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抱歉,这是现代社会最垃圾的信条

编者按:作为一名自助建议的前信奉者,作者现身说法,对现代自助建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作者Charles Chu,原文标题Bad Self-Help and the ‘Myth of Perfect Perfectibility’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抱歉,这是现代社会最垃圾的信条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开始对自助建议感兴趣。

但现在,事实上我开始对自己的那些建议有一种反胃的感觉了。

最近,我试着在Twitter上把这种不适用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自助建议的问题所在:

  • 还是70年代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

  • 把个例当普遍,编撰美好的童话故事

  • 把“成功”等同于高社会地位

  • 失败的问题全部在你

结果没想到还挺火,所以我决定把我的那条Twitter展开来说说。

1. 把“成功”等同于高社会地位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媒体上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是《如果你想成功,就做这32件事》。

我忘记了这32样东西是什么了,但我相信,这本书里有一些老生常谈的自助建议,比如早上5点起床,多喝热水之类的。

但是,这些文章虽然承诺让你成功,但似乎没有告诉你它们所说的“成功”是什么意思。

最近,我意识到这是因为现代自助建议并不需要定义成功。对自助而言,“成功”不过是其他人眼中的地位。换句话说,现代自助行为与伦理无关。它假设你已经知道“我该如何生活”这一伟大哲学问题的答案,剩下的就是给你工具来帮助你那样生活就好。

我不认为仅凭10个步骤就能找到美好生活,我当然也不认为复制其他人的行为就能让你成功。

2. 从故事里醒来吧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抱歉,这是现代社会最垃圾的信条

现代自助的另一个问题是,它的核心叙事是以童话为基础的。20世纪的经济学家John Maynard Keynes说过:

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都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

凯恩斯的观点是,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受到过去思想家的影响,尽管这些思想家我们可能从未听说过。我想自助建议也是一样的。Byrne的《The Secret》一书或Anthony Robbins的《Unlimited Power》等书告诉“心灵疗法”的信徒说,信仰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而现代的东西无非又给那些老生常谈的建议多加了一层科学的外衣罢了。

我不是说那些建议没用。你相信什么的确会改变你的行为。但这很容易出岔子,然后陷入偏执。

就连科学也一样,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科学家们(在不知不觉中)是否已经知道他们想要发现什么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发现自己想要发现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盲目乐观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抱歉,这是现代社会最垃圾的信条

战斗机飞行员James Stockdale在越南当了将近八年的战俘。在集中营里,他注意到,最先死亡的是那些乐观主义者,而非悲观主义者。

现代自助建议充斥着这种乐观主义。Alain de Botton报道了这一趋势:

那些信奉基督教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现代自助建议的信徒们,觉得如果相信自己,有信仰,努力工作,不绝望,就会进入天堂。那些对佛教、精神分析一知半解的人也一样。……他们严肃地认为,让某人高兴起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

让我最不舒服的就是对完美神话的吹嘘和宣传,告诉我们说未来有完美的生活在等着我们,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任何事情。

这听起来很像天堂的概念,但以一种怀疑主义者可以接受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天堂——天堂不在来世,在现世,你只需要努力工作,就能实现。

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自助建议促进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即使自助真的能让你变得富有、美丽、有地位,生活中的问题也不会消失。你仍然会失恋或者失业,友谊会消失,你会饿,会变老,最终还会离开这个世界。

我住在日本,与西方不同,尽管日本人有很多问题,但他们知道如何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抱歉,这是现代社会最垃圾的信条

4. 失败的问题全部在你

“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么说似乎问题不大。但认为自己完全掌控自己命运的想法也有其阴暗面——当你失败的时候,问题全部在你。

有些人甚至说穷人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使一个国家摆脱赤贫所需要的一切就是努力。

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了这种想法是多么具有迷惑性。在学校里,我没有学习就通过了所有的考试。我的SAT成绩在前1%。我很少学习,除了考试前一天。尽管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上学对我来说比别人容易,我还是开始看不起那些比我差的人,说:“他们只是不够努力。”

努力和自助的建议会有帮助,就像药物和锻炼一样——尤其是在你刚入门或者病得很重的时候,它们对你的帮助最大。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熟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很有趣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马斯洛开始怀疑这套理论,因为他注意到,那些自我意识膨胀的人似乎是自恋的混蛋。

5. 还是70年代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

发展心理学家Judith Rich Harris在她的《The Nurture Assumption》一书中主张,你所受的教育对你今天的性格几乎甚至压根没有影响。

对我们来说,孩子后天的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这篇文章似乎给我们敲了警钟。

Harris说,研究人员所犯的错误是未能把基因的因素考虑进去。父母易怒,孩子也易怒,不是因为父母的教育,而是因为他们的基因。

自助行为和科学家们犯了同样的错误,它忽略了基因和人性对生活结果的影响。有一些自助书籍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如何减少焦虑,如何提高效率,但我从未见过有哪个自助畅销书作者还提到过生物学的影响。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助建议不起作用,因为基因没有决定一切——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也不会这么想。但那些因为基因/天赋而在生活中表现出色的人告诉你他们成功是因为努力,然后试图向你推销这一建议,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了。

我想说什么呢?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在试图提出一个相互关联的观点:

  • 现代自助(我们称之为“新自助”)建议信奉完美的神话。

  • 这个神话使我们的期望不合实际。对人间天堂的期望使得人们很难关注当下。为了不太可能实现的理想未来,我们更可能牺牲不完美的现在。

  • 这个神话也低估了关系和制度的价值。人类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制度、政府、社区等等。

Theodore Sturgeon曾说过:“90%的事情都是垃圾。”

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自助建议。佛教、斯多葛派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超过1000年历史检验的有益建议,而且——只要我们自己不作死——我相信这些建议在下一个1000年也会派上用场。

我曾经真心实意地相信我现在在这篇文章中所批评的一切。

当然,我不能保证自己总是对的,但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诚实地写作,在我改变主意的时候分享我的想法。我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很欣赏这一点,我就是为此而动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