帶大家到河邊柳林裡,互相幫忙剪去了辮子。母親發現他們的辮子不見了,便大驚失色地盤問,並說:“辮子乃皇上規定的必留之物”,剪掉了“王法難容”,並“傷天害理”。

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植甫見老伴如此害怕,才慢慢放下正閱讀的《飲冰室文集》,樂呵呵地說:“孩子們敢於剪去辮子,有勇氣,做得對,辛亥革命不就是要改朝換代嗎?我若也象他們這樣年輕,說不定還剪得早哩!”父親把兩個孩子拉到身邊,意味深長地說:“中國人啊,就是太迷信皇帝。一個堂堂正正的腦袋,為什麼非要拖條尾巴呢?”就在宣統退位後的這年清明節,植甫帶靖華和一群學生到山上踏青,靖華剛上到五里川八大景之一“金雞報曉”的大小雞冠山l,就覺得累了。

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舉目遠望,只見重巒疊嶂,如滄海狂濤,想停下來休息。父親未正面表態,只高聲朗讀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句,鼓勵靖華繼續前進。從山上踏青回來,靖華擺出很多怪石和鮮花、奇草,以示滿載而歸。父親問他對這次登山有何感受,靖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大山雄偉、壯觀,家鄉的山河太可愛了!”父親說:“你是咱山區的兒子,應當有大山一樣的性格。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長大之後,要走出大山,去見大世面!”

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1913年,曹靖華報考盧氏縣高等小學。從未離家遠行的靖華,背上行李,步行兩天到達縣城。按照父親囑託,他在縣城找到了家親戚家落腳。親戚見靖華穿戴土裡土氣,怕考官衣帽取人,取出一套新衣服讓他更換,並說明趕考是件大事,衣帽應當齊全。但生性倔強的靖華,卻不以為然,他說:“不考衣服考學問,何必如此認真!”功夫不負用心人,這次考試,靖華名列榜首。

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縣立高等小學為當時全縣最高學府。課程有國語、算學、歷史、博物、修身、音樂等十多門,這對只讀過四書五經的靖華來說,猶如踏進了一個新的王國。他知難而進,埋頭苦學。學校沒有食堂,遠路學生無錢上街包伙,得自己做飯。靖華家鄉產麥子較少,主要靠吃粗糧。晚上豆麵條,早晨包穀糝湯。柴溼煙旺,每頓飯都燻得他兩眼淚淌。多虧他從小吃慣了粗茶淡飯,幹慣了家務雜活,對這種苦讀生活不以為苦。學校原定三年畢業,但因剛廢除四書五經,開設新課,教師力不從心,得邊教邊學。加之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也影響了教學。為保證學完規定課程,校方決定延長一年結業。

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1916年靖華畢業前夕,老師以《我的志願》為題,讓學生作文,多數學生寫的是,要幹一番轟轟烈烈事業,或立志務工經商,實業救國,有的打算投筆從戎,報效祖國。靖華則寫道:願做只報曉雄雞,把人們從睡夢中喚醒;願做一根小小火柴,將藏有豺狼的荒野燒它個烈火熊熊;或像一頭辛勤的黃牛,默默地吃草,不停地耕種

曹植甫在自己家鄉辦學,靖華隨之就讀,從小奠定了豐厚的漢語基礎

清末民初的高等小學畢業生,在盧氏山區猶如鳳毛麟角,在人們心目中與以往秀才差不多。品學兼優的曹靖華,即將畢業前早有不少人為其奔忙,有的想讓他留校任教,有的推薦他為縣府督學。但靖華不為眼前名利所迷,決心走出一條新的人生道路。領到縣立高等小學畢業證書之後,他按照父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應到山外見大世面”的教導,告別了盧氏山城,到當時的河南省城—古城汴梁去考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