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模式,培養成長型思維里最經典的「九個改變」

研究表明,帶有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的孩子,認為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這也是美國大多數學校的教室裡都不約而同地貼著一幅anchor chart的原因——成長型思維是可以被教育和培養的。本文就講述瞭如何培養和訓練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對孩子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概念近幾年風靡了整個美國教育界,幾乎每個學校都用各種方式在日常教學中融入這一思想。非常有趣的是,大多數學校都不約而同地在最顯眼的地方張貼著這樣一幅anchor chart(要點圖)。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模式,培養成長型思維裡最經典的“九個改變”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模式,培養成長型思維裡最經典的“九個改變”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海報雖然樣式各異,但內容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就是:“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換個說法,換個思維)。

培養成長型思維裡最經典的“九個改變”

1. 關於理解

換個說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就是不懂。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麼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對我來說太難了,根本沒法理解。

➙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來,肯定能搞明白。

2. 關於放棄

換個說法:

I give up. 我放棄了。

➙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試試我學過的(別的)方法。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達不到,只有放棄了。

➙問題沒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換個方法就好了。

3. 關於錯誤

換個說法: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錯誤了。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錯了,我很沮喪。

➙雖然這次錯了,但以後我就知道這麼做是錯的,又get一招,yeah!

4. 關於困難

換個說法:

This is too hard. 這太難了。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太複雜了,我不可能完成。

➙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5. 關於足夠

換個說法:

It's good enough. 已經挺好的了。

➙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績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得足夠好了,已經達到我的上限了。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許再努力一些,我就能再提高一點兒。

6. 關於聰明

換個說法: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麼做的,我也要試試看。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別人比我聰明,沒辦法了,我就是不如她。

➙只要學習她的方法,然後認真去做,我也有戲!

7. 關於完美

換個說法: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繼續試試!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只能做這麼多,這件事這樣就足夠完美了。

➙我還要看看這件事有什麼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斷嘗試和努力,肯定還能再提高!

8. 關於否定

換個說法:

I can't read. 我閱讀不太好。

➙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訓練我的閱讀能力。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沒有“閱讀”這根筋兒,我就是個書盲。

➙呵呵,只是訓練不夠而已,不如堅持練習一段時間看看!

9. 關於能力

換個說法: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長這個。

➙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不了這些。

➙我現在可能做不好,但沒關係,慢慢往這個方向努力,我就會越來越擅長啦。

美國學校把這9句話非常有“儀式感“地張貼出來,為的就是時刻提醒所有老師和同學們,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把要到嘴邊的話換個說法,其實就在悄悄地培養你的成長型思維。

如何訓練孩子具備“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模式,培養成長型思維裡最經典的“九個改變”


對此,在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等研究領域獲得世界廣泛讚譽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教授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模式顯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不過,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儘可能早點開始。

運用“yet”這個詞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

Carol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即意味著你被判斷為失敗者,你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已經行進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

所以,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數學而已;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如果孩子說“我試過了,但是不行”,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這一次不行,繼續努力,下一次你會做得更好。

運用yet這個詞,我們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思維模式,即: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