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式的就业“试婚”

鸡肋式的就业“试婚”

有一句老掉牙却永远跌不破的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后者,多年前国内就出现了通过“试婚”来“验明正身”的男女试婚现象。如今,大学生找工作竟然也有了“就业试婚”的摩登方式!姑且不论男女“试婚”的利弊,但就眼下的“就业试婚”来说,看来也不过是企业宣传做秀,学生顺水推舟,一时各取所需罢了。这种方式对于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能够产生的帮助微不足道。

当第一次从网上看到“就业试婚”的新闻,曾有些“阴暗”的猜想,在短短的几十天内,“就业试婚”中的大学生究竟能对企业了解多少? 他们最后“纷纷表示”愿意加盟实践的企业,到底是被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而逼不得已,还是真的看中了企业,心甘情愿“以身相许”?

鸡肋式的就业“试婚”

实在是严峻就业压力的现实让我不得不“阴暗”起来。想想那些正式应聘,在企业经过三个月试用期的毕业生,他们对企业的了解难道还不如仅仅参加了几天社会实践的“就业试婚”者们吗? 要知道“就业试婚”出现之前,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高达5 0% !所以,我认为“就业试婚”对于大学生的意义仅仅是超越普通面试,大大延长了沟通时间和测试范围的“super面试”而已。通过这种方式. 大学生能得到比传统面试更丰富、更全面具体的企业信息,从而较准确地判断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岗位定位之间的契合程度。同时,企业也给了大学生一个更大的个人展示平台. 让他们有较多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

然而,在“零工资”的叫卖声震破耳膜的今天. 大学生选择企业的标准还能用以前的方法来判断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先就业再择业”是目前就业难的沉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所抱的心态。因此,他们“就业试婚”后的“芳心暗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理解为权衡利弊后心理妥协的结果了,显然不能代表其内心的真正想法,至少不能代表全部。这样一开始就“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妥协式就业婚姻”是否能维系得比传统方式更加持久? 对此,我不抱乐观态度。

鸡肋式的就业“试婚”

​相比身处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就业试婚”对于企业的作用却要有利得多。他们可以利用比媒体广告低得多的成本,进行宣传造势,推广企业品牌,同时在高校完成人员招聘。可谓“一石三鸟”。不管怎么说,就业问题终于转到“实践”上了,这是件好事。国内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相对于国外教育,国内学生接触到的实践机会少得可怜。即使是很多高校安排的大三实习,也有些走过场的味道。有新闻说“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如小学生”,虽然有些夸大其辞,却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不注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与其让大学生“就业试婚”,不如在校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真枪实弹”的实践机会,搞一系列“实践重婚”又如何? 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实力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因为关注“就业试婚”,所以对“试婚”这个词很敏感,忽然看到一则新闻—《试婚风过后,又出现试离婚风》,那“就业试婚”之后,会不会有“就业试离婚”出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