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對於特色小鎮的建設,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個省的政策導向,以及很多實踐案例,都包括了對特色小鎮文旅功能的強調。比如說,很多省份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必須按照3A級或者4A級以上景區標準來做,甚至明確要求,要直接申請為4A或5A級景區。如果是以文化旅遊產業作為主導的文旅屬性比較明顯的特色小鎮,基本都是按照5A級景區創建標準來要求。

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大多數特色小鎮的打造也多以高星級的景區作為打造標準,或者直接申請為4A或5A級景區。這一特徵,一方面體現了特色小鎮打造建設過程中對於文化、生態、環境、消費層面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頂層設計中對於旅居時代的深刻洞察。那麼,特色小鎮應該如何實現景區化打造,又有哪些模式可以參考呢?

一、旅遊類特色小鎮四要素

旅遊類的特色小鎮在目前,乃至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點或者說是主推的類型,那麼旅遊類的特色小鎮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或者說打造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要素:產業、功能、生態、文脈。

首先講一下產業,特色小鎮的核心要素就是特色產業,為什麼現在這麼多的特色小鎮都是旅遊類,一定程度上也跟目前國內的現狀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內陸地區,缺少主要的產業支持,導致旅遊資源及其產業成為了發展的捷徑,說到底,小鎮就是一個人群聚集區,人氣夠不夠,區域的產業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第二個必要的元素是功能,因為小鎮的功能其實遠遠不及城市,所以才需要能夠區別於大城市的小鎮特色功能,當然旅遊類小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外來遊客服務。

然後是生態與文脈,相對於產業和功能的硬性條件來講,生態更注重於遵循其自然環境,文脈則偏重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對於旅遊類的特色小鎮打造,目前在歷史文脈和生態資源上更容易打出特色品牌。

二、景區化設計模式

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對於旅遊小城鎮來說,其本身就是一個景區,當旅遊休閒已經成為這個城鎮、村莊的一種生活方式時,會吸引大量的遊客駐足觀看、遊覽、體驗。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兩相宜的意境。因此旅遊小城鎮的打造,關鍵在於景區化打造手法的運用。那麼,旅遊小鎮的景區化打造有哪些模式呢?

自然生態式:這類小鎮一般處於獨特的地形地貌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資源。其打造應以自然景觀環境為背景,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強調原生態的環境景觀,景觀設計為畫龍點睛之筆,對於人工景觀的打造應強調遵循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設計理念,最終形成城景共融、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氛圍。

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主題營造式:這類小鎮依託獨特的旅遊資源形成某種主題,如滑雪小鎮、溫泉小鎮、濱海小鎮等。對其打造,應強調主題式的設計,整體建築和小鎮環境都應該體現主題內容,整體上形成鮮明的主題形象。

文化體驗式:該類小鎮的旅遊活動以藝術文化體驗為主,如中國傳統的古鎮古村,或是現代的壁畫小鎮、動漫小鎮等。其空間體驗的尺度可以小到一條休閒商街,也可以大到整個空間環境,從建築的文化符號到整個小鎮的肌理形態,構成了完整的文化體驗氛圍,在打造時應突出有韻味的文化空間體驗。

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互動遊樂式:有些小鎮以某項大型活動或賽事為主要吸引物,以協調人與主要的活動場地關係為主,遊客參與性強,如法國的勒芒小鎮、西班牙的隆達鬥牛小鎮等。打造時,應注重遊線的設計及遊客互動遊樂的體驗。

三、重點思考

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特色小鎮按5A或3A級景區來打造,並不意味著景區化是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包括文旅特色小鎮在內,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是促進包括文旅產業在內的特色產業的發展,推進區域和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創業的平臺,也是特色小鎮所在地區整體轉型過程進行全球資源配置的平臺,哪怕是免收門票的開放式景區的建設邏輯,也不適配於是特色小鎮的建設。

當然,雖然不認為景區化不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方向,但文化旅遊的功能配套對特色小鎮建設中具有重要價值,這依舊是要肯定的。

特色小鎮是景區又非景區何解?

瞭解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