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文 / 陳春花(中國最早提倡併力行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者)

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這是一場始於經濟的變革,帶來的變革卻不止於經濟,這是一場始於中國內部的變革,帶來的變革卻不止於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失時機地成功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一個命題。走到今天,正是由於堅持了中國特色,我們才沒有把西方的市場經濟的理念完全拿到中國來;正是由於堅持了中國特色,我們才能連續在40年間取得高速高效的持續發展。正是由於堅持了中國特色,我們把中國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中,中國企業的崛起是全球化的歷史必然。

1980年初,中國面臨的第一個轉折點——實行市場改革及對外開放政策。該舉措促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並刺激了經濟增長。典型如在短短的兩年裡在溫州一個城市,就出現了有名的十大小商品市場,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溫州模式”。

1999年,中國完成第一期工業化進程。當年,中國首次面臨如何向消費者營銷其工業品的問題。需求增長不足首次出現在政策聲明中。中國正式告別了所謂的供應短缺型經濟。

2000年初,中國經濟逐漸步入了第二期工業化進程。無論中國實行的政策是否與時俱進,產業升級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該工業升級意味著:向價值鏈的高端移動,技術升級,聚焦於地區發展,經濟和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注重改善經濟制度和政治體系。

2004年3月26日,聯想集團在北京與國際奧委會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成為第六期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這是奧運歷史上中國企業首次獲得這個資格。這個時期的海爾幾乎佔領了美國小冰箱和酒凍櫃的一半市場,並且在南加里福利亞州辦廠。華為技術的出口額已達自身營業額的50%,並且和3Com、微軟、高通、松下等公司結盟。美的則在小家電、空調、微波爐等產品領域成為世界的領先者。

2012年開始,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中國湧現出來的新興產業的公司,開始了與世界同行展開全球競爭的格局,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中國高鐵、滴滴打車、摩拜單車等等,這些企業的出現,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全球佈局。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40年的中國,經歷了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技術的重大轉變,同樣這些轉變也必然帶來了社會和政治的諸多問題,同樣,我們也經歷了世界經濟的重大轉變,金融危機、技術革命、知識經濟、全球氣候等等問題,還有令人不安的恐怖主義和軍備競賽。但是,對於中國而言,我們至少擁有了一個嶄新的經濟,我不知道是否能夠把這種經濟,也像德魯克先生描述美國經濟那樣,稱之為“企業家經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開始了企業家和企業推動經濟和變化的時代。

這也是我為什麼去做一個長達30年的研究計劃,即進行30年跟蹤研究,以10年為一個時間段,共三個時間段來找出中國企業持續發展的規律。確定這樣的研究計劃,是因為我認識到一個確定的事實:從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們繁榮的歷史進程是廣泛出現的自主創新的結果。所以我一直認為自主創新是推動持續進步和繁榮的核心,如果我們不能找到屬於中國管理的東西,只是引進、學習,只是消化、吸收,是沒有辦法保持持續繁榮的。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Ⅰ領先企業在中國

我認為我們理解本土創新的時候,一定要根植到現實當中,根植到草根的企業,根植到每個企業的實踐當中。這大概是我的一個基本的邏輯和基本的路徑,因此從這個角度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各個行業其實都有在本土領先的企業。所以我轉換了自己的研究起點,開始研究中國本土領先的企業,我把它們稱為“行業先鋒”。在此做個定義,先鋒企業是指那些有能力擴大到各個市場上參與競爭,從而運用各個市場帶來的優勢,使自己的發展得以最大化的企業。

它們是中國推行制度化管理和現代化管理的典範;

它們對同行、對中國經濟發展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1984年到1992年公開的數字,先在3000家企業中選出候選公司。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間,在持續跟蹤研究的過程中篩選出要研究的行業先鋒。按照這個標準,從候選企業中選出5家來,分別是寶鋼、海爾、聯想、TCL和華為,研究這十年當中他們的發展軌跡。1992年的時候我把這幾個企業確定下來,真正的研究從那時候就開始了。這個過程中我也參照國際領先企業,包括通用電器、惠普、索尼,到NOKIA、IBM。

Ⅱ從起飛到領航:成就行業先鋒的四個關鍵因素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這些企業能夠十年保持領先的原因是什麼?結論是:影響它們成為領先企業的是四個關鍵因素。一是企業內部驅動力——非常優秀的領導者;二是獨創了企業的管理方法——中國理念、西方標準;三是企業的外部動力——渠道驅動;四是企業的發展戰略——形成利益共同體。

1.內部驅動力:領導者為行業英雄、企業領袖

這些行業先鋒企業的領導者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是基於“企業長期發展的使命感”經營企業,他們首先是行業英雄,之後再是企業領袖。無論是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寶鋼的謝啟華,TCL的李東昇,還是聯想的柳傳志,他們有“英雄領袖”這個共同的特質。

英雄領袖的特質核心點:引領行業的戰略、發展自己並發展他人。這首先表現為他對行業有一種奉獻精神,有一種引領的精神,而不能只考慮企業自身。其次對於企業內部,他必須不僅僅是發展自己,要發展其他人。當領導者能夠既發展自己又發展別人的時候,當他既有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又能夠為行業的進步作出努力的時候,才可以把企業帶到行業領先位置上。

2.管理方法:中國理念、西方標準

領先的企業找到了自己的管理模式。我用了一個詞叫“中國理念,西方標準”,其關鍵在於陰陽結合,運轉於無窮。事實上,這兩種管理方式的結合益處及原因已不是我們研究中創新的成果,很多企業,包括西方百年企業,都已先後實施並且倡導這樣的管理方式。他們非常瞭解中國本土的人的意識形態、行為習慣、文化習慣,他們非常嚴格地遵守西方標準,即剛性的流程管理制度。他們把這兩者融合得很好。他們基於國情,尊重西方的管理科學,尋找到了自己的管理方式。

領先企業的管理實踐,解決了我們在理論引進當中的一些難題。中國管理哲學側重的是人、等級;這種管理由於偏重於人的作用和人的價值實現,比較不傾向於制度效應和規則管理。西方管理側重的是規範管理、制度管理和規則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別注重建立規章制度和規則,嚴格按規則辦事,追求制度效益,從而實現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領先企業試圖尋找中、西兩方的平衡。比如,西方管理理論非常強調以人為本,但是領先企業很明確地發現成員職業化程度不夠,所以就將“以人為本”轉化為“以執行為本”。在人力資源方面,早期我們強調的是職能分工,但是卻導致了部門不合作,形成了部門牆,領先企業在實踐中將之轉向“流程導向”。在強調“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的中國文化氛圍的背景下,我們關注到這些領先企業的管理法則。這些“法”在企業的表述和執行過程中都突出應用“移情於法”的管理方式,《華為基本法》自然成為我們探究的焦點。

3.外部動力:渠道驅動

領先企業在品牌力還不夠的時候,如何找到了自己的成長之路?他們基於自己的實踐,以渠道驅動,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真正解決營銷問題是實事求是找到了自己的這條路——渠道驅動,而不是用品牌驅動。中國企業打造品牌是一個能力,不是一個夢想。打造品牌不能只是去喊口號,而是必須把這個能力確定下來,那就是先從銷售端做起。

4.發展戰略:利益共同體

領先企業在戰略上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對於企業的戰略發展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這其中包括兩種利益的共享關係:

以企業自身價值鏈為研究基礎的價值鏈上的利益共享:這包括企業和內部員工、股東,與價值鏈上游的供應商,下游的客戶等等。

價值鏈之外的利益關係:包括與政府利益共享以及來自社會的支持等;也包括與競爭對手結盟或是其他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同體”的各成員利益越相近,合作就越可能成功。每個企業,在相同的環境下對待利益夥伴的方式越接近其他喜歡被對待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實現可能就越大。體現在實踐中,就是領先企業非常在意跟政府的合作,非常在意跟利益相關者的合作。他們會很好的構建包括跟員工、上下游的供應商在內的利益共同體。

Ⅲ 創造,再創造:行業先鋒持續發展的四個能力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以上四個關鍵要素,成就了企業的領先地位,但是隻有這四個要素還不夠。他們成為領先的原因,在於得到了自己管理內在的力量,但持續領先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繼續深入研究,結果發現他們形成了四個方面真正的能力:企業文化的能力,核心競爭力,快速反應的能力,以及遠景使命的能力。

1.企業文化

領先企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方式,這源自於企業管理層和企業推崇和執行的管理方式。企業文化既是企業的核心靈魂也是企業的本質特徵,是基於企業家推崇和執行的管理方式下而產生的團隊績效。它的三個起源因素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定性)、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自身(定位)和管理層執行的管理方式(定量)。優秀的企業文化一定是從初創期過渡到規則,從規則到績效,績效到創新,最後有遠景導向。

企業文化形成的核心是認同和共享。沒有認同的文化就沒有價值,而認同的關鍵是員工、顧客和社會的參與和共享。我們相信企業文化管理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管理,一切物質及業績,都是在文化的指導、推動、滲透和薰陶下出現的。

2.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源自企業推崇的管理方式和顧客所需價值,是一種整合的力量。它是企業組織中的集合性知識(collective learning),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三個基本特徵:提供了進入多樣化市場的潛能;應當對最終產品中顧客重視的價值作出關鍵貢獻;應當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能力。

企業怎麼構建它的核心能力?也就是企業要做到在內部的管理方式和市場的戰略之間形成合力,使得它物化表現為實現顧客所需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並且在市場當中去取勝。這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3.快速反應

快速反應能力源自渠道驅動與利益共同體。成功的快速反應是指企業通過與利益共同體的合作,準確把握來自顧客所需價值,以低成本高速度滿足市場需求和顧客所需服務水平。

企業怎麼樣去跟整個價值鏈的共享和對市場、顧客的需求之間形成快速反應?在顧客需求基礎上的競爭驅動,可能在企業中產生三類反應:初始方案和快速制勝、經營改進建立合作伙伴、突破性企業重組形成戰略聯盟。反應的來源都是企業利益共同體的協作。

4.遠景使命

遠景使命源自利益共同體和英雄領袖。那些能夠持續成功的公司,都在其遠景使命中保證了穩定不變的“企業存在理由”。儘管他們的經營戰略和實踐活動,總是不斷的適應著變化的外部世界。我們把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制定的企業某個時期內的“遠景使命”比喻為指引企業行動和力量的燈塔,它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指引正確方向的重要因素。

這種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又能保持和保證企業最終遠景實現的動力,正是使一些公司成為精英企業的原因,他們能夠適時改造自己,讓幾代人明確方向,保持優異的長期效益。

我們認為,經營宗旨是繪製企業遠景使命的基礎,它界定了一個組織的經久不衰的特徵——這種特徵是組織的穩定標誌,它超越了產品或市場的生命週期、技術突破、管理時尚和某個時期的企業領袖。

這種能夠在“保持”和“改變”之間進行協調的不可多得的能力,與企業構建遠景使命的能力密切相關。遠景使命在應該保留什麼樣的經營內容、應該如何發展未來前景方面,給人們提供了指南,讓企業有非常強的遠大的追求和持續的進步。

這四個能力構建成功之後,企業就可以得到領先的位置。

Ⅳ 領先,再領先:企業持續領先的五種素質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持續30年的跟蹤研究進入到第二個十年後,與之前十年最大的區別,是我們進入到不確定的時代。2002年到2012年,這個時代有很多挑戰和改變,使得我們要關注許多問題,比如:

如何理解環境和市場?影響企業增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如何理解趨勢?如何理解機會?如何獲得增長的能力?

最根本性的問題是:如何理解變化?當你不能去理解變化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去理解今天的企業諸多的創新經營模式了?

2002-2012年這十年,在研究對照組的企業當中,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有很多已經被淘汰了。比如諾基亞已經從全球領先企業的榜樣下滑到被收購的地步,戴爾也從行業先鋒中退出第一陣營。一些新興的企業開始出現,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我深深感覺到,環境變化對企業的挑戰和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這十年給我衝擊非常之大,我很深地感受到企業的焦慮、企業的難題、企業的困境,而我們研究的五家企業當中,其實也有一家企業陷入了低谷,甚至虧損。這讓我非常緊張,因此保持了更密切的關注,高興的是,這家企業也走出來了。五家企業依然保持領先,其背後的原因何在呢?

這五家企業在具備以上四個關鍵要素和成長能力的這個基礎上,同時又具備了五種素質,分別是:用戶至上、競爭與學習、全員創新、讓失敗變得有價值、自我驅動。這使得他們能夠持續保持領先。

1.海爾:用戶至上市場導向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在這期間,海爾做了面向互聯網的全面轉型,引發了國際上特別大的關注,也讓它在這十年當中成功地走出來。張瑞敏帶領海爾在這個期間艱難地、努力去調整企業,把一家非常大型的製造企業轉型為面向互聯網的柔性化管理。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的的確確在多個層面上影響了管理學研究,影響了全球市場。與海爾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諾基亞的轉型遲鈍。

2.華為:危機意識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領先企業一定要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他必須有自我挑戰、自我不斷更新的素質。這方面華為給我很大的啟示。華為的文化特點是自我批判,以此保持組織與文化的驅動力,尤其是高層管理者能夠率先垂範。這是推動華為打造全球競爭優勢的重要要素。其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自我努力超過很多企業。

3.TCL:讓失敗變得有價值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遇到最大挑戰的並且出現了虧損的是TCL。2004年TCL的國際化進程開始,2005年遭遇史上最大的挑戰,之後陷入非常低的低谷了,開始出現虧損。但是這家公司從內部開始尋求突破,當時TCL文化變革的手段是“三改造,兩植入,一轉化”,從中層開始培養精英,全面啟動內部“鷹的重生”系列工程,聚焦核心業務,提升核心競爭力,終於重獲新生。讓失敗變得更有價值,因為失敗是開拓中的常事,關鍵在於能夠正視失敗,以冷靜的分析進行反思和總結。

4.聯想:合作與學習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2002年到2012年間,聯想有著堅定的成長意志。它以全球視野、系統思維、國際化人才,整合全球市場與資源,與非常多的國際品牌去做合作,去做購併,國際化受挫後,積極迅速調整策略,迴歸正軌。然後不斷地學習、競爭和成長。

5.寶鋼:全員創新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國有企業中的寶鋼在第二個十年期間更換領導,我發現了一件值得認真研究的事情:國有企業更換領導人的時候,穩定性保持得很好。寶鋼面對鋼鐵業的行業危機,以轉型實現持續發展。他們的全員創新,包括“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小組”“金蘋果計劃”與“藍領創新”等,使得寶鋼在世界五百強的位置再次往前提升。

這是在第二個十年當中,面臨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些企業能夠保持領先的五個最重要的素質。

Ⅴ 管理整體論及七個原理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我一直希望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我們一定要有理論的確信,理論一定是可以指導實踐的;我們一定要敬仰實踐,要真正尊重實踐。理論自信和敬仰實踐,給予我巨大的支撐和幫助,是我走過了25年這麼長跨度的研究之後的一個重要認知。理論的研究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只要我們很認真的去做這件事情,也因此我兩次投身實踐,角色認知上仍然是一個老師。

2012年到2022年,第三個十年裡,我想做的事情是,持續關心已經領先的企業是否能一直保持著行業先鋒的競爭力?

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數字化生存帶來的挑戰,以及知識驅動帶來的轉型,是前所未有的變革,企業績效影響因素已經由內部轉向外部,創新成為根本性的要求。我們遇到的挑戰更大,因為組織績效的內容變了,管理效率的來源變了,企業發展的模式變了,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消費者變了。

消費者是影響企業管理的排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要素,這是今天企業管理和研究當中最大的變化和挑戰。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在遭遇實現全球領先的挑戰。螞蟻金服、小米、滴滴、摩拜單車、柔宇科技等新興的企業以更快的速度一批一批湧現出來。

這一切使得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根本性的研究。從跨入管理研究領域一直走到今天,我認為自己需要做一些理論上的歸納。中國本土企業所有的這些努力,給了管理學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為我們今天站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數據、協同、智能等要素碰撞在一起,將重構商業系統的結構。互聯網技術讓中國企業和世界企業可以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彎道超車已經是不成立的說法了。中國企業開始進入世界視野,2017年4月份彭博社公佈的市值排名中,騰訊以3254億美元排在第九位。我們相信中國會有世界一流的企業,因為中國企業正在開始改變世界。一部分中國企業,以自己的品牌出現在終端消費者的心中,我們理論界有機會貢獻自己的理論。

根據二十多年對五個企業的持續跟蹤研究,沿著其中內在的邏輯,我決定沿著一個研究方向去走,就是組織效率到底從哪裡來?

在管理理論由“分”到“合”的演進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得到更大的系統效應?以前講分工是提升勞動效率,分權是提升組織效率,分利是提高人的效率,因此產生科學管理原理、行政組織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今天我們需要的效率,不僅僅來源於勞動效率、組織效率和人的效率,還來源於更大的系統效率。系統效率影響到整個組織的效率。我的宏願是把這二十多年的觀察得來的理論一個一個貢獻出來。目前貢獻的一個是“管理整體論”,包括七個原理:

●第1原理:(信仰)經營者的信仰就是創造顧客價值

●第2原理:(邊界)顧客在哪裡組織的邊界就在哪裡

●第3原理:(價值)成本是整體價值的一部分,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

●第4原理:(管理)人與組織融為一體,管理的核心是激活人

●第5原理:(組織)駕馭不確定性成為組織管理的核心

●第6原理:(人)從個體價值到集合智慧

●第7原理:(效率)效率來源於協同而非分工,組織管理從“分”轉向“合”

在今天管理要回答整體問題,不是回答分工問題,或者內部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回答外部的問題。我們整體來看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分”的概念,而是一個“合”的概念。

記得在看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的《管理者而非 MBA》一書時,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在書中寫道:“有個老笑話說MBA三個字代表的是靠分析來管理(management by analysis),不過這根本就不是笑話。”我非常認同明茨伯格這個觀點。

從整體來看7個原理,組織的內部要明確的是信仰、邊界、價值、管理、組織、人、效率,以此來實現在組織的外部要達成的結果。從內部到外部之間,如果我們願意把它整體做到,實際上是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果的。

「Economist·40」陳春花:致敬40年,中國本土企業何以領先?

結束語

迴歸中國企業40年的發展,也如我的30年的研究一樣,我們是基於全球化的觀點展開,但是也從另一個側面描繪了中國企業40年的影響力,這讓我想起德魯克先生對於現代日本的一個描述:

“日本人被公認為並非創新者,而是模仿者(不盡西方人這樣認為,日本人自己也這樣認為)。因為就整體而言,日本人並沒有產生令人矚目的技術或者科學創新,他們的成功源於社會創新。”

我也借用德魯克先生對於日本發展的研究角度,也同樣感受到中國40年的企業發展也獨創了“中國特色”。中國的社會體制必須是純粹的“中國式”的,而且必須非常“現代化”,它們必須由中國人經營,同時又必須適應高度技術性的西方經濟體系。科技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從國外引進,並且不會帶來多少文化風險;而體制相反卻需要有文化的基底才能茁壯成長。40年前,鄧小平帶領中國經過慎重的思考,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決定在觀念、思想和管理上變革和創新,而對於技術創新加以模仿、引進、消化和改造,結果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

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本土企業的研究者,我們深知在未來的時間裡,無論是技術、宏觀環境、國際市場以及文化影響,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即會帶來商機,也會帶來挑戰,無論當下是多麼領先,我們都很清楚這是暫時的領先,如果想要保持持續的領先,需要做出卓絕的努力、堅定的轉型、以及與變化融合在一起。那些努力做到這一切的企業繼續保持著行業先鋒的本色,而那些停留在原有的領先優勢上不願意做出改變的企業,陷入了停滯的泥塘,我們希望藉助於這些研究帶給眾多中國本土企業一些啟示——每一個行業先鋒企業和成長企業都充滿著年輕企業的熱忱、勤奮與雄心;每一個行業先鋒企業和成長企業都更紮實地行動、不斷的自我批判和反思、從失敗中獲取價值、願意與強者對話並從中學習、摯愛創新並創造全員創新的環境與氛圍!他們的每一個嘗試,都值得我們欣賞,他們的每一個創造,都值得我們驕傲!(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