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爲五斗米折腰」?


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來源:萬象讀歷史 (ID:wanxiangshuoshi)

陶淵明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個奇蹟。從古到今,無論是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還是宋朝的蘇軾、朱熹、歐陽修,還是近代的魯迅、梁啟超、林語堂,都對他極其推崇。他憑什麼呢?

首先是他的文學成就。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描寫田園生活的文人,開創了新的詩歌類型——田園詩。他的詩,非常接地氣,語言質樸,通俗易懂,卻又意境深遠,老中青全部通吃。

然後是他的生活態度。他辭官不做,遠離喧囂的塵世,隱居鄉野,回到大自然中,悠然自得。他寫的《桃花源記》,是中國人夢想的“世外桃源”。他是中國隱逸詩人的代表,令人神往。

還有一點,就是他的“錚錚鐵骨”。《晉書》是這麼說的:當時陶淵明是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來視察。有個小吏勸陶淵明說,應該要穿戴整齊,再去見督郵。陶淵明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然後就辭官離職了。

“不為五斗米折腰”,多有骨氣啊!

然而,稍分析一下,就有不少疑問。1、督郵來視察工作,陶淵明只要穿戴整齊,見面交待公事就好。督郵並沒有欺負陶淵明,他有什麼可抱怨的呢?2、“五斗米”是什麼?他為什麼不能為“五斗米”折腰?3、督郵是個官職,至少比縣令高,為什麼說人家是“鄉里小人”呢?

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01

不願當官的官N代

要回答這些疑問,有必要了解陶淵明的一生。

365年,陶淵明出生於東晉江州柴桑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廬山。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到太尉,是朝廷手握兵權的一把手,非常顯赫。他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郡守,外祖父孟嘉是當時有名的名士,深受權臣桓溫的賞識。顯然,陶淵明是官N代,家庭條件相當不錯。

393年(28歲),陶淵明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又請他當主簿,他也拒絕了。州比郡高一級,“祭酒分掌諸曹兵、賊、倉、戶、水、 鎧之屬”(《宋書》),是個有實權的職位。單論官職高低,他明顯比祖父、父親,混得好多了。

398年(33歲),陶淵明再次出來做官,給荊州刺史桓玄(桓溫的兒子)當幕僚。3年後,由於母親去世,他辭官回家服喪。在他服喪的3年裡,桓玄攻入京師,掌控了朝政,並逼東晉皇帝退位,自己稱帝。隨後,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打敗桓玄,又恢復了東晉。

404年(39歲),陶淵明第三次做官,他前往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不久,405年(40歲),他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

同年八月,他又改任彭澤縣令。按官職高低,這顯然是一次大降級。但這是陶淵明自願的,因為彭澤縣離他家很近,方便回家。十一月,從小一起長大的妹妹突然去世。陶淵明感慨萬千,只當了80天縣令,便“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從此再也沒有當官。

他回到家後,與田野為伍,享受天倫之樂,雖然生活有些苦,但怡然自得。他寫了很多田園詩,以及喝酒的詩。420年(55歲),劉裕稱帝,改國號為宋。陶淵明拒絕承認,堅持使用東晉年號。427年(63歲),陶淵明去世了。

這便是陶淵明的一生。看起來,似乎也沒什麼太稀奇的。


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02

究竟什麼是五斗米

回過頭,我們再討論上面的幾個疑問。

先從簡單的入手,“五斗米”到底是多少?《漢書》記載:“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是10鬥,那麼,五斗=半石=二鈞=60斤。再根據對古代文物的測量,漢代的1斤只有約250克,相當於現在的半斤。也就是說,五斗大約等於今天的30斤。

那麼,“不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是代表縣令的官職,五斗米是俸祿,也就是工資。可是,一個月工資才30斤米,鬼才去當這個縣令呢?

又有人說,五斗米是日工資,一天五斗,一個月15石,合今天900斤,那就差不多了吧?要知道,漢朝郡守的級別,稱為二千石。雖然可能是虛數,到東晉也會有變化,但15石實在是太少了。而且官員的俸祿,構成比較複雜,有公田、有錢、也有糧,要計算出日工資,估計以陶淵明的數學水平,挺夠嗆。再說,中國啥時有算日工資的傳統?

還有人說,五斗米是陶淵明一個月的口糧,意思是不願為吃飽肚子而折腰。計算一下,一天一斤米,對於陶淵明的食量,可能真差不多。可是在陶淵明之前,沒有見到任何文獻,用“五斗米”表示“口糧”這個意思!難道這個詞是陶淵明的發明創造?

事實上,“五斗米”這個詞早就有了,就是“五斗米道”。早在三國時期,漢中的張魯便以“五斗米道”治國。後來,張魯被曹操滅了,但五斗米道傳到中原,又傳到江南,非常流行。

可是,有沒有可能,古時候信息閉塞,陶淵明根本就沒有聽說過“五斗米道”呢?答案是不可能!

陶淵明當江州祭酒時,他的頂頭上司江州刺史,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家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道,是人人皆知的事。後來,陶淵明給桓玄當幕僚時,王凝之被調到會稽(今浙江紹興)任職,結果同樣信奉五斗米道的孫恩,起兵叛亂,攻入會稽,殺了王凝之(399年)。

孫恩在江浙一帶肆虐了好幾年,幾乎動搖了東晉的根基,在荊州的桓玄曾打算派兵救援,但被朝廷拒絕。而北府兵的劉裕,正是在討伐孫恩的過程中,不斷立功升職。陶淵明身為桓玄的幕僚、後來又當了劉裕的參軍,對於震動全國的“五斗米道”的叛亂,沒有理由不知情。

所以,結論很清楚,“五斗米”就是“五斗米道”。

陶淵明為什麼不為“五斗米道”折腰呢?史書沒有提及,也沒有資料說到他的宗教信仰。但廬山是著名的慧遠大師修行的地方,他也有朋友跟著修行,按說他受佛教的影響可能更大。

“不折腰”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他出任江州祭酒時,與信奉五斗米道的頂頭上司王凝之有矛盾,寧可辭職也不肯折腰。第二種可能,五斗米道是禍國殃民叛軍,不折腰合情合理。第三種可能,前來視察的督郵,很可能就是一個五斗米道的信徒。

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03

敢於不折腰的底氣

不管哪種可能,跟自己的頂頭上司對著幹,都說明陶淵明缺少點“官場智慧”。不過,他敢於“不折腰”,一定有所依仗。他依仗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呢?

這就要從東晉特殊的歷史背景說起了。

西晉末年,由於中原大亂,大量北方的世家大族,南渡長江,擁立新皇帝,建立了東晉。這些大家族稱為士族,為建立新朝廷居功至偉。尤其是王(導)、庾(亮)、桓(溫)、謝(安)四大家族,掌控了東晉一代又一代朝政,權威比皇帝還要大。事實上,像東晉這樣,皇權旁落,而由世家大族掌控朝政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士族取得了許多特殊待遇,不用交糧納稅,不受地方管轄,憑出身就能獲得州郡一級的高官,代代世襲。其實,他們就是東晉的統治階層,是最頂級的貴族。江南本地的大家族,是次一級的貴族,稱為寒族或庶族。大家千萬別被“寒族”這個名稱矇蔽了,他們有機會讀書,可不是什麼窮人。再下一級,是普通平民和大家族裡的奴隸,他們日夜操勞,根本不知書為何物。

東晉社會清晰地呈現出三個階層:士族、寒族、平民。自曹丕起,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後來這種選官制度走上歧途,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階層之間的界線更加清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階級固化了。士族作為金字塔的最頂端,傲然藐視其他階層的優越感,顯而易見。

陶淵明的祖上是江西人,按說本是寒族。可是他的曾祖父陶侃,做到了東晉的一把手,非常顯赫,是寒族中絕無僅有的特例。那時講究門當戶對,非常鄙視跨階層的聯姻,而陶淵明的媽媽出自士族名流家庭,而且陶淵明的第一個官職是江州祭酒,是相當於“副省長”的高官,可見陶家已經被士族接納,是士族中的一員。

陶淵明是士族,是頂級貴族,根本就瞧不上寒族,更別說平民了。陶淵明敢於怒懟頂頭上司的“底氣”,也就很清楚了。他不怕辭官,家裡有大片土地,有錢有糧,解決一家人的生活不成問題。在社會上,也有地位,想要再當官也很容易。他有什麼好怕的呢?

然而不巧的是,他所在的時代,正是寒族崛起的時候。出身寒族的將領劉裕打敗桓玄,拯救了東晉,大量寒族憑藉軍功嶄露頭角。幾乎可以斷言,那個督郵一定就是寒族出身。所以,輪不到督郵來欺負陶淵明,陶淵明反而不願穿戴整齊去見他,並鄙夷地說,你個鄉巴佬!

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04

不只是詩酒田園

如果陶淵明只是懷著貴族的一絲驕傲,任誰都瞧不起,又憑著貴族的優越待遇,過著無憂無慮的詩酒田園生活,他怎麼能贏得歷代這麼多牛人的推崇呢?一定要相信,古人絕不是傻子。

陶淵明三次做官,又三次辭官。從他的行為,和他寫的詩,可以清楚看出,他一直在是否做官的問題上掙扎。做官是士族的天然選擇,有豐厚的俸祿,也有亮麗的朋友圈。然而,陶淵明並不喜歡這些,他更喜歡清淨,喝喝酒、寫寫詩、刨刨地、逗逗孩子……

他一直在掙扎,直到40歲。當得知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妹妹突然離世,他非常震動。人生在世,終究難免一死,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呢?難道要委屈到死?他終於想明白了,“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回家。從此,他“採菊東籬下”,“開荒南野際”,“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變成了他自己所鄙夷的“鄉里小人”,也就是農民嗎?當然不是!他只是貼近自然,活動活動筋骨罷了。他真正感興趣的,是和朋友喝酒、寫詩,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自由放飛……

陶淵明的“任性”,是有代價的。沒有了工資,家裡的生活條件大幅下降,朋友圈也寥寥無幾。後來,家裡又遭遇火災,生活就更差了。雖然比一貧如洗的農民,要好上千百倍,但比起其他士族,就遠遠不如了。但他並不在意,他喝著兌水的劣酒,吃著粗糙的飯菜,蓋著破爛的棉被,怡然自得。

毫無疑問,他是士族裡的異類,被其他士族所品頭論足,但他一律無視,自由自在。寒族出身的劉裕稱帝后,士族的待遇日益下降,陶淵明的生活更加艱難。但他拒絕承認劉裕的新朝廷,也堅決不要官員送來的錢糧。他堅持留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

這才是千百年來,無數人推崇陶淵明的真正原因:他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並甘願承受代價,義無反顧、心滿意足地過自己的生活!

匯成一句話就是:認識自我,堅持自我,活出自我!

讀懂陶淵明丨什麼是真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


05

難以割捨的江湖

認識自我,堅持自我,活出自我!這三句話,說起來很簡單,可是要做到,又談何容易呢?

最難的,恐怕是認識自我。人在江湖飄,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自己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麼?即便在深夜裡捫心自問,恐怕也難以說清楚。有些事完全可以妥協,卻莫名其妙地堅持,爭得頭破血流,徒增煩惱;有些事本該堅持,卻又妥協了,想起來追悔莫及,怨天尤人。

佛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實就是在說“認識自我”的問題。“認識自我”和“成佛”幾乎是等同的,可見其難度。

人在江湖飄,即便認識了自我,要堅持自我,同樣很難。舉個例子,陶淵明寫過一首《責子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這首詩,可說是陶淵明有點自嘲的天倫之樂。不幸的是,這也是事實。陶淵明的五個兒子,真的沒什麼出息。歷史上,沒有他們的任何事蹟,只是因為陶淵明的緣故,才勉強留下了5個名字而已。雖然說兒子們有沒有出息,既有價值觀的不同,也未必與陶淵明有直接關係。但是,假如你是陶淵明,你能安心地說“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嗎?

恐怕很不容易。也正因為不容易,能“活出自我”的陶淵明,才如此備受推崇。

朋友,你想做陶淵明嗎?我看,還是先乾了這杯酒,洗洗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