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1954年吳慶雲相館拍攝、以天安門為背景的汕頭市第三中學全體女生合影(陳嘉順 藏)

1949年解放後,全國進入計劃經濟時代。1954年底,政務院通過《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至1956年初,全國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全國上下的工商業進入公私合營,在此背景下,汕頭的相館無不受到影響,完全改變了民國年間的經營狀況。

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1975年,紅藝相館拍攝的全家合照(李少波 藏)

據公私合營前調查,照相業有座商38戶,從業150人,另有個體攝影14戶,從業18人。照相座商大多屬小戶,其中僱用工人6至10人的只有4戶,從業35人,有20戶無僱用工人。當時的相館大部分在小公園、中山公園、外馬路一帶,而烏橋、崎碌、石等工業區、學校區、遊覽區基本沒有相館。

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向陽相館拍攝的個人照(李少波 藏)

由於相館屬特種行業,公私合營後,相館全部合併,由1955年12月成立的汕頭市服務業公司管理,之後管理方開始著手調整照相網點,將38戶調整為19個點,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原址不動的相館9個:即中山公園梅花、外馬路55號晶華、外馬路104號吳慶雲、國平路119號天然、永平路77號英英、昇平路50號麗影、昇平路尾商平路口麗麗、安平路177號真美新、中山路72號明光。

二是將原址擴大的相館有3個:大地相館在國平路20號再租隔壁二樓,附近縮小昆明、重光、麗都等相館;而在石的時代相館新租二樓作光棚,外馬路113號的青春相館擴大了2間店面。

三是另找新址營業的相館7個:分佈於崎碌、小公園、民族路新觀戲院前、烏橋同濟路、至平路、海平路、迴瀾橋頭等。

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東方紅相館拍攝的個人照(陳嘉順 藏)

大躍進期間,照相網點又進行壓縮,到1961年,相館只剩10戶,分別是1級店6戶:青春、價仁、梅花、晶華、昆明、天然;2級店1戶:英英;3級戶2戶:真美新、重光,還有銷售風景照片的亦影相館。因為社會有需求,又出現部分攝影師開設個體相館,但不能公開營業,只能在私下經營,被視為黑戶。據1962年10月調查,汕頭市這類黑戶有40戶,到1964年底整頓市場,全部被取締。

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1956年,綠葉攝影室拍攝的軍人夫妻合影(陳嘉順 藏)

“文革”期間,價仁攝影院隨著所在國平路改名向陽路而改名為向陽攝影院,青春相館因外馬路改名東方紅大道而改名東方紅相館。

1972年,汕頭各相館加強外景拍攝和擴大商業書籤的印製業務,當年此兩項收入近8萬元,後因原材料供應緊張和嚴重缺電、停電,整體營業額又下降。

“文革”結束後,隨著恢復大、中專招生制度,各相館又專門增加了學生照的拍攝,業務量有明顯回升。到1978年,汕頭共有相館23戶,從業人員338人。

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計劃經濟時代汕頭的相館

1953年蓋有雷達相館暗紋的嬰兒照片正反面(陳嘉順 藏)

縱觀解放後近三十年的汕頭照相業,在公私合營前,各相館除了相館內背景增加了天安門等景觀外,大多數還是基本維持民國年間的情況,在各自拍攝的照片下方或直接印上店名,或加蓋店名的鋼印,尺寸較小、邊框有限的照片則下方加蓋暗紋,以免影響相片表面圖像,如位於昇平路的雷達相館拍攝的嬰兒照,店名在正面看不出,要把照片翻過背面才能識別。公私合營後,除了東方紅、向陽、紅藝等帶有時代特色的相館外,大多數照片就沒出現相館名稱,而在“文革”期間的照片外包裝袋,還加印有毛主席語錄,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大致而言,近150年的汕頭攝影歷史可分為清末、民國和計劃經濟時代、改革開放後四個階段,四階段的攝影史各有特色,清末攝影多是為謀利的商業攝影,民國的則是商業與紀實為主,到了計劃經濟時代,可以稱作宣傳攝影,從上文大概可窺當年汕頭攝影現象的一角,改革開放後,商業、紀實、藝術、宣傳,多元同步,開啟攝影發展的新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