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武王杀死纣王时,是先连射三箭,再用黄色大斧砍下其头颅;对待纣的宠妃,也先连射三箭,用黑色大斧砍头颅。为什么都要先连射三箭,有何讲法?为什么纣王用黄色大斧,而宠妃用黑色大斧?

奥力芙


这事不好说,我来说一下个人观点:

第一:这事可能是后来编出来的。因为周朝建立了儒家体系礼的那一套(是为周礼,孔子是系统整理的周礼,儒家虽然创于孔子,但源于周朝,他老人家不是老梦见周公吗),周礼什么事情都要讲礼仪讲程序,形式大于实质。例如《尸子》上就说武王亲自砍杀了纣王,双手鲜血淋淋,并没有说什么斧子。所以这事可能主张程序正义的儒学家们编出来的细节。

第二:我觉得是不是跟某种巫术形式有关系,毕竟周武王出发前还弄个乌龟壳算卦,为了这事,姜子牙还怼了他。这说明周武王心里相信巫术的,这时候胜利了,自然要用巫术来镇压一下。例如现在许多地方娶媳妇,新娘子进门前,新郎还向她射箭呢(当然是假射)

第三:假如这件事是真的,周武王当时严格履行了程序。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程序:

首先为什么射三箭。

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人物射三箭。

这是抖机灵。

其实为什么射三箭,大概因为周武王出发去砍他的时候,说的“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说纣王毁坏了三正,这三正是啥呢?有学者就说是天地人。

周武王可能就代表三正射了他三箭。

当然可能周武王也觉得纣王这个家伙力大无穷,万一没死干净怎么办?还是射三箭吧。

那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斧子来砍呢。

这绝对是周礼上的形式要求。

周礼上对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刑具,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包青天有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就分别对不同的人,就算是死刑,不同的人也用不同的刑具。

这就是周礼上的形式。

那为啥对纣王用黄色的斧头,对后妃用黑色的斧头呢。

用阴阳学的观念来解释,黄色代表着太阳,是阳,黑色代表着水,是阴柔。

不过阴阳学是战国才兴起的,那时候大概还没有。

周武王大概具有朴素的观念。

黄色代表着太阳,金光灿灿嘛。尊贵,所以就斩下纣王的头颅。

帝妃呢,没有那么重要,就用了比较便宜点的。

这样呢,即便周武王在地下和妃子相见,也比较得意,你看就算被砍头,我也比你们尊贵。


锦翼


公元前1047年,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周武王早有讨伐商纣的心思,可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就广发英雄帖,邀请天下诸侯一起到孟津商谈灭商大业,反抗纣王的残暴昏虐。当时到的诸侯有800多人,当时天下诸侯三分之二归心邦周。楚人的首领都隔着大老远也派了代表,翻越了桐柏山,到了孟津与会。


诸侯们苦于商王朝的搜刮无度,且商王朝盛行人祭,常以此为由杀害各诸侯贵族,使得人人怨愤,苦于实力孱弱,无法反抗商王朝,现在由西周领头,因此群情鼎沸,热烈异常,现场就表现出要立刻进攻的样子。周武王却认为不是时机,班师回来了,但是周武王已经知道商朝已失人心,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商纣王对迫在眉睫的危险缺乏足够的警惕,反而在商王朝的最后几年,不停地对东夷用兵,劳师远征,大军沉于东南,国内空虚。公元前1045年二月的一个早晨,周武王赶到商朝别都朝歌的牧野,正式誓师伐商。中国人自古讲究“师出有名”,当时的商王朝毕竟还是共主,因此周武王就说了“为什么要讨伐纣王”的理由。

周武王说“现在殷王纣什么都听女人的,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听信谗言,对四方各国的奸佞逃犯那么推崇,那么看重,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对商国大肆破坏。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

可是,这些罪行说起来不过是沉迷于女色,导致兄弟离异。但是这些和周国有什么关系,因此这里的“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不过是武王灭商的一个借口罢了。

《史记》记载牧野之战后,朝歌老百姓像迎接英雄回家一样为迎接武王,“商国百姓咸待于郊”、“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虽然纣王无道,但是现在老百姓却欢迎周国侵略部队到首都。可是很快,周王朝侵略大军返回周原后,武庚马上就带领商人发动了叛乱。这说明,周朝大军进入商朝国都出现的民众夹道欢迎的场面应该是脑补的,或者欢迎的并不是商人,而是被解放的奴隶。

然后,武王顺利到达了王宫,到达纣王自杀之处,做了一件大开杀戮的事情:“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到达纣王王宫时,纣王已经自杀。武王怕纣王假死,先射了纣王尸体三箭,又将纣王的头砍了下来,挂在军旗上面。最后还将两位纣王的两位宠妇的尸体也一并射杀,并砍下头,挂在军旗上。

(商纣王力大无穷,能托梁换柱)

这种颇具仪式性的动作,其用意是体现武王伐纣的正义。儒家的政治伦理实际上是在西周王朝建立后才逐渐形成的,在政治意义上的吊民伐罪之外,中国延续时间最久的还是血亲复仇。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看到作恶多端的大反派被主角打的奄奄一息,主角并不是一下子送他归西,而是一再地强调“我这一剑是替某某某砍的,这一剑是替某某某砍的,还有一剑是报自己的仇,最后一剑是代表人民”之类,好像如此以公义天道,更显力量无穷,正当合理。周人与商人之间的仇怨很深,可谓是世仇,连续三代。

周族的祖先为后稷,早期是西羌西戎的一支,过着游牧的生活。到公刘时期,周族则迁居于关中平原的豳,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了农耕部落。到古公亶父时,由于受到西戎的侵扰,周族再次迁徙到了渭河的上游,后来此地被称为周原。之后周部落的经济迅速进步,开始只有村庄,后来逐渐兴起了城镇。也是在这个时候,周人接受了商朝的分封,称为了商朝的诸侯,开始为商王朝打仗,并且以军功成为商王朝的“西伯”,统领着西方的各个臣服于商王朝的部族。

姬发的祖父季历在位时时,周人的武功获得了极大发展,周朝对西戎的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不久季历又先后击败了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吞并了邻国程国。

周人的迅速强大的武力,使得商王感到如芒在背。商王开始采取的是联姻的方式来笼络周族,将帝乙的妹妹嫁给了季历,在《归藏》和《周易》中,该事件被记载为“帝乙归妹”。不过后来,出于扶弱抑强的目的,商王不允许周边存在一个能够对政权造成颠覆威胁的势力存在,因此对周族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开始从和亲转化为了武力。

商王文丁以封赏为名义,诏季历入朝。不过季历来了之后就被文丁软禁,不久便以祭神为名杀害了。这像极了金熙宗时将蒙古人的俺爸孩汗给钉死的事,商王认为只要杀了这个杰出的首领,周人就会溃散,再不能形成威胁。

可是,商王失算了。与游牧民族不同,周人是农耕民族,有着良好的政策传承,周文王姬昌继位后,更加贤明,推出了“养老”的制度,天下贤才纷纷西去入周。虽然周文王有心复仇,但是邦周此时仍是小国,国小力弱,因此他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继续尊奉商王朝为共主。对于这样的对手,商王对此感慨颇多,但是已杀其父,再杀其子,周人本无罪,恐失人心,因此就认下了姬昌继续臣服的表态。

(姜子牙渭水之钓)

不过商纣王并不打算接受姬昌的臣服,他也效仿文丁,将姬昌诏到朝歌,并且软禁到羑里。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演化了《周易》。商纣王打算如法炮制,将周文王也以祭神的名义杀掉。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也就是后来周武王的哥哥,亲自到朝歌请求纣王释放父亲,伯邑考直接被纣王杀了,这即是周族和商族的第二个仇恨。

商纣王释放了周文王回国,身怀国仇家恨的周文王更加励精图治,从此以灭商为己任,借着商王朝给予的“西伯”的权利,开始吞并周边小国,组织经营反商同盟,最终使得天下三分有其二。可是在伐商的前夕,周文王带着遗憾去世了。

太子姬发灵前继位,继承了邦周的灭商遗志。最终以三枝复仇之箭,标志着周人颠覆商朝伟业的完成。从季历到姬发,70多年的卧薪尝胆,一朝得雪,可不痛快!

据称周武王消灭商朝建国后,次年观兵于孟津,又作《太誓》,再次谴责纣的罪恶:“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这是儒家经典《尚书》里的一篇,主旨是用来说明武王伐纣的“吊民伐罪”的正义性,所要体现的周王朝之后的政治伦理观。这种政治伦理发展于小邦周,最终经过周公的整理,形成天下公德。比如关于“上天”的地位,商王朝是以人祭取悦鬼神希望永保天下,而周人则是“以德配位”来取代之,使得政治开始离开巫神进入平民生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这里就涉及到对商纣王的地位的界定。再残暴的君主也是君主,再贤明的臣子也是臣子,这是儒家的政治理论,就如同帽子再破旧也要戴在头上,靴子再干净也要穿在脚上。

那么,难道天道就是就任由暴君胡作非为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去给人们的行为以解释,该怎么评价周武王伐商,成为了历代儒家学者不得不正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从周武王对商纣王的区别对待入手。在斩掉商纣王的头颅时,周武王用的是“黄铜”做的斧头;在斩掉商纣王的宠妇时,周武王用的是“玄铁”做的斧头。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动作,表明了周武王对商纣王曾经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的承认,也体现一种尊敬,就如同同样是用于斩人,包龙图却有三把铡刀,其中自然也有象征意味。

周王朝是一个特别重视“礼”的王朝,因此,周武王的这些仪式性的动作并非多余,实际上维护的是周王朝的政治伦理。


而知而行


有些答主回答的是什么阴阳五行说,实在是太扯淡了。

柏舟这里就先说一下黄钺和玄钺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把铜斧和一把铁斧。

商朝主要是青铜器文明,所谓的“黄钺”基本上就是黄铜斧无疑了,虽然商朝还不会冶铁,但殷墟里还是出土了一些陨铁兵器的。

至于为什么要分开用不同的斧头,这个和“礼”分不开关系。

《尚书·牧誓》:“王(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周人自周公后建立起了一套被孔夫子崇尚至极的礼仪,所以在他们编写的书里,自然是要凸显一下的。

黄钺白旄,乃是人主之礼,以此来砍纣王的头,也算是对敌人的一种尊敬了。

这种斧头大概什么样子,可以参考下上图,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斧。

用不同斧头砍是对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礼,那么为什么都要射三发呢?

按照《尚书·泰誓》里的说法,就是“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三正的说法柏舟倾向于所谓的“天地人”,射三箭,大概就是代天刑法的意思。

但毕竟这些史料都是周后的作品,可能是周武王的行为被无限解读了。

我们来看看后面的那一句“以轻剑击之”。

柏舟窃以为,这射三箭加上以剑击,其实就是周武王姬发害怕纣王假死,以此检验他是否真的死亡了而已。


柏舟的南北往事


很多人真是有意思。史记的记载是纣王率军队抵抗诸侯,结果军队倒戈了,纣王败走城内,见已经走投无路,商纣王自焚了,这是个很短的时间,所以商纣王自焚只是求死,烧不烧成灰无关紧要,也不可能。武王为什么射三箭?文言中三很多时候都是个虚数,并没有实际意义,可能只是周武王射了两箭,也可能是五六箭,当然有什么含义,我是不知道了。至于黄钺、玄钺,这都是身份象征,表明了被斩首的人的身份地位高低。大白旗,小白旗也是一样。这也是跟周礼有关的,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周礼,周礼的完备和发展到了成王时期,周公旦主政时候。


琅嬛文学


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红雨。我来帮您解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为了表示他杀死了纣王。灭了商朝。用黄钺就为表示纣王是王,我也是王,不是以臣伐君,而是代天伐纣,我也是帝王。

武王在攻进朝歌之前,纣王就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他沐浴更衣,把自己多年收藏的一些宝物堆在自己的身边,引火自焚了。

周武王率领着大军到了朝歌的时候,纣王已经死去了。所以伐纣王的所有诸侯聚集在朝歌,他们恭贺武王,请武王当王。

武王于是进入朝歌城内对着鹿台连射了三箭,从车上下来对露台回挥舞了三下,表示自己将纣王消灭了。用黄斧头斩下头颅,挂在白旗上,是宣告天下周革了商朝的命,商朝灭亡,我接受天命管制天下。

黄钺和玄钺其实就是青铜器做的斧头和铁做的斧头。黄钺在古代是帝王专用,纣王是君,君死去自然用黄钺。(伯夷叔齐骂武王“以臣伐君”,不义)纣王的两个妃子自然不能用黄钺来斩。这个在上书中有记载,武王伐纣举着黄钺宣誓:“代天伐商”。最后自然要以黄钺结束商朝统治。

这其实和民间故事中包拯的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的道理差不多。


红雨说历史


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就事论事,三箭的意义应该是仁孝义,你不仁(杀害忠良)不孝(丧失祖宗江山)不义(宠幸妃子荒废朝政)所以我射你三箭,以示我代天惩罚你。黄色大斧(铜斧)代表皇天后土代表高贵(毕竟做的是君),和五行无关(五行最早出现于战国,到始皇帝正式为皇家确认),黑色大斧(石斧,涂成黑色,不是铁斧,铁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代表上古巫术的法力代表消灭(宠妃背上祸水名分,便有邪恶的成分)。为什么说存疑,因为仪式太完整,有为后世背书的嫌疑,。纣王火焚而死,遗体完整性和真实性都不能保证,黄色大斧砍错了,武王的威严不免有损。臣加君斧钺更不利于团结商的遗民,这件事后世看起来很漂亮,当时做起来不合情也不合理


null197136866


我觉得吧:历史越久远,史书上纪载的历史细节越是操蛋,越是不可信。《史纪》中关于妲己的死,殷本纪说是武王杀掉的;这个问题本身是出自《周本纪》,二宠妃肯定包括妲已,可她又自杀了!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另外,假使纣王自焚,一定是关上大门,收集木头,泼上油脂,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烧成一堆灰烬,省得死后受斩首之辱。可以想见,当时鹿台一片火海,应该没有周人有勇气冲进去吧:抢功不成,反成人殉。所以我想,周人在火熄之后,看到的只是纣王与妲己的骨头渣子。没有机会斩首。以上《史纪》的纪述是以讹传讹,不存在的。至于当时的周人这样写,很简单,他们想通过这种符合"礼″的方式,来证明这场叛乱的正义性。


食人丛林


古时候。有个传说。上古神器忠孝义三支神箭。专射不忠不孝不义之人。反之。大忠义孝之人。射而无伤。所以。婚礼上被射忠义孝三箭无伤之人必大忠大孝大义之人。没几个人知道这样的典故来源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