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教唤人性回归---记西安公安莲湖分局监管警察卢继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警察,或交通管理、或户籍服务、或调解矛盾纠纷,但有一种警察,没有特殊情况,他们不与普通群众打交道,这种警察就叫—公安监管警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终日与因涉嫌犯罪被抓获关押的犯罪嫌疑人打交道。对这个群体进行管理、教育、疏导,他们处于刑事侦查的末端,面对形形色色的在押人员以及不同诉讼阶段在押人员不同的心理变化,监管民警不仅要掌握在押人员基本情况、认真剖析以及监室内动态变化外,还要及时发现在押人员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教育,对在押人员教育感化,深挖犯罪,思想改造,保障监所安全和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情帮教唤人性回归---记西安公安莲湖分局监管警察卢继明

走近他们,了解别样的警察人生,对于普通群众全面了解警察的职业生涯,揭开他们不一样的警察经历,让我们对警察无私奉献、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证社会平安、和谐环境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卢继明,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监所管理大队管教民警。工作中,他立足本职岗位,忠诚履职尽责,创新工作思路,思想方法灵活,在教育转化犯罪嫌疑人的工作中成绩突出。尤其是对重大案情押员的教育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进的做法在监管系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他主管的监室押员思想稳定,安全无事故,多次被评为“文明监室”和“卫生监室”。在2017年“平安建设”考核中连续5个月被评为“平安之星”,同时荣立个人三等功、西安市优秀民警、监管工作标兵等。

问起卢继明工作心得,卢继明告诉记者:“在押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管理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抓好在押人员的思想教育、人格和灵魂的重塑,耐心地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付之以真心、投之以真情。才能凸显管教效果” 。

真情帮教唤人性回归---记西安公安莲湖分局监管警察卢继明

  以“爱”的名义 接力家庭关爱

“善者一日不教则入恶,恶者勤而教之使之于善”欧阳修的名言,卢继明经常挂在嘴边,他坚信教育对转化押员思想的积极作用,也只有通过始终如一、长久坚持的教育才能真正转化押员的思想,维护监室的安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是对一人而是对所有的押员。

32岁嫌疑人刘某、大学本科毕业、未婚、有国外工作经历、涉嫌抢劫罪被关押到卢继明所管的监室,经过卢继明了解,发现该刘有抑郁症病史,并有自杀倾向。被关押后,情绪非常低落,经常性出现失眠、噩梦,阴天时会出现胸闷、气短、情绪暴躁,多次试图自杀。进一步深入了解到,刘某从小是在父亲的打骂中长大,对家庭的仇恨情绪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同时也使他变的沉默寡言,上大学时已出现抑郁症病史。为深入了解他的思想问题,卢继明常驻看守所,常情陪伴,多次进行心理疏导,我们不难想象和一个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沟通是何其困难,要改变他的想法又是多么的艰难。但是卢继明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想出多种办法与刘某进行沟通,坚持谈心谈话正面引导;通过刘某的朋友要来其父母的电话,多次做其父母的工作,通过政策宣讲、真情感化,转达了刘某对少年时叛逆的后悔、对父母养育的亏欠之情,告诉刘某的父母,你的亲生儿子犯罪只是人生一种特别不应该有的经历,国家、政府尚且没有放弃,作为父母更不能轻言放弃,经过卢继明多次的说服教育,终于打动了刘某的父亲,消除了父母对儿子失望、生气的恶性情绪,父母亲请人代笔给刘某写来人生第一封信,鼓励儿子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这封特殊的“爱心”家书,卢继明一直替刘某保管着,经常性的拿出来为刘某解读父母亲的爱子之情,恨铁不成钢之意,慢慢地刘某开始和同监室的在押人员有了交流,脸上也出现了笑容,多次在监室中说:“我不能辜负卢管的帮助和厚爱,犯法是可怕的,但卢警官对我不抛弃、不放弃,我要重新做人,家中还有亲人等着回家”。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给在押人员心灵上的关爱,让爱的情绪感染每一名押员,让押员感受到家庭的关心、管教民警的关爱,把工作做到在押人员的心坎上。

真情帮教唤人性回归---记西安公安莲湖分局监管警察卢继明

  以“德”的名义 激发人性光辉

创建和维护监室平安有序的是保证押员合法权益、保证司法公正、对可能形成的“牢头狱霸”早发现、早预防、早打击,打防结合,防范于未然,维护监管工作秩序。

39岁在押人员席某,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系聋哑人,初中文化,离异,涉嫌重大案件被刑事拘留。送入莲湖看守所后,席某自感案情重大,凡事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凡事不计后果,与其他押员不断发生矛盾冲突,致使同监室押员无人敢惹,大有“牢头狱霸”趋势。针对其“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破摔”的扭曲心理和行为表现,卢继明在所领导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谈话教育计划,坚持每天找他谈话,并自行从网上下载打印成册的《如何做人—怎样做人》、《人生路上:看远、看宽、看淡》、《人生箴言:得意时看淡,失意时看开》等文章与其一起学习、交流心得,诚心相处、言教感化。

在教育转化押员思想工作中,莲湖区看守所一直以学习《弟子规》作为创新监所管理形式,丰富文化教育内容,促进被监管人员思想转化的重要手段。因席某文化程度较低,卢继明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在图书室的“读书一角”给其逐字逐句解读、领读、背诵《弟子规》,以道理、准则增强席某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从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树立其孝敬、忠恕、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开始席某只是简单的应付学习,出工不出力的“背诵”,二十多天过去了,丝毫没有引起席某一点点的变化,甚至情绪出现了反复,同事们似乎没看到席某转好的迹象,都劝席某实在不行就算了,但卢继明没有放弃,一定要见到学习教育效果。

随着教育转化时间的深入,效果奇迹般地出现了,当学习至“入则孝”这一篇章时,席某悲从中来,用手悄悄抹去不断滑落的泪珠。看到这一幕,卢继明不仅心中暗喜,多日来的努力终于打通了席某的心结,打开席某善良的本真,让生命重焕生机!席某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给社会、家人和朋友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表示:要认真遵守监规,服从管理,决不辜负卢管和所领导的殷切期望。在随后被关押过程中,席某果然与其他押员和平相处,积极配合卢继明工作,

面对这次成功的教育转化工作,当同事们事后问卢继明成功感想时,卢继明说:“每一个人都有思想,内心都有希望,只要这种希望能从另一角度激发,换回人性的复苏,灵魂没有泯灭,就有希望改造好,重新回归社会”。

真情帮教唤人性回归---记西安公安莲湖分局监管警察卢继明

  以“情”的名义 传递亲情关怀

挽救、教育失足人员是管教民警的基本职责,作为管理民警要及时与嫌疑人沟通交流,而要沟通的前提就是要让他能在心理上接受你的言语,加入情感、亲情的关切和爱护,以欣赏者的眼光来对待一个人,这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上就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

在押人员耿某,28岁,文盲,孤儿,无业流浪,涉嫌重大案件被刑事拘留。送押时,民警提出耿某有轻微的精神病和认知障碍,与人沟通有问题;入所后,耿某经常自言自语,从不与同室押员沟通交流,甚至发生过两次将饭菜和餐具砸了拒绝进食。针对其行为表现,卢继明没有批评,反而在每次谈话教育、监室讲评或法制上课时对耿某提出表扬和鼓励,发动监室押员对耿某的一点点改变给予肯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耿某的脸庞开始出现了一丝温情的笑容。由于耿某是孤儿,没有家庭亲人的关爱,随季节变换,卢继明亲自为其购买换洗衣物(包括内衣、内裤、袜子等),并交到他的手中。每次给耿某衣物时,会看到耿某张着嘴巴急着想表达什么却又着急的表情,他伸出双手紧紧握着卢继明的手摇晃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耿某的情绪逐步稳定,由开始的一言不发到只言片语,再到后来他能够用“跳跃性的思维”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说卢继明是顶着压力操碎了心。现耿某已经趋于稳定,并且能够和同室押员和睦相处,也积极配合管理教育工作,保证了监管场所的安全,也保证了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

真情帮教唤人性回归---记西安公安莲湖分局监管警察卢继明

情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卢继明同志以岗位职责为基准,辅以情感因素,真诚教育转化每一名押员,投以一道真诚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谆谆的教诲都传递着关爱信息,让被监管人员感受到重树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感受到管教民警的人格魅力,心灵沟通在这一刻续接了,同时也就建立了信任,夯实了管教工作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