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近日,廣電總局正式發佈《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規定》,並宣佈自2018年3月30日起正式實施,屆時點播影院的影廳規模將受到限制;此外經營收據需上報,將納入電影票房統計。

從出臺的《規定》來看,官方有意讓點播院線行業走向版權正規化、經營合法化,規範意圖較為明顯;這同時也是對點播院線身份的明確——區別於商業院線的補充定位。而隨著行業規範的建立,也意味著點播影院行業在草莽圈地三年以後,將告別原始爆發階段的灰暗運營迎來洗牌。

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點播影院”是指電影院和流動放映活動場所之外,為觀眾觀看自選影片提供放映服務經營活動的文化娛樂場所。最新《規定》不僅為其做了定義,同時還對點播院線片源、資質等都做了進一步要求。

其實早在2017年4月起,廣電總局就先後下發了《關於規範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和《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規定》三部政策法規,不斷促進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的規範化和市場化。

在去年4月的《通知》中,官方首次發聲要將過往分散的點播影院,即我們熟知的私人影院納入電影票房的統計渠道內。廣電總局表示,將對點播院線以及點播影院發放相應的許可證並對其放映計費系統、放映設備以及放映片源做統一管理,其中對票務系統的對接和片源保護更是做出了極其明確的規定。

從已經佈局點播院線的一線玩家來看,不管是佔據內容優勢的百視通極光影院,還是背靠極米硬件優勢的青檸影咖,愛奇藝這樣的視頻獨角獸巨頭下沉佈局,又或是IDG下重注的艾米1895,點播院線的競爭可以說只是剛剛開局。可以說,

伴隨著即將發放的點播院線牌照,入門門檻已初步建立完畢。

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顯然,點播影院即將迎來一波資源整合和快速擴張,其中,內容的壁壘和場景化的體將在模式迭代過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而在資本推動行業快速向上發展以後,在商業模式上最終還是要回歸用戶。

以下為觀點分析:

一、重新設定點播院線的邊界

自去年4月至今一年時間內,廣電總局針對點播影院、點播院線已經連續發佈了三條政策法規。隨著相關規定的出臺,點播影院、院線的邊界也在不斷被定義。

某種程度上,3月發佈的《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規定》是在一定預期內對點播影院、院線的“定調”。總體而言,我們覺得《管理規定》中的以下三點值得關注,這三點將對點播影院的形態和商業模式產生深遠影響,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商業模式的走向。

1. 納入監管

明確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點播影院、點播院線電影放映、發行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點播影院、點播院線電影放映、發行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點播影院的經營收據需上報,將納入電影票房統計。

這一方面是明確了監管部門,同時也明確了點播影院納入監管背後自成的一套系統:技術標準、計費模式、分賬模式。

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2. 標準設定

標準的設定既包括點播影院,也包括點播院線的定義,背後對應的是管理體系的編織,同時也是對其行業位置的定位:

1)明確了點播影院的標準:單廳銀幕寬度不超過6米、觀眾座位數不超過20個的產品形態。

這杜絕了點播影院無限制擴大影廳規模,與商業影院混淆的可能性,釐清了大小銀幕之間的界限,令娛樂休閒性質的點播影院與追求電影放映效果的商業影院形成了差異化。一定程度上,“6米,20座”也決定了商業模式可延展的空間。

2)明確了點播院線的設立標準:合規的要求之外,省內點播院線所轄點播影院數量不少於30家,跨省點播院線所轄點播影院數量不少於60家等。

這意味著點播院線接下來會面臨牌照的爭奪,而這些規模上的要求僅僅只是入門門檻。而基於上述點播影院的定義,第一批牌照的發放料將與不會有傳統院線的身影。短期內,政策會向點播院線運營方傾斜。

《管理規定》中,點播院線對影片的發行只與電影院渠道平行,與任何其他渠道無關。強調點播院線必須要有與業務相適應的電影發行權。

這意味著,原則上

最遲電影下檔後,點播院線就能無縫對接電影的一輪播放,在發行時間上將有望領先網絡視聽版權、DVD等其他渠道。同時,影片數量成為了衡量點播院線競爭力、吸引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未來市場上能獲得更多影片發行權的點播院線必將能吸引更多點播影院加盟。

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二、點播院線的競爭剛剛開局

隨著最新的《管理規定》落地,約九成以上的點播影院面臨洗牌,市場競爭將走向10%的品牌運營商之間的競爭。而事先佈局規範化運營的點播院線將成為稀缺資源,市場資源將進一步集中到擁有完整合規產業鏈的點播院線品牌手裡。

回顧發現,點播影院從2014年開始野蠻生長,到2017年已經達到上萬家規模,增長速度驚人。按照一傢俬人影院至少3個房間估算,銀幕數或已在3萬以上。然而,市場上多數的點播影院普遍存在以盜版資源放映、打監管擦邊球的問題,這意味著行業洗牌已經不可避免。

私人影院之所以短時間內發展迅猛,主要在於點播影院的許多獨特優勢。相比傳統電影院,點播院線可以提供更加私密、輕奢的觀影體驗,滿足社交、商務等多元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當下很多電影觀眾看一場電影所需時間成本多達4-5個小時,點播影院對場地要求較低,甚至在一些小區內均可建設,其便捷多元的放映渠道可大大壓縮時間成本,且觀影時間由用戶自行確定,並不受限於影院排期。

目前,點播影院已經形成包括版權運營商、影院管理運營商、設備商這樣相對成熟的產業鏈。點播影院領域的影院管理商包括極光點播影院、愛奇藝娛刻(原一起看)、愛沐、艾米1895、青檸影咖、微影時光等品牌,其中不少都已有資本的介入,且悄然完成產業鏈的組局。而據我們的產業鏈調研,在私人影院合法化、規範化的背後,傳統院線方也正觀望著這一形態。對於傳統影院來說,在影城開闢出對空間需求不高的點播影院並不是難事。包括BAT巨頭預計也不會缺席這一場景。

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不過,基於前面官方對點播院線形態的定義以及“影片非同步”的要求,我們預計傳統院線和點播院線不會形成正面競爭,點播影院每廳不超過20個座位,包時間、包影院,分的不是票房。這種關係有點類似超市和shopping mall,未來點播影院可能會在商業院線裡面。

對這些點播院線運營方而言,行業壁壘建立之後,最終成敗如何終究會落在公司自身運營和資本實力上來。而在商業模式上,下文我們也會提及已經出現兩大分野。

三、點播院線兩種商業模式的思考

作為一種新生形態,點播院線下一步將如何發展,它的商業模式又將有何不同,我們可以看到主流的兩種觀點:即內容為王和體驗為王。

1)模式一:內容為王,第二院線

這種模式強調在“6M+20座”的場景下,最關鍵的是內容要做好,最終形成以內容為主導的第二院線,規模約在幾百億。

這個“第二院線”不僅可以承接熱門影片下檔後的二輪放映,並且可以為一些未上映的影片提供一個出口。

這類故事的想象力之一在於,與同質化的傳統院線相比,點播院線從基因中就帶有一定的分線的屬性,目前風霆訊、愛奇藝、百視通、暴風、芒果、尚幕均已入局,最終可能形成內容優勢的寡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影院內容本質上是多屏時代的一屏,風險在於多屏是“一雞多吃”,點播影院看電影成本遠高於其他屏幕,人越少,越有點播影院私密的優勢。

新規解析丨點播院線投資的“上限與下限”「乾元分享」

2)模式二:場景化,體驗為王

在這種模式下,點播影院的市場空間是以電影為入口,落點在區別於電影院的不同社交場景體驗上。

通過大眾點評上對點播院線的評論統計可以發現,吸引用戶去私人影院的是其他消費,場景的社交遠大於內容的功能,看電影已經成為次要的需求。而點播影院能更貼近不同群體的需要,滿足“影迷活動”“朋友聚會”“情侶約會”等等不同群體的消費場景。而場景化後的收入結構重點自然不在票房。

可以看到的是,多家點播影院運營方已經就用戶不同年齡群、門店地址進行不同產品線的開發。在這其中,考驗的是運營者對用戶的理解和運營的能力。

當然,最終的贏家可能是這兩種模式的融合體,即既有版權的競爭優勢,又能將場景體驗做好。事實上,基於更好的場景體驗已經有設備商跟進,比如imax已經推出私人影院產品線。

只是,如果兩者兼具,面臨的挑戰將是成本居高不下導致的難以大規模複製,這種資本的取向顯然對點播影院的開局帶來一定影響。

可能的路徑是,上述兩種模式會在產業發展不同的階段均有體現。但不論如何,在資本推動行業快速向上發展以後,最終經營者還是要站在用戶的角度找落腳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