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最美的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篇,被人评价为五律中的“离骚”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美好的象征,是人们歌咏的对象,是传递亲情的载体,是情人相思的催化剂。大约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开启了望月怀人的先河之后,这一类诗作便如雨后春笋,争相竟出。及至到了诗歌高度繁荣的大唐,这一主题更是出现了一个大爆发。如李白的“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杜甫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太白》)、“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王昌龄的“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送冯六元二》)等。应该说,这些诗人堪称大唐诗歌的掌门人了,然而,就写月亮的诗篇而言,却远不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

文学史上最美的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篇,被人评价为五律中的“离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大意为: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所写。当时,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罢相,被贬到荆州长史任上以后,望月思念远方亲人写下的一首诗。今天,这首诗已经成为意境最美好的、流传最广泛的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篇,可以说,在整个唐代,还没有哪首同题材的诗篇能够超越,及至宋代,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才堪与之媲美。

文学史上最美的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篇,被人评价为五律中的“离骚”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语不凡,先声夺人。意境雄浑阔大,深远优美,一经流传即为千古佳句。这一句没有一个奇特字眼,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它却有一种天生的感染力,就像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样,一些平凡字眼一经组合,就生发出无穷魅力,给人以无限生机。这脱口而出的一句,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并迅速入题,“海上生明月”点明题中的“望月”,“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既有“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的意境,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美好愿望。正因为如此,这两句诗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也许有些人并不能全诗背诵,但一定知道这两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上句写“天涯共此时”,是从面上来写,写到了所有人。这一句从点上来写,写不能相聚的有情人面对明月的反映。汪国真说:“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思念》),从月出到月落,对一般人而言,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而远隔天涯的又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所以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并落出一个“怨”字。这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文学史上最美的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篇,被人评价为五律中的“离骚”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颈联承上二句写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因为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然而,竟夕不眠又能如何,相思还是相思,分离还是分离。那么,为了寄托相思,我把这饱含我心意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你吧,可是又如何赠送呢?我不如还是回屋睡觉吧,也许我能在睡梦中与你相聚。尾联两句,化用了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出新意,托出悠悠不尽的情思。这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是写不出来的。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文学史上最美的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篇,被人评价为五律中的“离骚”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千百年来,这首诗广为传颂,历久不衰。《五七言今体诗钞》更是高度评价这首诗,说它是五律中《离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