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如果成为东线总司令,德军能在苏德战场逆转战局吗?

耕介


其实现在曼施坦因这么火,很大原因是他那本事后诸葛亮的专著——《失去的胜利》,而且曼施坦因在战后西德军队地位很高(联邦德国国防部的军事顾问),所以,形象自然非常正面。

不过,失败是必然的,换了主帅德军倒是可能会多抗上一段时间,几个月,或者几年。

1942年春,莫斯科保卫战以德军的败退告终,这意味着,德军横扫欧陆的“闪电战”不灵光了,“闪电战”转变成了持久战,这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开端。

先排除希特勒等纳粹高层用人方面的多疑和频繁更换主帅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假定曼施坦因充分掌握了整个东线的绝对指挥权。那么失败还是难以避免的:

第一、德国是个资源小国,战略资源匮乏,战争潜力处于弱势,而以美苏为主的盟军则还保有巨大的“战争潜力”——比如人口、资源。

“闪电战”一旦失灵,打到了相持阶段,资源的不平衡就显得更明显,比如德国(包括其征服地区和仆从国),石油产量4800万吨,苏联是2亿。没有油料供给,装甲部队就是摆设。比如西线44年底到45年初的阿登战役,最新的虎式坦克因为缺少油料而被丢弃在路边。同样,德人口数量有限(德8000万,苏联1.8亿,希特勒拒绝动员妇女,导致德国国防动员效果减半),资源匮乏,难以支持在战场上不断失利的情况下做持久战

德国本土除了煤炭,基本什么战争资源都没有。

43年44年开始,已经脱离了“闪电战”的威慑,越来越耗不起了。拿空军为例,即便战争初期,德国飞机在战场上以一敌十,时间久了还是拼光了家底,而以美苏为主的盟军则还保有巨大的“战争潜力”。比如人口、资源,甚至广大的腹地进行飞行员的训练累积飞行技巧。

尤其到了1944-1945年,盟军和苏军攻下了越来越多的德占领区和德国本土工厂,控制了越来越多的德国工人和战略资源,从而使德国的工业遭到了不可逆转的打击。

第二、国防动员的不充分,不合理。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得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期和适应期,导致生产效率受到影响。二战德国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没有军衔标识,叫国防军女助手——下图)这种国防动员的结果是:大量一线高技能工人都被征调前线当炮灰了,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接手,短期内生产效率肯定会受影响。

第三、苏联有美国这个多金的“盟友”和德军两线作战的压力。而且,只要战争还在继续,英国和美国会源源不断的援助苏联,德国却是自己一个人的战斗,还得时不时的抽手料理一下拖后腿的意大利盟友。这个大家都喜闻乐见,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第四、德国战线拉的太长,后勤补给成问题。装甲部队推进的越顺利,战略纵深就越广,你的补给线就越长,苏联和德国的火车铁轨规格不同,加上游击队经常破坏铁路线,所以后勤补给主要是走公路运输,一车油从后方拉到前线,除去车辆往返自身的油耗,实际上能运过去的也不剩几滴了。

进入1944年(下图),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军队,供应补给。这样导致德军的动能分散各地,战斗力自然被削弱。加之,军工制造的原料和作战武器燃料的来源地,随着战争的进行逐渐在地面战争中失去,飞机造不出,造出来了被英美战略大轰炸炸掉了,没被炸掉又因为交通瘫痪运不出去,运到前线又没航空燃油飞不起来,制空权进一步丧失,无法协助地面装甲部队,保障运输路线的畅通,装甲部队又缺乏油料补给,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德军机械化军团背后的骡马补给部队。

第五、曼施坦因和负责法国海岸防务的隆美尔一样,都是擅长攻击战,弄“闪电战”这一套,借助的是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坦克进行快速进攻或者反击。

然而,苏联领土广袤,恶劣的气候和糟糕的基础设施,最大程度的吸收了德军“闪电战”的动能。

先说气候,冬天冷就不多赘述,除了对士兵毁灭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枪炮的性能,枪栓拉不开、炮兵瞄准器冻坏,而苏军的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非常灵活,但在严寒中长大的苏军是在本土作战,供给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平时都披着枪套,以防冻坏,服装也更为实用;

而德国的服装重点放在了美美的方面,德军穿着笔挺的修身毛呢制服军装在泥地、雪地里面里摸爬滚打,而对手是长期驻守极寒地带,已经非常适应严冬气候的苏军。

再看基础设施,进入到苏联落后而广袤的腹地,基础设施非常简陋,基本没有像样的公路,单说夏秋多雨时节,路面非常泥泞,,对“闪电战”的主角——装甲部队非常不友好,反倒适合骡马等畜力车行走,装甲部队几乎丧失了运动速度和机动性,装甲部队一旦丧失速度,再伴随着油料短期的现象,再优秀的将领也难以挽回败局。


这种路况,履带和车轮真不如两条腿——二战中,苏联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恶劣的气象、地理特征在最危急的时候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第六、“以战养战”的策略长期下去会导致苏联人民的拼死反抗。比如,早期的乌克兰人因为苏联蹩脚的民族政策和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强制措施,不少乌克兰人在苏德战争初期都箪食壶浆的迎接德军,甚至看作是对本民族的“解放”,积极“参军入伍”。(下图)


然而,进入到战争的相持阶段,德国一改之前对乌克兰的亲善政策,开始对苏联粮仓、矿产资源丰富的乌克兰采进行系统的、彻底的盘剥,夺取了大量的战略资源,此外,乌克兰的农产品也被完全征用,牲畜和其他农产品,被几乎是无偿的的地运往德国,来维持德国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加之对当地犹太人灭绝式的屠杀,强征乌克兰劳工,导致战争中后期,乌克兰人民开始普遍反德,积极加入红军,或者参加游击队,苏联各族和军民空前团结。

对乌克兰实行德版的“三光政策”


乌克兰人被强征“东方劳工”,去德国或其他被占领区做苦工,这些人也被称为“白奴”。

乌克兰的女游击队员

假设曼斯坦因成为东线总司令就能扭转战局的观点未免过于乐观。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的胜负依靠的从来都是军事、政治、经济、综合国力(战争潜力)等方方面面因素综合较量的结果,不单取决于哪个神人的神助攻。毕竟,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能扭转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决定战争胜负的也并不是全是前线的将领和官兵。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不要再说逆转战局了,搞得德军二战输的很冤枉一样呢。

的确,希特勒独断专行,但是你要说军事才能,希特勒还是有的,而且很不错。

但是他独断专行,总是爱越级指挥,这让军事传统优良的德国军官团很排斥。

而且希特勒冷静的时候还好,但是不得不说他在大多时候很疯狂,疯狂到失去理智,比如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打上头了就不行了,一意孤行而偏执。

你说让曼施坦因担任东线总司令,可以啊,你还得保证后方的元首别越权指挥啊!

这完全不可能啊,你不能让一个掌握着权力的理想主义者一直看手下人办事不插手啊!

而且德军内部对战略计划分歧也很严重,比如库尔斯克战役,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意见就是不和的,曼施坦因统帅东线也并非能够操控全局。

而且虽说在哈尔科夫的反击战中,曼施坦因用神来之笔挽救了南线的溃败,但是德军输在总体战的无奈和体量的差距,并非是哪个统帅的问题或者战略战术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局观的考量失误,才导致对苏联作战的最终失败。

苏德战场真的没有翻盘机会了嘛?

有,那就是德军必须赢下每一场战役,每一次细小的失误都不能有,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历史区总柴


这个假设的答案是没戏。曼施坦因虽然说是二战中德国最优秀的陆军将领,但是想指望着他能够大翻盘,这个已经超过了曼施坦因的能力了。

德国在二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内部糟糕的动员生产管理,可以说德国失败的原因不是仗打的不好,而是斯佩尔部长上台的太晚了,没有足够的时间整合欧洲的资源来对付苏联这个体量巨大的对手,后来还要加上美国那个体量更为庞大对手,这个是德国根本无法应付的。

德军的将领水平的确占有一些优势,这个主要是对于坦克机动作战的先知先觉,在和盟军的作战中占有一定的战术优势,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盟国军队也在学习战争,已经在战术水平以上慢慢弥补了与德军的差距,但是德国在武器数量上以及各种补给品生产上的劣势却没有被弥补,反而由于自己地盘的不断缩小,各种资源的枯竭,这个劣势是越来越大了。

具体到东线,曼施坦因对付苏军进攻的办法其实就是利用苏军的弱点,尤其是开始阶段,对于大纵深的机动作战把握不准,容易冒进的弱点,集中所有装甲力量,对于冒进的苏军部队进行反击,再吃掉缺油少弹的苏军坦克部队以后,再利用打开的战线缺口对于苏军的纵深进行突击,迫使苏军后退。

这种办法对于苏军进攻方向的判断要求很高,同时还有就是要集中相当数量的坦克部队。但是这两个方面德军做的都很糟糕,德军对于当面苏军的侦察工作做的不是一般的糟,到了苏军的反攻阶段,德军对于苏军的进攻方向几乎就没有判断对过,苏军总是成功的骗过了德军的侦察,把进攻的矛头坦克部队部署到德军意想不到的方向,达成战役的突然性。而集中坦克部队进行反击,在苏联境内也有很糟糕的基础,就是苏联境内的基础设施及其糟糕,公路到了春天就是泥潭,没有道路坦克部队机动完全就是在爬,失去了运动的速度,根本就无法对出现的冒进之敌进行反击。

这些弱点是曼施坦因很难改变的,尤其是由于集中坦克部队,曼施坦因在苏德战场的南线获得巨大战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南线几乎集中了德军所有的坦克部队,当战线的北端和中段出现情况的时候,受制于糟糕的道路情况,部署在南线的坦克部队很难迅速的机动到战场。而对于这种协调一致的多点进攻,苏联人可是行家,在沙俄时期的一战,俄国人发动过波洛西洛夫攻势,就是采用多点进攻打破了东站战线的僵局,苏军可比俄军强大的多。苏联人也是这么做的,历史上的十次打击,就是一系列协调一致进攻。

对于这种情况,曼帅恐怕要在战线的各段都部署一支强大的坦克部队,但是需要多少坦克可真的不是曼帅可以决定的。

曼施坦因是非常优秀的将领,但是他不是神仙,换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能改变德国由于动员不足而造成的物质上的巨大劣势,而二战实际上是一场兵工厂的竞赛,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是前线的士兵将军,而是后方那些站在机床面前的老弱妇孺们。

顺便说一句,德军的将领现在有点被神化的太厉害了,和苏军以及英美军的将领来说,德军的将领胜在作战经验相对丰富,但是这种经验随着盟军将领包括苏军将领作战经验的日益丰富,慢慢的变得不值一提了。而德军将领的学习能力要比盟军将领差。对于发生了变化的情况没有办法很快的适应。


有痰


在多线作战和国内被盟军搞得一塌糊涂的前提下,不管谁在东线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大成功了。

就算曼元帅来指挥,能多打些胜仗,但对于后期巨大的数量优势的苏军,要真正改变战场情况根本不可能,因为能较轻松歼灭苏军有生力量的机会已经丧失(42年~43年上半年)。特别是44年开始,曼元帅所提倡的机动防御也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不但兵力、道路及有限的装甲力量所不容许,燃料后勤供应也会逐渐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苏联空军力量的崛起,使白天一切调动都变得不可能,再也不能像以前不去考虑空袭的影响了。

从44年年中开始,苏军已基本掌握了制空权,苏军攻击机和轰炸机的作用已可以影响地面作战的战役进程了,不但可有力支援进攻,还可以较从容地打击后方目标,对于白天部队调动或撤退的打击更是手到擒来……

德军即无力承受大的空中打击,也无力改变被动挨打的状况。但曼元帅指挥的话,东线可能会多拖很多时间。


探测卫星A


除非授予曼施坦因对整个东线的绝对指挥权,希特勒不再插手东线的任何具体指挥,方可能有所转机,最起码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尤其如第6集团军的悲剧!


实际上假使希特勒一开始就像波兰战局一样把指挥权全权交给陆军总司令部,即使不用曼施坦因,德军也不会败的那么快!


比如在巴巴罗萨计划中陆军总司令部一定会坚决的执行以莫斯科为目标的原计划,而不是转向基辅;而在第二年的夏季攻势也会始终把目标放在高加索地区,而不是斯大林格勒,至少不会犯把两个重兵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全部集中于斯大林格勒城的巨大危险,全然不顾其危险的两翼(用联军来做德军的侧翼掩护,简直是自欺欺人);以及在后来的一系列防御战中,希特勒总是不远放弃那些突出部(突出部在己方采取攻势行动时无疑非常有用),不仅拉长了自己的防线,使得兵力更加不足,而且很容易被苏军的钳型突击包围(库尔兰集团军群数十万军队的据守毫无意义,可希特勒就是不让撤退)。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让曼施坦因来出任东线总司令,而是希特勒愿不愿意放弃对东线陆军的控制权。假使希特勒把指挥权真正交给陆军总司令部,无论是哪个优秀的德军将领都可以出任陆军总司令,不过曼施坦因确实是东线大部分将领一直认为的陆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


小小狼王


除非希特勒在1941年6月开始,就任命曼施坦因为对苏战争总司令,而且授权其全权指挥,希特勒本人和指挥部不再干涉,如果真是这样,对苏战争还真有可能重写。



曼施坦因是德国最出色的“闪电战大师”,擅长突然发起闪电进攻,以及在败退期间反手进攻,正因为如此,曼施坦因总能以弱势兵力或相当兵力时,围歼对方对等数量的军队,如果曼施坦因来指挥对苏战争,德军第六集团军不会被围,不会抽调精锐的坦克部队去南线,而且很可能拿下莫斯科,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按时发起,德军是可以取胜的,如果库尔斯克会战胜利,苏联就真的元气丧尽了。



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只有胜负,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毒刺剑客


换了谁也不行。

诚如一楼所说,曼斯泰因之所以出名,全因他那本书《失去的胜利》。许多人以为只有曼斯泰因本领高强,失败都是希特勒的错。

其实,这是个谎言。我手头有一本书《朱可夫元帅回忆录》,经常看这本书。

朱帅在回忆录中经常提到曼斯泰因以及他的《失去的胜利》。朱帅说到,西德的历史学家往往把失败归罪于希特勒的固执与狂妄(这是掩饰自己的失败,笔者注)。似乎听上德国将军们的意见就天下无敌。其实德国的失败在于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过份低估了苏联的抵抗能力。党的坚强领导,苏联人民的劳动英雄主义精神,与红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是打败希特勒德国最根本的原因。

我认为朱帅的解释才是最正确的。否则,你根本无法解释,在希特勒侵占了苏联最发达的经济区,控制了苏联大量的资源与人口,战争潜力进一步增强之后,为什么苏联还能以不发达的剩下部分国土为依托,不但抵抗住了希特勒的凶猛进攻,而且还有力量举行反攻,最后消灭希特勒德国。

我读《朱可夫回忆录》时,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真正抗击住希特勒凶猛一击的只有斯大林的苏联。这在当时,英,美等国都清楚的。

现在,人们提出这样那样的假设,如德国换帅等,开启大家的脑洞,想法当然是非常好的。既然大家有兴趣研究二战,研究苏德战争,我建议大家拋开偏见,不仅要看《失去的胜利》一书,更应看《朱可夫回忆录》(因为他才是代表苏联打败希特勒的统帅),看看他怎么说,全面了解一下双方的情况,最后得出客观的结论。

你认为呢?


阳城导航


看曼施坦因用什么战略,战术上不用担心,大师级基本当时全球顶级水准,最重要是后勤,还有对占领区的做法,首先要知道俄国是个大国,不可能一击打垮,也不可能全部占领,必须采取分裂,拿下苏联土地后,必须给当地人解放,让他们独立,成为卫星国,这样至少能有三百人为德国战斗,千万人可以作为劳工,从德国修一条铁路跟着部队前进,大平原铁路好修的,从中路修过去,在前线往两边修,连接南部,北部,军团,南部北部同样有铁路,这个是回路,拉着战利品回去,以德国工业能力,提前预制好铁路备件,在平原直接铺过去,修铁路的速度不会比进军慢,铁路跟上后勤就有保障,而且前线可以横向调兵,这个足够击溃苏联了


考拉123397996


不得不说,如果那样的话,德国扭转乾坤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因为战争是很难预测的。

有人说,英国和美国会不断的援助苏联,但是如果苏联再打几个大败仗,英国和美国是否还有那个欲望去援助苏联是很成问题,而以曼施泰因的组织能力,他应该能够在东线再打几个胜仗,进一步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如果他做到这一点,英国和美国很有可能停止对苏联的援助,只要美国人炸毁了苏联的油田和煤矿,以及其他的基础交通设备,德国即使拿到苏联也没有太大的用处,而大概只要坚持半年,美国的战争机器彻底启动,德国照样没什么戏。


帝国历史观察者


假设曼斯坦因成为东线总司令就能扭转战局,这未免有些太过乐观了,其实,一场全面战争的胜负依靠的从来都是军事,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因素综合较量的结果,而不是哪个人智慧的灵机一动。其实,现在曼斯坦因这么火,很大因素是他那本《失去的胜利》里的自吹自擂,所以,现在有人把那本书戏称《甩锅的艺术》也不无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