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這位聊城人組織發起了坡里暴動,如今後人爭取爲他建紀念館

老家在陽穀縣郭屯鎮九都楊村的楊耕心,當年帶領農民鬧革命,並建立了魯西地區最早的一個黨支部,點燃了星星之火。

90多年這位聊城人組織發起了坡裡暴動,如今後人爭取為他建紀念館

楊耕心 資料圖

該村楊佔金,曾任鎮文化站站長。為了進一步擴大楊耕心及“魯西第一支部”的影響,20年前,他就開始整理相關資料。從今年年初開始,楊佔金又歷時近一個月,對楊耕心及魯西第一黨支部的相關史料進行了重新整理和發掘。

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該村黨支部書記楊福文告訴記者,九都楊是我市重點革命老區村之一,對於這段紅色記憶,市、縣老促會等有關部門非常重視,打算籌措資金建設“楊耕心紀念館”,以便讓後代記住這段革命歷史。


最新整理的“魯西第一支部”史料更加翔實

楊佔金今年67歲,1971年至1978年在瀋陽軍區後勤部當工程兵,1979年至1985年在九都楊聯中教語文和政治,之後去鎮文化站任站長,一直幹到2011年退休。

楊佔金說,楊耕心是革命先烈,魯西名人,雖然村裡人以其為榮,但受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對這段歷史已經不太瞭解。為了進一步擴大楊耕心及“魯西第一黨支部”的影響,20年前,他就開始整理相關資料。

楊耕心出生於1900年,1926年春,他考入山東大學附中高中班學習。在此期間,由時任山東省委委員的王寅生(陽穀縣安樂鎮人)和關嚮應二人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10月,山東省委派張幹民、趙以政等到東昌,組成有王寅生參加的中共東昌縣委,並確定以楊耕心為首,在魯西縣委的領導下,發動坡裡武裝暴動。

楊佔金說,楊耕心自接受魯西縣委指示後,在這一帶開展了暴動前的準備和組織工作。1926年秋,他在本村發展楊保善、楊保慶二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了魯西地區最早的一個黨支部,並聯絡了郭屯鎮北韓莊有500多人隊伍的韓建德。

楊耕心多次與韓建德聯繫,進行說服教育。他還讓韓建德多次與魯西縣委負責人張幹民見面,研究部署坡裡暴動問題。

九都楊村距離陽穀縣定水鎮坡裡村4.5公里。1928年1月14日,韓建德、楊耕心、聶子政等率領人員30餘名,組成尖刀排,於當晚成功佔領教堂。不過,他們僅堅持了半個多月,彈藥用盡,加上孤立無援,上級命令撤出教堂。2月7日傍晚,楊耕心等組織全部力量向敵人伴攻,之後趁著夜色往西北方向而去,一直到達冠縣境內。

90多年這位聊城人組織發起了坡裡暴動,如今後人爭取為他建紀念館

楊佔金介紹那段歷史。記者 張目倫 攝

說起這段歷史,楊佔金繪聲繪色,如數家珍。

他說,目前,陽穀縣正開展鄉村記憶相關材料整理工作。為此,從今年年初開始,他通過走訪縣鎮老幹部、村裡老教師,到縣文化館查閱資料,溫習《光嶽春秋》《谷山烽火》等書籍,參閱王筱湖和盛北光的《回憶錄》等方式,歷時近一個月,對楊耕心及魯西第一黨支部的相關史料進行了重新整理和發掘,從而有了這部內容更為翔實的手稿。

記者看到,這部手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九都楊的來歷”,第二部分是“魯西第一支部 楊耕心 坡裡暴動”,第三部分是“坡裡暴動後的楊耕心”,共20多頁、近萬字,於今年4月20日完成。


“出嫁女兒”翻建房屋守護楊耕心家老院子

坡裡暴動失敗後,楊耕心無法在家鄉存身。於是,他趁著山東大批難民出關謀生的機會,去了山海關,最終到了吉林省扶余縣。

楊佔金說,當時楊耕心一直和黨聯繫著,十分掛念家鄉。1932年,在父親楊蘭亭多方奔走下,他回到家鄉,到陽穀縣阿城縣立第三高級小學任國語教員。

1937年8月,中共魯西特委決定派楊耕心到國民黨第26軍孫連仲部做策反工作,但因叛徒出賣而失敗。後來,楊耕心又考入武漢國民黨第29軍第六師任簡報主任。此間,他因遭嫌疑,被審查、關押數月之久,獲釋後仍被監視。在這種情況下,他曾向黨組織提出回原藉工作,但因交通不便等多方原因,未能如願。1943年,在中日鄂西會戰中,他不幸被日軍所俘,慘遭殺害,終年43歲。

90多年這位聊城人組織發起了坡裡暴動,如今後人爭取為他建紀念館

楊耕心家老院所在地

楊佔金說,當年,楊耕心家是大戶人家,位於村子中央。

90多年這位聊城人組織發起了坡裡暴動,如今後人爭取為他建紀念館

老院子裡的棗樹已有上百年曆史

記者在探訪楊耕心家的原址時得知,楊淑敏的孃家在九都楊村,目前她在村裡開了一家衛生室,將楊耕心家老院裡的房子進行了翻建,並在東邊屋裡擺放了楊耕心、楊蘭亭等人的照片,還有相關史料及一些當年的老傢俱。她說,她在這裡守著,保護好這份記憶,就像院裡的那棵枝繁葉茂、每年都開花結果的百年老棗樹,一起見證那段烽火歲月。


九都楊村有歷史有人物值得後輩“紀念”

手稿第一部分是“九都楊的來歷”。

楊氏兄弟三人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從山西洪洞縣來到陽穀縣,老大在七級一帶建村,名曰大楊;老二在郭店屯一帶建村,名曰大楊莊(即現在的九都楊),老三在大布一帶建村,名曰木鍁頭楊(即現在的前楊後楊)。

老二安家後,勤勞能幹,樂於助人,深受周圍百姓擁戴。清朝初期,大楊莊已發展人口四五百人,房屋300餘間,方圓土地近5000畝,樹木成蔭,田地成壠,日子紅火殷實。

當時,大楊莊前不遠處有一小村,名曰竇莊(現已滅址),莊中有一秀女,年方十八,嫁到大楊莊,生一男孩,取名楊雨秀。楊雨秀飯量驚人,十五六歲後就再也沒有吃飽過。

楊佔金說,雨秀力大無比,故事越傳越奇。比如,有一年,村內來了一班演戲的,竟用老百姓曬鹽的盆子作為便盆,還仗著會些功夫蠻不講理。楊雨秀與其一番較量,對方五人全被打倒在地,磕頭求饒,並賠盆息事。至今,還有演戲的不到九都楊來的傳說。

楊雨秀為人正派,行俠仗義,被縣衙發現後,在陽穀縣做了都頭一職,三十歲出頭便升任山東省提督一職。楊雨秀叔伯兄弟九人,他排行老九,人稱“楊九督”。清道光年間,陽穀縣為便於徵收糧食,縣下設都,大楊莊為第九都,李屯村和王屯村為第七都,郭屯東等為第五都。後來,大楊莊人為懷念“楊九督”,村子又是當時徵收糧食的“第九都”,遂將大楊莊的村名改為“九都楊”至今。

該村黨支部書記楊福文告訴記者,九都楊村歷史久遠,流傳不少故事,而楊耕心作為魯西第一支部的創始人、魯西第一黨支部書記,是陽穀縣黨的奠基人和革命先驅之一,為山東省和魯西黨組織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質獻。

90多年這位聊城人組織發起了坡裡暴動,如今後人爭取為他建紀念館

重點革命老區村石碑

他說,九都楊是我市重點革命老區村之一,對於這段紅色記憶,市、縣老促會等有關部門非常重視,相關工作人員多次到現場察看,瞭解相關情況,並打算籌措資金建一個“楊耕心紀念館”,以便讓後代知曉這段革命歷史,記住先烈貢獻,發揚英雄精神。目前,紀念館選址工作已經結束,其他保護措施還有待進一步落實。

楊福文表示,紀念館建成後,可以與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以及陽穀迷魄陣、獅子樓、景陽崗等連成一條旅遊線路,讓遊客瞭解沿線的紅色基因、歷史故事,豐富當地的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戰略的實施。對此,村民們非常關切,期待這一願望儘快成真。

記者 張目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