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性消除「異寵」非理性迷戀,是對瀕危野生動物的最好保護

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

文|木須蟲

機制性消除“異寵”非理性迷戀,是對瀕危野生動物的最好保護

機制性消除“異寵”非理性迷戀,是對瀕危野生動物的最好保護

機制性消除“異寵”非理性迷戀,是對瀕危野生動物的最好保護

近年來,隨著“寵物熱”興起,一些人出於獵奇心理,買一些不常見的動物來飼養。不良商家為了迎合這些客戶,將一些不允許售賣的野生動物當成寵物售賣,這導致非法購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案件時有發生。今年7月,一條以何文、黃某某為中心,橫跨江蘇、河南、四川、浙江、雲南、廣東的收購、運輸、販賣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產業鏈被斬斷。(8月21日《中國青年報》)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寵物熱”興起,特別是“異寵熱”興起,進一步刺激野生動物的獵捕和交易,催生出野生動物保護領域新的犯罪。這不但置野生動物,特別是瀕危動物更惡劣的生存境地,而且將自身引入違法犯罪的巨大風險。

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獵捕、運輸、販賣和收購野生動物,都屬於禁止的情形,而《刑法》也都相應的罪名,符合條件即可追究刑事責任。而購買野生動物當作寵物,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一旦構成交易,就事實違法,情節嚴重的可能面臨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的刑事處罰。

報道也顯示,相當多收購自養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差,大多不知道購買的動物是國家保護動物。不法分子利用這一弱點,將野生動物打上“萌寵”標籤,偽裝成普通家養寵物進行兜售。盲目追求“異寵”的新奇與另類,不知不覺陷入違法犯罪的陷阱,這是“異寵”非理性迷戀的法律誤區。【轉發、留言、底部打賞、點贊、點下面廣告都是對明話頻道堅持寫作的支持!】

機制性消除“異寵”非理性迷戀,是對瀕危野生動物的最好保護

購買野生動物當寵物,同時也存在比較大的安全風險,一方面易染疾病,有些野生動物本身可能帶有疾病,或許在野生動物身上不發作,但通過人體接觸可能會造成疾病的傳播,正常的因科研與保護需要對野生動物的都須進行檢疫,以規避安全風險;另一方面傷人風險,野生動物不同程度存在攻擊性,其中一些動物如毒蛇、毒蜘蛛等具有顯性人身威脅,前不久就發生過快遞毒蛇咬死購買者的事件。

不分法子在兜售這些野生動物時,往往都刻意迴避這些風險,甚至以人工馴養動物來欺騙消費者,這是“異寵”非理性迷戀的安全誤區。

機制性消除“異寵”非理性迷戀,是對瀕危野生動物的最好保護

此外,購買野生動物當寵物,往往是愛之亦害之的選擇,跟盲目放生算於放死一個道理。野生動物有獨立的習性,更有嚴苛的環境適應性,野生動物的人工科學馴養往往都需要很長摸索的過程,才能掌握其習性和規律,普通人所具備野生動物知識都相對缺乏,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餵養,不可避免是對它們的傷害,這是“異寵”非理性迷戀的常識誤區。

可見,在加大對野生動物獵捕買賣打擊力度和治理非法交易網絡平臺的同時,引導消除“異寵”的非理性迷戀,也是最好的保護,既保護了野生動物,也保護了寵物消費者自身。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司法機關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公益組織,應當聯動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引導,通過以案說法釋法,野生動物保護常識、安全常識等宣傳與普及,讓更多的人認識風險、消除風險,遏制買賣野生動物當寵物的非理性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