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太宗纵囚?

MYR00


关于唐太宗纵囚一事,一般有两个观点:

一、沽名钓誉,演双簧。

二、君王仁悯。

而实际历史真相和大家看到的表面完全不同,唐太宗的出发点就比较狗血。



咱们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记载:

“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资治通鉴》

这个记载在《旧唐书》中也有,所以可以确定是真事。

让死囚们回家,第二年自来伏法。居然没有一个人逃走。

君王是多么的仁慈,民众是多么信义!

真相是这样的吗?

来,大家再看看这段记载: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贞观四年)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资治通鉴》

“...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旧唐书》

资料数据也是相同,应该是可信的。

那么,细心的朋友发现个问题,贞观四年的死刑犯是29人,而贞观六年的死刑犯是390人,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死刑犯数量增长了十几倍呢?



咱们再来看看发生在贞观五年的一件事。

【……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狱内,蕴古与之弈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

——《旧唐书》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贞观政要》

“张蕴古案”在唐朝乃至中国司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经常被历史学者和法学家所引用。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河内有个名叫李好德的家伙,经常发表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言论(当时这属于“大逆”),当时的最高法院法官是张蕴古,他负责这个案件。张蕴古对唐太宗说: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李好德是个很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所以才会胡说八道,按照法律不应负刑事责任。

唐太宗听信了,就下令放了李好德。毕竟,在任何时代,精神病人犯罪是不负刑事责任的,这也无可厚非。

但不久以后,纪委举报,说这个张蕴古籍贯是相州,那个所谓的精神病人李好德的哥哥是相州刺史,两人交情很深,张蕴古这是有徇私枉法。他还与这个精神病人在一起耍麻将。

唐太宗很愤怒:“这个张蕴古是个坏蛋,我抓住了囚犯,他居然与囚犯打麻将,又纵放罪人,真是可恶!”

于是,唐太宗就下令剁了张蕴古。



杀完张蕴古以后,唐太宗又后悔了,觉得这事办得有些太冲动了,为了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再次犯下类似的错误,唐太宗要加强死刑复核制度。

【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资治通鉴》

还对死刑复核制度进行细化和条例化: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

——《资治通鉴》

谨慎谨慎又谨慎,反复审核: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资治通鉴》

虽然说是“全活甚众”,但司法部门报上来的死刑犯却大量增加,从贞观四年的29人剧增至390人。



这又是咋回事呢?原因是这样的:

【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

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旧唐书·刑法志》

张蕴古放了死囚,却获罪被杀,法官同行们害怕了,宁可错杀,也不肯放过,免得累及自身。所以严刑峻法,上报的死刑案就大量增加。

唐太宗本来想搞仁政,这一刀宰了张蕴古,却导致了仁政被破坏了。这就违背了他的本心。

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杀掉死囚吗?肯定不行。

于是,就有了贞观六年的特殊政策,对这些死刑犯“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当然,实际上,双方是有默契的。通过上下沟通,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了。到了第二年,390个死刑犯“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所以说,关于这件事情,仁慈的成分确实有,信义的成分也有,双簧、沽名钓誉都有。

谁都不是傻瓜,君王、官员、犯人、民众大家密切配合,合演双簧,共同创造了一个司法史上的奇迹。


馋嘴肥猫1


绝对是一出政治作秀。

首先,说大概说一下,事情经过:唐太宗年间,天下大治,太宗皇帝为了显示自己治理人民有方。特地选了100名死刑犯统一释放,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就要死了,回家看看亲人吧,到某一天再回来行刑。结果到了约定的日子,100名囚犯都回来了竟然没有一个人逃走。太宗很高兴,就赦免了他们的死刑。

在今天看来。这绝对是一出上下串通的政治秀。

首先,要是真的太平盛世,怎么还会有那么多囚犯?

再者,若是将就诚信。就应该兑现承诺,回来的全杀了。然后再放一批,要是还能都回来,才能说明世事清明,人民朴素。

怎么能说好了回来照样杀的,

所以,这件事本身要么是假的;要么就是双方都知道对方要什么,一伙聪明人演了一出戏……


坐在角落看世事


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对唐太宗纵囚,无非两种看法:

一、当时的世道确实如史书记载的一样清明,囚犯很少,人民安居乐业,在押囚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这样,唐太宗才敢于纵囚。

二、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与囚犯们演的一出双簧戏,囚犯们配合唐太宗,在规定的时间返回,唐太宗则赦免他们的罪行,以彰显贞观时期的国泰民安。

至于到底哪种结论正确,则只能由读者自行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