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個充滿生機且多情的季節,引無數文人墨客為之作詩。他們有的或是歌頌春天的美好,有的或是對春景美好卻短暫而傷感。就在這萬物復甦,百花齊放的季節裡。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寫下 “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千古名句。這是一首傷春之詞,作為豪放派的領袖蘇軾,竟將婉約派的詩技駕馭的爐火純青,將傷春之情刻畫的深情纏綿,哀婉動人。詩中的“天涯何處無芳草”成為了全詩最膾炙人口的詞句,現多被引申用來安慰男女雙方無須死守一方的意境。那麼“東坡居士”蘇軾在賦予原詞句怎樣的含義呢?讓我們一起去探究其深意。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宋代 蘇軾
這首詞的上闕描寫的是暮春之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杏樹,杏樹上的花已經凋謝,僅存的花朵已經逐漸褪去紅色,樹枝上已經開始長出小個的青杏。作者先是看到殘花但其濃郁的傷春之情,很快並被“初杏”給吸引住了,作者對於“新杏”充滿了愛憐和驚喜。然後作者將目光向遠處望去,看到的燕子、綠水、行人皆繞舍而飛、而流、而行。作者詞中用“繞”字,將這一情形描繪的生動而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是詞中最膾炙人口的兩句。詞中的原意是:枝頭上的柳絮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下之大難道就找不到怡人的景色嗎?詩人先是對於柳絮紛飛,春色將盡,感到傷感;隨即又對芳草青綠開啟另一番境界感到曠達。此時,蘇軾已人到晚年,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於缺少了花草,作者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由於被貶遠離家鄉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鬱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詩的下闋寫人。詞的大意是: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裡有人在盪鞦韆的聲音,未見其人只聽見女子悅耳的笑音傳出。這一場景掃去上闋蕭索的情形,充滿了歡快的青春旋律,使行人不禁止步用心聆聽這歡聲笑語。作者巧妙地處理“露”與“藏”的關係,這裡,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留給“行人”無盡的想象。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首詞中“牆裡”、“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但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這兩句詞指明行人已聽不到笑聲了,或許是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因為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裡的“男子”亦或是作者本人或是其他行人,這裡所指的“多情”有對佳人相思之情、思念家鄉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院中的佳人由於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無傷春之愁,也無人生之煩惱,可以說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卻未道明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給人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去回味、去想象。下闋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戀以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增加惆悵之情。在這裡,“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而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給讀者們描繪出暮春的風景和風景中的人,詞人意欲奮力追求心中所慕,但終究是落空了。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閱讀更多 淡定的女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