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遗物:附说「徐王义楚元子剑」

笔者在介绍季札遗物时,介绍了季子剑,还附带介绍了季子之子永用剑,今天还要介绍一下徐王义楚元子剑。因为,这把剑对应的两代徐君,应该就是季札挂剑故事中的徐君和嗣君。

季札遗物:附说「徐王义楚元子剑」

季札挂剑的故事,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但为了本篇故事的完整,还是再讲一遍。

某年某月某日,吴国公子季札渡江北上,出使列国。徐国是往返必经之路,而且根据《徐偃王志》的说法,吴、徐两国是姻亲,所以季札北上途中顺道拜访徐国国君,也在情理之中。

在周代的诸侯国中,徐国是最早称王的。早在周初,徐驹王就已贵为东伯,为东方诸侯的伯长(当年周文王是商朝的西伯),其子徐偃王继之为东伯,学周文王行仁义与周穆王争天下失败,被削为子爵(《徐偃王志》认为徐偃王因为拥护周王朝被楚国暗算,导致徐国衰微)。尽管在孔子《春秋》中,吴国、徐国的君王都被称为吴子、徐子,但他们都急不可耐地称王了。吴国称王始于寿梦,徐国恢复称王不知始于何时,但季札遇见的这位徐君,其实也已称王,一般认为他就是「徐王义楚」。

季札遗物:附说「徐王义楚元子剑」

徐王义楚显然是爱剑之人,当他看到季札的佩剑时,尽管没有明说但无法掩饰自己的喜爱(据刘向《新序》记载,当时徐君的表现是「不言而色欲之」),聪慧如季札又怎么看不出来呢?但是,季札还要周游列国,佩剑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凭证,所以不便赠予。心里暗暗打算,等回来的时候送给徐君。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等季札回到徐国的时候,义楚已经客死异乡(《新序》载:「顾反,则徐君死于楚。」至于为什么去楚国,怎么死的,未见记载)。季札悲痛之余,就将佩剑解下来,交给嗣君章禹。嗣君说:「先王没有遗命,孤王不敢接受这把宝剑(《新序》载:「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这一段很关键,很多人在读季札挂剑故事的时候,都感叹季札的高义,感叹其诚信,但很少有人关注两代徐君的反应。须知,老徐君(徐王义楚)虽然藏不住自己的喜爱之情(色欲之),但始终没有说出口(不言)。即便是和儿子私下交流,也没提出过想要得到这把宝剑(先君无命);新徐君(徐王章禹)面对季札赠剑,却因为其父没有遗言,而不愿接受(孤不敢受剑)。

所以,季札挂剑故事中,高义、诚信的,不光是季札本人,还有两代徐王——义楚、章禹父子。真是因为季札的高义、诚信与两代徐王的高义、诚信相互碰撞,才成就了季札挂剑的美谈——嗣君章禹不肯受剑,季札自得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悄然离去。

很快,徐国人就发现了,所以做了一首歌,歌曰:「延陵季子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这首歌被称为《徐人歌》,录者不知作者何人。但我猜想,这首歌即便不是徐王章禹所作,也是徐王章禹命人创作。因为国君墓地,不是寻常人可以涉足的,最早发现季札挂剑的必然还是徐王章禹或其侍从。

季札遗物:附说「徐王义楚元子剑」

1973年,在湖北省襄阳县余岗大队发掘了一批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批器物。最近在清理这批器物时,在残损器物中发现一件断为六截的徐王义楚元子剑。

器物编号为蔡坡M204:25。全长53.5、宽4.5、柄长9.5厘米。剑首呈喇叭状,茎园柱形,茎上有两周饰蟠虺纹的凸棱,腊宽,剑叶中间隆起成脊,两锷微撇。格上有「徐王义楚之元子羽择其吉金自作用剑」十六字铭文,即徐王义楚的嫡长子羽(即章禹)选用上好金属自己监督铸造的自用的宝剑。

清未以来,江西等地先后出土过有徐王义楚铭文的觯、鼎、盥盘等。「徐王义楚」铭文的剑还是首次发现,它的出土无疑对研究春秋时期徐国历史有重要价值。

两相比较,季子剑保存完好,而章禹剑出土时已经断为六截。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季子剑明显优于章禹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年徐王义楚看到季札佩剑时,会如此喜欢了。义楚、章禹父子两代徐王都是爱剑之人,但章禹督造的佩剑,远远不如季子剑,这说明徐国的铸剑技术远远不如吴国,这应该是徐王义楚特别喜爱季子剑的原因。即便如此,徐王义楚还是忍住了不说,嗣君章禹也谨遵遗命,这就更显出这两代徐王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