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依靠農民工,可以嗎?

鄉村振興要靠黨的好政策,這沒錯。

但,再好的政策,也得有人幹吧!

誰來幹呢?

留在村裡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當主力軍嗎?我看不行。

靠招引能人回村發展嗎?是條路子,但與城市的能耐相比,在外發展好、站住腳的又有多大比例的人願意迴流發展呢?能挑起主力軍的重擔嗎?

也許,農民工是個不錯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數據顯示農民工年度增長率自2010年以來已大幅下降。

鄉村振興,依靠農民工,可以嗎?

這一時期恰好與我國經濟增速由高向中高速換檔期基本重合,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期相重合,而這兩個時期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對低端勞動力的“擠出效應”是很明顯的。同時,各地第三產業就業崗位的增多,也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就近就業的機會。內外結合下,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員規模增長放緩(省內務工增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當然,這裡可能還有適齡勞動力增減的問題,沒有比對,就概說一下,畢竟不是寫論文。)

個人覺得這裡可能隱含著一個常情性的經驗之談:農民工如果能夠就近就業,取得不錯收入,其實也未必就願意背井離鄉,去很遠的地方創業、打工。

如此情形下,如果回鄉村有奔頭,我想農民工是願意的,至少從情感、從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綜合看,是合情合理的。

那麼,我們不妨就假定大多數農民工是願意回鄉,支持鄉村振興的,關鍵看回去能不能頂用。

因為,

之前農民工大量出現,是在國家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政策下,受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綜合影響,農村淨增勞動力外出主動尋求發家致富機遇的結果。如果,當年村裡其他就業機會比較多,估計是形不成農民工潮流的。

那麼,時下的鄉村與當年相比,有充裕的就業崗位嗎?

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鄉村在長期城鄉剪刀差、一線和熱點城市“虹吸效應”等因素影響下,經濟要素比如人才、資金、技術等並不富裕,而最寶貴的資源(時下不考慮礦產資源)土地也因為不能取得同國有土地一般的地位無法在市場中獲得應有的市場利益。

如果大量農民工返鄉,基本可以解決了經濟要素中“人”的因素。

這個由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我國農民工監測報告中數據製作的圖片可以看出來。同步時代,有著新理念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民工群體中的數量佔比在2017年首次超過了一半。與上一代相比,他們伴隨國家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成長起來,在學歷、技能方面已今非昔比。

鄉村振興,依靠農民工,可以嗎?

2016年至2017年,總體看,我國農民工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佔比逐年走高,其中,外出農民工的學歷水平又比本地農民工的佔比要高。學歷儘管不能代表能力,但至少可以反映出農民工學習能力的提升。

鄉村振興,依靠農民工,可以嗎?

鄉村振興,依靠農民工,可以嗎?

不僅如此,2016年至2017年,我國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情況總體上看,本地農民工接受過技能培訓的達到30%以上,外地農民工接受過技能培訓的達到35%以上,且表現出接受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少、接受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多的強對比態勢。

綜上,我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不夠嚴謹的結論:農民工無論在學歷還是技能方面已遠高於以往(上一代),其中具備非農業技能的農民工不僅數量較多,而且農業技能非主流化的趨勢比較明顯。如果考慮到不少新生代農民工接受到城市化的教育和薰染,他們中願意回鄉的人有多少值得推敲。

但與離土不離鄉的大多數農民工生活狀態相比,考慮到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根文化”,新生代農民工如果不具備在外找到穩定工作、買房娶媳婦條件的話,估計也遲早會遊離回鄉的。

此時,我大概可以得出一個結果:農民工大多數比如70%的人(包括新生代)是願意回鄉的,只要就業、收入能基本達到外出打工的水平。

考慮到他們很多人在外遊歷打工的經歷經驗與農業技能的不足,他們回鄉後是有利於鄉村產業經濟多元化發展的,但未必是去發展農業經濟。為大數據農業、農村電商、生態莊園經濟等提供技能服務的也許會不在少數。

怎樣把他們引導回去,哪怕是隻引導他們中的能人回去,政策很重要。

從現在各地宅基地、林地、耕地、承包地等的確權、發證情況看,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大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前提下,國家是想讓農民擁有財產性權利和收益的,也是想讓農民獲得發展資金的。

按照這個思路,時下《憲法》中“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這一規定可以進行修改,迴歸到1962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所規定的“私產”狀態嗎?當然,這一“私產”若想給農民帶來振興鄉村經濟的資金資本,不加快解決時下專家們熱議的農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問題,估計難以實現。

而這些大政策,一旦國家決心突破,鄉村自有資金積累下,與外來工商資本相結合,是會快速通過市場集聚到必要的經濟要素比如技術、高科技人才的。鄉村原住民也由於制度變革帶來的資本紅利、有經驗農民工的迴流,可以具備一定的對抗外部風險、市場競爭能力,不至於被驅逐出土地後背井離鄉、老無所依。

當然,為了提高農民工振興鄉村的本領,在這個空檔期加大有針對性的技能本領培訓,讓他們與農村產權改革、市場化發展趨勢相匹配,力求管用、有效,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回到題目,鄉村振興中依靠農民工可以嗎?

我看可以,就看政策如何引導了,尤其是那些城鄉差異的大政策安排能不能有大突破了。

(完結)

後記:一篇不嚴謹、帶有探討意思的小文章,不妥處望批評指正,希望可以為鄉村振興做點小貢獻,讓國家城市、鄉村這兩條腿都健康起來,為實現國家民族偉大復興發力狂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