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文化从家开始

中国社会文化从家开始

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以后,精神文化急待提升。物质的追求使人们忘记了文化传统的根基,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基因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人家庭文化思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

在伦理道德方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家庭文化体系,比如说家规、家教、家训!并代代相传下来!中国人一直秉承忠孝,仁义,家和万事兴的儒家理念。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家的思想是社会文化的思想基础,家文化的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国人一生受到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影响,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影子。在评判一个人好坏时,最先看做事情时是否是以家的利益为初衷,是则受到尊重、敬仰,反之,则鄙视、唾骂。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中国人特有的自我完善、修行方式。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充满了自省、宁静和恬淡。《大学》用格物(认识、研究清楚事物的本质特征)、致知(求得知识)、正心(心不妄动,不生邪念)、诚意(心意诚实)八个字来概括修身的方法和步骤。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一个人在内心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内化于一言一行,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修身是齐家的前提。一个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让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见贤思齐。如果自己没有履行应有的伦理规范,则其他家庭成员也不会遵守。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修身就是要让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好各个角色,这样才能让家庭和睦、团结。

在家文化中,每个成员都承担着发展和延续家族的责任,这种责任最基本的就是要传宗接代。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家庭、家族的生命通过繁衍生息是可以延续的。一个人功成名就,若是后继无人,在中国文化中也算不得十分成功,所谓“家道兴,看后生”。

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来看,道德能够传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读和诗书,而富贵传承不过三代而已。正是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无论是《颜氏家训》、《朱熹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能够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社会风气,良好的家风能够教化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良好的家风能够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而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风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古人的寥寥数语,就能让我们受益良多: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朱柏庐在《朱子家训》里告诫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家书》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此君子也。”山西乔家大院有一幅何绍基写的对联“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与古人争”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家庭和家族的长远发展和传承来看,古人重品德、轻财富的观念也就可以理解了。

由此可见,维系家庭的延续与发展,赚钱只是一个方面,比积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家风,如何用我们现有的条件、力量、金钱,转化为子孙后代的福报、智慧与能力,让他们的人生自由飞翔。所以,现在的家庭,在为权、名、利奋斗的同时,积财的同时,要为家的延续、发展尽责。为子孙的成长、道德提升、文化熏陶,营造气氛,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子孙从小在家就受到良好的道德与文化教育,长大以后,有钱以后,不再被人称作土豪,让我们的家长兴不衰。怎么做?最起码的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结识几位德行高尚的人,布置一间幽静的书房,收藏几件古物、古书,张挂几幅高雅书画,购买几部经典书籍。在我们的家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及家族文化的承传与延续,在家里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而这些是维系一个家庭发展的必要投资,不需要问它是不是升值,能不能赚钱。

中国的家文化还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鼓舞着每位国人。家与国,共同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正如顾宪成的名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