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歲寒松柏

【共讀內容】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導讀學者】

孫悟湖: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院 教授

梁中和:四川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

【共讀筆記】

杜英:

【論語晨讀】第875天

孫悟湖: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詞語釋義:彫,同凋,半傷也。——《說文》;凋,傷也。——《廣雅》。此指(草木)凋謝衰敗。後凋,後於凋,語法同“繪事後素”句。松柏之後彫也:意即松柏在其他草木凋謝衰敗之後(依然生意盎然)。“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意即天冷了,然後知松柏在其他草木凋謝衰敗之後(依然生意盎然),句末意有省略。此句用來形容君子的節操高潔和亂世的堅守的。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謝氏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欲學者必周於德。”用松柏比喻君子的節操,卓異於常人。《荀子》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在順境中,在和平穩定的環境裡,在不危及身家性命的時候,大都可以慷慨激昂,但這很難檢驗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有擔當,有堅守。只有身逢逆境,面臨得失,甚至有生命危險,才能檢驗一個人的人格。越是在國家危難之時,民族危亡之際,面臨生死考驗的當下,越能顯示出英雄本色,越能檢驗君子得人格。故8·6曾子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呲牙]

梁中和:

經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1,丁師有言:“歲寒”以喻事變之際、利害關頭及世之無道;“松柏”以喻君子清白之操、堅貞之節及隱而守道之軀。“後凋”者,抗之既久且韌,身雖終為所敗,志節絲毫不為所奪也。松柏皆自然之物,質幹使其為後凋也,然天地生如此之物,以況如此之人,其人則志使能不為所奪也(參考前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讀此章,想見夫子踏雪履霜以訪松柏之情景,其如訪君子者與?2,另外,在其他古代文獻中也有類似比喻:《莊子•讓國》《呂氏春秋•慎人》等文獻中有言:“孔子曰:君子通於道謂之通,窮於道謂之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荀子•大略》有言::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絪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3,辨析:“後凋”與“毋固”的關係有所堅持並不是鑽牛角尖,那麼怎麼判斷所堅持者是值得堅持的呢?唯有不斷“日省”,行為己之學,成仁德之人,立志有定,志所當志,就有道而學,日新日進,方可不斷趨向於理解,什麼是真正值得堅持的,最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中庸》),積少成多,終至豁然貫通。所堅持者,就是耐得起、經得住推敲者,道理經不起推敲,而強行灌輸,對道理是傷害,對他人也是束縛,能說服人的就是能經得起推敲的。孔子說的勿固,就是強調這種切磋琢磨,日新日省,只有這樣才會有“後凋”的理由和價值。惜乎,後世多以松柏做長壽之寓意,淺陋而失聖人之旨。孔子在此也有自況之意,歲寒恰好是尋孔顏樂處的時機,也是自我省察的時刻。

請師友正之![抱拳]

梅蘭竹菊四君子寓意相仿

孫悟湖:

後凋,我的理解和有些學者頗有出入。主要是因為松柏在歲寒時也看不出凋零,故有此解。[抱拳][抱拳][抱拳][害羞]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玫瑰][玫瑰]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的意見,是松柏也會落葉,但是葉子落得晚,其他樹木的葉子落得早。但如果沒有到寒冷的季節,溫度適宜,則所有的樹木都會蓊蓊鬱鬱,滿目綠色,根本分不出什麼數目是松柏來。孔子描述的是這種自然現象。但是,不同的人,從這種自然現象之中得到的聯想卻是很不相同的,這取決於聯想者本人的知識、情感和追求。

第一種意見:重在君子的人格體現。也就是歲寒才能夠知道誰是君子,誰是小人。莊子《讓王篇》: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

第二種意見,把這裡的“凋”理解為“傷”而不是死,因而,在亂世之中,君子不是“後凋”,而是不改其操,不變其性。皇侃《論語義疏》“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者”,後非俱時之目,凋非枯死之名。言大寒之後,松柏形小凋衰,而心性猶存,如君子之人,遭值積惡,外逼闇世,不得不遜跡隨時,是小凋矣;而性猶不變,猶松柏也。朱熹《論語集註》: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之少凋傷。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皇侃《論語義疏》:此欲明君子德性與小人異也,故以松柏匹乎君子,眾木偶乎小人矣。言君子小人若同居聖世,君子性本自善,小人服從教化,是君子小人並不為惡,故堯舜之民,比屋可封,如松柏與眾木同處春夏,松柏有心,故木蓊鬱,眾木從時,亦盡其茂美者也。若至無道之主,君子秉性無回,故不為惡;而小人無復忌憚,即隨世變改,桀紂之民,比屋可誅,譬如松柏樹木同在秋冬,松柏不改柯易葉,眾木枯零先盡。而此雲“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者”,就如平叔之注,意若如平歲之寒,眾木猶有不死,不足致別,如平世之小人,亦有修飾而不變者。雖唯大寒歲,則眾木皆死,大亂,則小人悉惡,故云歲寒也。引琳公雲:夫歲寒別木,遭困別士。寒嚴霜降,知松柏之後凋,謂異凡木也。遭亂世,小人自變,君子不改其操也。朱熹《論語集註》範氏曰:小人之在亂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謝氏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欲學者必周於德。既然君子自身能夠堅持下來,就會守道傳風,以期來日。那麼,一旦環境改善,君子就可以得時行道,這是對本章的第三種解讀。李光地《論語劄記》:此章比喻者廣,不曰不凋而曰後凋雲者,蓋松柏未嘗不凋,但其凋也後,舊葉未謝,而新枝已繼,《詩》所謂“無不爾或承”者是也。道之將廢,自聖賢之生,不能迴天而易命,但能守道而不與時俗同流,則其緒有傳,而其風有繼。《易》曰,‘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蓋有傳有繼之義,而先儒以遁世無悶之君子處大過之時者當之也。《論語劄記》的理解,已然在大局已經無法支撐時候,不得不轉到教育,以為未來世界培養種子。那麼,能不能讓大局不進入“滿盤皆輸”,以至於要成為待訪的“明夷”呢?這就不僅僅需要君子的節操,還需要他的能力、資源了。這就引起了本章的第四種理解。

宦懋庸《論語稽》:治平之世,小人祿位或過君子。及國家多事,內憂外患,交乘迭起,小人非畏禍規避,即臨事失宜;惟君子能守正不阿,鞠躬盡瘁,其節操乃見。譬之春夏之交,桃穠李鬱,較松柏之堅勁者,尤足悅目賞心;及至霜雪交加,百卉枯落,而所謂穠鬱者不知何往,惟有此堅心勁節,足以支持殘局,重待陽和,然後知其秉性故不同也。既然君子能夠收拾殘局,能不能不進入殘局呢?殘局畢竟已經是玉石俱焚,徒有忠烈之名,於事無補。李顒《四書反身錄》說:漢唐宋明之末,非無松柏正人,在野則逸遺而不知收用,致其老於途,在朝則建白不採,多所擯斥,乃值變故,徒成就了忠臣義士之節。至此雖知某也義、某也忠,亦已晚矣,嗟何及矣。故士而以節義見,臣而以忠烈顯,非有國者之幸矣。興言及此,於焉三嘆。

因此,李顒的目標,是防患於未然,在昇平之日就要為歲寒做出人才的準備:問:歲寒而知松柏固矣,當其未寒時,亦可以先知其為松柏乎?曰:居鄉不苟同流俗,立朝則清正不阿,亭亭物表者是也。知而重之培之,可賴其用。若必待歲寒然後知之,亦惟知其不凋之節而已,不究於用,雖知何益。《劉向說苑建本》豐牆磽下未必崩也,流行潦至,壞必先矣;樹本淺,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飄風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於是國,不崇仁義,不尊賢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變,車馳人走,指而禍至,乃始幹喉燋唇,仰天而嘆,庶幾焉天其救之,不亦難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雖悔無及矣。”詩曰:“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言不先正本而成憂於末也。

發言完畢,敬請各位師友指正

孫福萬:

@劉國慶 劉兄講如何避免出現"歲寒",雖屬延伸性閱讀,的確甚妙!

劉國慶:

居鄉不苟同流俗,立朝則清正不阿,亭亭物表者是也。知而重之培之,可賴其用。若必待歲寒然後知之,亦惟知其不凋之節而已,不究於用,雖知何益?

王于飛:

@劉國慶 說論語彙聚精要,且出己意,吾頗無間言。而又闌入西方法律之論,不唯扞格不倫,亦疑於群規有違?[呲牙]

@劉國慶 兩股道上跑一個車,恐怕不容易[呲牙]

@劉國慶 又,夫子歲寒之論,正恐為不究於用所發。與顏回不容然後見君子同調。[呲牙]

劉國慶:

人類只有一條道。

王于飛:

誰告訴你的?

劉國慶:

@王于飛 您的看法蠻好的,早晨的發言是我的看法。

孔子自己作為殷人,要學周禮。周人就是當時的西方文明。

王于飛:

他們說了,就對嗎?

我們的所謂自由精神,獨立思考在哪裡?

劉國慶:

@王于飛 您可以論證外國人的發現不適合中國人啊。

王于飛:

孔子自己作為殷人,要學周禮。周人就是當時的西方文明。一一我的天,真敢說[偷笑]

劉國慶:

@王于飛 比方說,您可以論證外國人發明的手機,您不用。

您可以讀讀胡適的《說儒》

王于飛:

當時的西方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什麼關係?

劉國慶:

您可以拿證據反駁。

王于飛:

讀誰都要獨立思考

誰主張誰舉證[壞笑]

劉國慶:

@王于飛 謝謝。我是否能獨立思考,本群有目共睹吧。

王于飛:

@劉國慶 您的思考只是獨立於國人而已吧[偷笑]

劉國慶:

@王于飛 過獎了。獨立於國人,我可做不到。孔子就是國人。我是在他的基礎上思考的。沒辦法獨立於他。

王于飛:

獨立不是摒棄一切,而是不唯權威是論

王于飛:

若言人類只有一條道,請別急著引證權威,自行證明一下給大家看看。[呲牙]

劉國慶:

門格爾的經濟學,我贊成,伯克的政治哲學,我也贊成。

王于飛:

就事論事:若言人類只有一條道,請別急著引證權威,自行證明一下給大家看看。[呲牙]

那我就只能呵呵了[微笑]

王于飛:

發言270次就是證明?

仲大軍:

看了前邊這段學習和討論,認為有必要進行一些解釋。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先是稱讚子路重人輕物的品德,因為子路的行為十分符合儒家的基本要求:“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胸懷天下的人,怎能貪圖富貴與享受!在改造社會時,即使窮困艱辛也不失君子氣度。春秋時期有很多破落貴族,他們大都不以貧富論貴賤,保持著人格尊嚴。如子路問路時碰到的兩個隱者。這是文化力量所支撐起的一種品格。子路和孔子都是這種人的代表。況且子路已是發達過的人,當年官至季氏家宰,掌管著魯國一半的田產和兵馬,對狐貉貂皮大衣之類的裝飾根本看不在眼裡。周遊列國期間,他怎能把那些衣著華貴的小國闊老看在眼裡。但破落窮酸也不是什麼好事,孔子只好拿詩經的一句話來安慰自已:“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忌妒,不貪求,清水清風,清心寡慾有什麼不好?於是子路也把這話拿來當口頭禪,遇到碰壁、落難時,隨口說出來安慰大家。唸叨的時間長了,孔子也有點煩,畢竟還是有抱負的,不能甘守清苦,於是孔子便回了子路一句:“是道也,何足以臧?"意思是這種清心寡慾的樣子,怎麼能好起來?孔子要求“士志於道”,但又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清貧,以發牢騷的形式抱怨堅守氣節的苦難,嚮往富貴騰達。這種矛盾的心態反映了儒家在當時社會的命運。反過來複過去都是孔子,只有子路剛直不阿地立在中央。這老哥倆的特點清晰地展示在他們在異國他鄉時的對話中。由於子路是我祖上,特對此段加以矯正。@劉國慶 補充你的解讀。

@劉國慶 不忮不求,實際上就是阿Q精神。

劉國慶:

孔子沒有研究子貢為什麼能致富,實在是一件遺憾事。

仲大軍:

孔子的時代還沒改革開放。@劉國慶 

劉國慶:

那是根本就沒封閉。孔子出國,連護照都不辦。

後來有了閉關鎖國,才需要改革開放的。

仲大軍:

周遊列國給子貢經商奠定了基礎。@劉國慶 

劉國慶:

@仲大軍 是的。

孔子應該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

預習資料:

【論語正義】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雕傷;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o正義曰:“歲寒”者,孫炎《爾雅》注云:“四時一終曰歲,取歲星行一次也。”《說文》寒作 ,雲:“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下,下有仌。”《釋名釋天》:“寒,扞也,扞格閉塞不通也。”翟氏灝《攷異》雲:“《莊子讓王篇》‘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鬆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乃子厄陳蔡時,謂子路之言。”案:此又見《風俗通窮通篇》。《說文》雲:“凋,半傷也。彫,琢文也。”義別,今多通用。 o注:“大寒”至“苟容”。 o正義曰:《玉篇》:“寒,冬時。”是寒乃歷歲氣候。注必言“大寒”者,極言之耳。《荀子大略篇》:“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史記伯夷列傳》:“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舉世汙濁,清士乃見。”《淮南子俶真訓》:“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鬆柏之茂也。據難履危,利害陳於前,然後知聖人之不失道也。”《潛夫論交際篇》:“昔魏其之客,流於武安,長平之吏,移於冠軍,廉頗翟公,載盈載虛。夫以四君之賢,藉舊貴之夙恩,客猶若此,則又況乎生貧賤者哉?惟有古烈之風,忠義之士,為不然爾。恩有所結,終身無解,心有所矝,賤而益篤。故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諸說或以“歲寒”喻事難,喻世亂,喻勢衰,義均得通。注就亂世言。

【論語譯註】9.2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譯文】孔子說:“天冷了,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註釋】o雕——同凋、凋零,零落。論語集註: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謝氏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欲學者必周於德。」論語註疏: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彫也。」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栢小彫傷;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脩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疏】「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彫也」。o正義曰:此章喻君子也。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栢小彫傷;若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脩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論語》共讀,歲寒松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