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哲学名著的水平远在《矛盾论》之上!

唯物主义哲学都有哪些内容?

1960年,毛在与美国友人斯诺进行谈话时,提到了《矛盾论》,斯诺问《矛盾论》是不是在《辩证法唯物主义》这本小册子之前写的?毛回答说1937年大家都去前线打日本了,“那时抗日军政大学要我讲一讲哲学”、“他们强迫我去讲课,我没有办法。这是讲义(指《矛盾论》)的一部分,花了两个星期,搜集了些素材。”之后,毛又说他不记得写过一本《辩证唯物主义》那样的小册子。其实毛所编的那本包含《矛盾论》和《实践论》在内的讲义不叫《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叫《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这个《提纲》总共三章,计6.1万字。建国后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实践论”单独成篇,以原题《实践论》收入1951年10月出版的《选集》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的“矛盾统一法则”以《矛盾论》为篇名,收入1952年3月出版的《选集》第二卷(不久又改收入1952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选集》第一卷)。《实践论》基本没有什么改动,《矛盾论》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所以毛曾对斯诺说:“其实《矛盾论》不如《实践论》那篇好。”

这本哲学名著的水平远在《矛盾论》之上!

与斯诺谈话

现在大部分人都熟知《矛盾论》和《实践论》,却鲜有人读过《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因此我打算在这篇文章里对《提纲》的大致内容进行一个介绍,限于篇幅,大部分只能点到为止,但不妨碍我们从中了解毛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大概轮廓。

唯心论与唯物论

《提纲》的第一章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其他哲学家不同,毛认为哲学思想存在“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生产发展之后,促使唯心论形成哲学思潮形成的首要条件,乃是肉体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就说过,哲学不以实用为目的,只有那些拥有剩余产品,实现经济自由,有充分时间思考的人才能从事哲学的工作。这里的“哲学”实际上就是唯心主义哲学,毛认为这种研究的人隶属于统治阶级。古代贵族、奴隶主不从事生产,他们寄生于普通民众的劳动之上,因此他们从事精神劳动而摒弃肉体劳动,造成“精神劳动成为支配阶级的特权,肉体劳动成为被压迫阶级的命运。”因此,当时的《孟子》就曾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阶级的分化是唯心论和唯物论出现的社会根源,这是第一个原因。

这本哲学名著的水平远在《矛盾论》之上!

第二个原因是人的思维特点,人类是通过概念来进行思考的,这就为唯心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提纲》说:“人类思考时,不能不使用概念,这就使我们的认识分裂为二方面,一方面是个别的与特殊性质的事物,一方面是一般性质的概念。”举例来说,“政治”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人类活动,它不同于生产、艺术等其他活动,它是指一种客观的“事物”。但有时候“政治”又被理解为一般性质的概念,被当成“政治观念”、“政治学说”来理解,这样一个“政治”概念就分裂为既是指客观事物又是指主观思维,造成混乱。当“这一方面(主观思维方面)在心智之中无限制的胀大成为支配的东西,掩蔽着别一方面(指代客观事物),并使之服从。”唯心主义就出现了,这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就是柏拉图、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理念”、“概念”决定事物的存在。因此,《提纲》说:“哲学的唯心论是将认识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方面,片面地夸张成为一种脱离物质、脱离自然的神化的绝对体。唯心论就是宗教的教义,这是很对的。”

辩证法的唯物论

与唯心主义相反,唯物主义是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被统治阶级沦为劳动的工具,他们的手触摸着大地、鼻子闻嗅着空气、眼睛观察着现实,他们时时刻刻与真实存在的物质打交道,而不像反动神甫、思辨教授那样躲在书斋了沉迷颠倒的幻想。无产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劳动者的最新发展状态,他们的思想武器也从旧唯物主义变成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这本哲学名著的水平远在《矛盾论》之上!

讲授哲学

《提纲》说:“列宁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理科学来看的)唯物辩证法看做关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法则。及(在辩证法的各范畴中反映这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法则的学问。”与唯心论不同,辩证唯物论的基础是精神劳动和肉体劳动的结合,它以客观世界和主观范畴为研究对象,不偏废于某一方面,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它的第二个特点是绝不脱离现实,不把哲学当作“某种独立实质的东西”;第三,不把主观范畴看成空虚的、脱离内容而独立的,相反它承认主观范畴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第四,它不承认任何无所不知的东西,它始终认为认识是一个无限进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是“物质观”,《提纲》说:“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是不相同的。”“所谓物质就是说的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因此,在辩证唯物论看来“物质”等于“现实世界”。而自然科学所研究是原子、分子等具体的物质构造,它与哲学的“物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辩证唯物论者当然不会说“一块石头决定人的意识”,他只会说“物质(现实世界)决定我们的意识(主观思维)”。所以《提纲》说:“区别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是必要的,因为二者有广狭之别,然而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广义的物质包括了狭义的物质。”而“意识”是什么呢?《提纲》说:“意识或思维只是物质(头脑)的属性。”“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这样就把问题说清楚了,物质与意识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是一对矛盾范畴。

辩证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是“运动观”,第一个问题是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不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东西,它只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与运动的同一的;第二个问题是运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它的相对静止形式。《提纲》说:“一切反动势力,他们的哲学都是不动论。”与此相反,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东西都是暂时的、历史性的,凡是合理的东西都得以存在,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也会随着运动、时间的推移,从合理变成不合理,当它不合理时,就要走向灭亡。

辩证唯物论的第三个基本观点是“时空观”,与反动哲学家、机械自然科学家不同,辩证唯物论认为时空观问题要从属于物质观和运动论,时间不是现实世界、宇宙之外的丈量尺度,空间也不是装载现实世界、宇宙的箱子,时间和空间正是现实世界、宇宙的属性,也就是说:“时空是物质的属性。”离开物质去谈时空,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

这本哲学名著的水平远在《矛盾论》之上!

提纲书影

辩证唯物论的第四个基本观点是“意识论”,意识是物质的特殊属性,是大千世界、宇宙万物中某一特殊物质(人脑)的产物。但意识不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它不是大脑的生理排泄物,它看不见、摸不着,存在而不真实。普列汉若夫说:“石子也是有意识的。”这说明他不理解意识作为物质特殊属性的意义,他把意识当成与物质一样永久存在的东西,需知如果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了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意识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下,只是畜群意识,后来变成对自然崇拜的自然神教意识,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才变成我们现在的社会意识。毫无疑问,意识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现实世界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论的第五个基本观点是“反映论,它是“意识论”的延续。《提纲》说:“做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单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不够的,还须承认意识对于物质的可认识性。”而可知性问题的研究就是“反映论”,《提纲》说:“感觉和思维,并不是如同康德所说的那样把我们同外界隔离开来,而是把我们同外界联系起来的,感觉和思维就是客观外界的反映。”首先世界是可知的,意识是能够反映物质的。其次,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不是照镜子的反映论,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照,而一种能动的反映。我们的意识不是被动的去迎合现实世界,而是有取舍、有改造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认识却是主观的。主观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它会发生扭曲和改造。其次,反映过程不限于感觉印象,也存在于思维中(抽象的概念中),认识是一个由感觉到思维的运动过程。思维比感觉更深刻,更接近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的第六个基本观点是“真理论”,《提纲》直接了当的说:“真理是客观的,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论。”首先,真理是客观的,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个作为认识的对象——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一千个认识中,也就只有一个是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哈姆雷特的,其他的九百九十九个观点这是不同主体的看法而已,它们或远或近的向正确认识靠拢,那个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以其他九百九十九的意见为转移。其次,真理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永远也无法实现完满,永远也无法达到尽善尽美。我们的认识总是无限趋近而真理又永远达不到真理,这是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源于我们认识的对象处在永恒变化之中。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绝对的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相对的是某一时候主观符合客观。绝对真理只有在对象不出现显著变化,或者在有限的领域内有效,超出这个领域,真理毫无疑问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论的最后一,个观点就是著名的“实践论”,对于这个观点,限于文章的篇幅,我们计划单独成篇,留待将来再介绍。

现在,我们简单的介绍完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一第二章,它们组成第一部分,这部分是讲述唯物论的,从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实践论”在毛的哲学思想中的位置。而要想知道《矛盾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需要阅读第三章,也是提纲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讲述辩证法的,以后如果有时间,我们会逐一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