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使至宋,以詩自誇,蘇軾寫一詩,遼使不會讀,自此不復言詩

據宋人桑世昌《迴文類聚》記載:宋神宗時,遼國有一使者來京,以能賦詩自誇,神宗命蘇軾為館伴。遼使便以詩詰軾,蘇軾笑曰:“賦詩亦易事也,觀詩難事耳。”便揮筆寫了十二個字(如下圖)。

遼使至宋,以詩自誇,蘇軾寫一詩,遼使不會讀,自此不復言詩

神智體

這十二個字寫的各有特點,“亭”字寫得很長;“景”字則寫得極短;“畫”(繁體)字中間的人字還沒寫,“老”字寫得粗大,“拖”字橫了過來,而“筇”字寫得極細。“首”字反寫;“雲”(雲)字中間斷開了,“暮”字下的日斜了過來;“江”字右邊的“工”彎彎曲曲,“蘸”倒寫;“峰”字的山旁向右側偏。寫完之後,蘇軾便讓遼使讀其意,遼使惶惑不能讀,此後不復言詩。

從詩的分類來看,這首詩應為神智體詩,也稱謎象詩。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它按文字形體結構的多種變化來揣度其意,組成詩句,因其設想新奇,啟人神智,故名。這首詩正確讀法如下:

晚眺

蘇軾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遼使至宋,以詩自誇,蘇軾寫一詩,遼使不會讀,自此不復言詩

長亭短景無人畫

此詩雖屬文字遊戲,但從全詩所創造的意境看,它情景交融,詩韻充足,仍不失為一首頗為耐人尋味的寫景詩。

這首詩寫一位老人,身披殘陽夕照,橫握筇竹手杖,放眼遠眺,盡情觀賞黃昏後美妙多變的山水景物,悠然自得,悅目賞心。這首詩不僅描繪了祖國壯麗俊秀的美好河山,而且字裡行間滲透著深情至愛。寫得情景交融,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首句,"亭"字寫得極長,"景"字寫得極短,構成"長亭短景"。長亭,古時於道路邊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也稱"十里長亭",以供行旅休息;短景,日影短,指白晝將盡。"畫"(繁體字"畵"可異寫為框內"人"字底)省去下部"人",成了"無人畵"。此句嘆息無人為撒落餘暉的長亭作畫,暗含題中"晚"字。

次句,"老"字寫得稍大,即老大,意為老者;"拖"字橫寫,意為橫拖;"筇"字竹頭寫得極細,意為瘦竹。筇是竹名,可以作杖,古人言:"竹之堪杖,莫尚於筇。"瘦竹筇是古人常用之物,愛用之物,因此,後世也常常以筇代指手杖。此句承首句寫,晚亭既無人畫,惟有一老者拖杖於前,活畫出老者體態。

遼使至宋,以詩自誇,蘇軾寫一詩,遼使不會讀,自此不復言詩

老大橫拖瘦竹筇

一、二句中"長亭""短景""老大""瘦竹筇"等意象,構成一幅薄暮時分的羈旅圖,有感傷遲暮之意。下兩句宕開,由首二句重寫人事,轉而側重寫景,使意境開闊,也是題中"眺"的內容。

三句,"首"字反寫,"雲"字上"雨"下"雲"拉開間距,"暮"字下"日"斜寫,成"回首斷雲斜日暮",寫老者回首遠眺,見西天片雲落日。

四句"江"字之"工"曲寫,"蘸"字倒寫,"峰"字"山"旁側寫,成"曲江倒蘸側山峰",是由第三句向上看之後轉寫向下看到的景象:屈曲的江水之中,倒映著或遠或近的山峰。

遼使至宋,以詩自誇,蘇軾寫一詩,遼使不會讀,自此不復言詩

曲江倒蘸側山峰

這首詩表現方法精巧奇特,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讀後令人終生難忘。雖是一種文字遊戲,但足以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對於不能諳熟神智體創作方法的人來說,即使滿腹經綸,也未必能夠讀出此詩,何況靠學習宋人文化的遼使。再加上碰上了蘇軾這位大神,那位遼使豈非自找沒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