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新生 家長最忐忑 專家建議:家長應該學著放手

9月初,我市各大高校、中小學、幼兒園紛紛迎來開學季,在微信朋友圈裡“開學”一詞成為熱詞,不少父母紛紛曬出孩子的開學照片或是表達送孩子上學的心路歷程。人生第一次上學、第一次離家住校、甚至第一次離開家鄉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學習……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內心難免忐忑。那麼,如何讓孩子和家長迅速走出“分離焦慮”?來聽聽專家的建議吧。

現象一

萌娃初入園 兩眼淚汪汪

9月初,我市有一大批可愛的寶寶第一次邁進了幼兒園的大門。連日來,每天8時前記者通過在我市多所幼兒園門前蹲點觀察發現,這裡的哭聲此起彼伏,哭鬧著不想上學的寶寶還真不少,其中有一半是剛剛入園的新生。

9月11日7時50分,在世紀星幼兒園門前,記者看到了不少哭泣的寶寶。今年兩歲9個月的浩浩一路哭鬧不止,上氣不接下氣。前來送他上學的奶奶無奈地說:“雖然已經開學一週了,可直到現在,這孩子還是每天早上哭著、鬧著,死活不願意上幼兒園。”

哭鬧的寶寶不只這一個。除了大哭大鬧的,還有默默流淚的。9月12日早晨,記者在金明幼兒園門前看到,3歲的萱萱一邊用衣袖擦著眼淚一邊向爸爸、媽媽揮手告別。萱萱的媽媽告訴記者:“萱萱比較內向,9月3日第一天上學時,女兒表現不錯,沒掉一滴淚。但聽老師說,在幼兒園的時候,她會獨自一人趴在桌子上流淚,嘴裡小聲唸叨著‘想媽媽’,我心裡還挺擔心的。”

此外,還有的寶寶堪稱“表情帝”,也令家長和老師哭笑不得。今年3歲半的樂樂在市教育幼兒園上學,是個十分活潑的小男孩,愛跑、愛玩、愛說話。樂樂的爸爸告訴記者,從9月4日入園3天來,樂樂每天都是牽著他的手高高興興地進學校,但是隻要一踏進他們班級,樂樂瞬間就哭得撕心裂肺,吵著“要回家”。“雖說我轉身走人,但心裡還是很不放心,就躲在他們班門口悄悄觀察兒子的表現。”樂樂的爸爸說,“真沒想到,我前腳一走,兒子立馬抹掉眼淚,接過老師給他的玩具,玩得可起勁了!”

現象二

孩子上學了 家長有的焦慮有的失落

“都說孩子開學,家長就輕鬆了,但轉眼半個月過去了,我卻越來越焦慮。”趙瑩的兒子今年剛上幼兒園,說到兒子入園半個月自己的感受,她向記者坦言,感覺自己的分離焦慮感比孩子還重,最近根本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滿腦子都在想,兒子在幼兒園怎麼吃飯?怎麼睡覺?想上廁所怎麼辦?會不會向老師求助?老師對他好不好?他有沒有受欺負?總之是各種糾結、各種擔憂。

無獨有偶,市民劉璐也有類似的感受。她的女兒今年剛上小學。9月3日,劉璐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曬出一條狀態:“看著女兒揹著小書包,蹦蹦跳跳進了校門,頭也不回地走到老師那裡,我竟然有些失落。我還沒準備好,你就長大了。”劉璐告訴記者,女兒這一上學,自己感覺心裡空落落的,入學第一天送孩子進校門後,自己在校門口站了半個多小時才離開。

小朋友的家長如此,大孩子的父母也不例外。劉芳的兒子今年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學。最近半個月,劉芳的生活突然變得沒了著落——之前為兒子的事忙前忙後,辛苦卻又幸福著,如今兒子在外上學,自己卻沒有想象中的如釋重負,倒是被失落、空虛、擔心、焦慮佔據。

劉芳調侃地說:“現在,家裡就我和愛人兩個人,老覺得缺了什麼,心裡不是滋味,總想著孩子在那邊吃得好不好、降溫了冷不冷、到月底了會不會缺錢用……兒子這一走,感覺自己好像成了‘空巢老人’。那天我跟兒子通電話分享我的感受,兒子還寬慰我呢,他說讓我放心,自己在大學裡很好,他還建議我養只小狗排遣寂寞,我覺得這個主意挺不錯。”

專家支招

家長要學著放手 相信孩子並培養自理能力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摘自龍應臺《目送》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河南省婦聯12338特聘心理學培訓講師韓敏直言,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雖然很多家長都明白這樣的道理,可是面對孩子入園、升入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還是會覺得憂心忡忡。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和家長儘快適應新的環境,擺脫“分離焦慮”呢?韓敏表示,對於剛入園的寶寶們來說,告別家人走進幼兒園,面對新鮮、陌生的環境,他們的情緒是複雜的,有期盼、有緊張、有擔心。還不太擅長用語言表達情感的他們,往往會用哭泣來告訴家長自己的心情和種種不適應。不過家長不用擔心,一般一週到兩週,孩子就能完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孩子大了就得學會振翅高飛,父母要學會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甚至要做孩子高飛的推手。韓敏認為,提前做好準備,培養孩子自理、自控能力也很重要。在開學前的一段時間,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開始進入適應期,比如,鍛鍊孩子自己吃飯、如廁,每晚早點入睡,告訴孩子幼兒園的新奇美好,朋友老師的重要性,讓孩子對進入幼兒園、小學充滿期待。在入園前幾天,家長一定要把孩子快速交給老師,和孩子簡短道別後立馬離開,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示留戀,這樣不僅能夠穩定孩子的情緒,家長也能較快從和孩子的分別情緒中抽離。

已經步入大學的孩子,韓敏建議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後要立即離開,留給孩子一個自己認識新環境的機會。如果父母擔心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就應該在平時多讓孩子做些家務,培養他們動手的意識,鼓勵孩子學會自立、學會理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反而是我們做父母的離不開孩子。孩子們在長大,家長們也要成長。”對於存在“分離焦慮”的家長,韓敏建議,孩子上學或離家後,家長也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學會多愛自己,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規律和情感支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逐步減少對子女心理上的依戀,重新找回生活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