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當時是你你要怎麼做

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當時是你你要怎麼做

從客觀理性的角度看來,這件事並不能完全用手心肉厚手背肉薄來衡量,設想一下,假如是你爸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就誰?這其實就是方媽媽當時的處境。當時的情況,不是簡單的重男輕女或者厚此薄彼,選擇中或許有些許保守女性下意識的性別或是年齡偏重(男孩是弟弟),但更多的是理性啊!一個意識清醒,一個生死不明。

況且,馮小剛導演已經在通過人物和劇情設定盡力平衡男女權重了,那個西紅柿的意義,更多的作用可能是電影的情感線索和觀眾的催淚彈。從主觀感性的角度來看,情這東西,越是關鍵時刻,越真,也越傷人。沒事的時候怎麼都一樣,靜止的時候水怎麼端都平。真遇到事兒了,有幾個非獨生女能百分百確定自己是方達而不是方登?有時候,正視自己的位置,學會接納和釋然,可能會活得更加輕鬆,更加灑脫。人生就是人和人搭臺一起演的一齣戲,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主角,但是不能強求自己是整個舞臺的主角。如果知道自己當不成劇本里的一號,不如去用心詮釋那個屬於你的二號,三號,甚至是龍套。用坦然和大氣的姿態,和自己,和這個世界,和解。不再不甘,放過了自己,也就點亮了世界。戲終究是戲,看戲可以,但最好不要太入戲。因為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在別人的悲劇裡,淋漓盡致地體會一把人生的苦澀。還是不要給一個電影情節做太多人性考量的好,畢竟只是藝術呈現。越想得多就越容易傷感。越在意的,往往是越缺少的。我相信,在相同情況下,能有自信自己是方達而不是方登的人,並不會對這個情節的設定非常敏感。我並不能確定地震來襲之時自己一定是被救的那個,也極不願意做這樣的假設,讓我最愛的人在兩難抉擇中承受錐心之痛。但是,如果我是方登,應該也會傷心失望。不過,我可以確定,當世界末日來臨,我的諾亞方舟上,最後一名乘客,一定是我的母親。或許不是每個毛毛蟲最終都能變成蝴蝶,但是請不要一直把自己束縛在不屬於自己的繭裡。願我們都能在自己的舞臺上找準位置,在屬於自己的腳本里,享受主角的光環,深情地被愛,至少,請先坦然放過自己,而後,學會深情地愛自己。

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當時是你你要怎麼做

我自己觀點:

我從不認為母親是重男輕女思想。如果非說要有,那也是因為丈夫故去的緣故。

為什麼怎麼說呢?

第一,丈夫為了救她而死。她對丈夫有深深地愛,而丈夫也非常的愛她。關鍵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她,而自己卻死了。這位媽媽對自己的丈夫懷有愧疚,所以想給丈夫留血脈。以慰其在天之靈。

第二,兒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當父母的,多疼幼子。這和我們法律保護未成年是同一個道理。沒有什麼重男輕女思想。

第三,一塊石板壓兩個人。兒子意識清醒,腿被壓住,一聲聲的哭著。而女兒當時雖有意識,卻沒有聲音。母親應該認為兒子生存的幾率大,而女兒活下來的幾率小。

第四,那麼多人需要救,而母親一直猶豫導致救人的人們下達命令,如果你再耽擱哪個也救不出來。他們因為母親的猶豫要轉身要走去救其他人。他們走了,兩個孩子憑藉她自己根本救不出來。這時候必須只能說一個人,而兒子又在哭著,她只能救兒子。

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當時是你你要怎麼做

或許,如果放到現在,作為觀眾的你,如果讓你來抉擇,是選擇救兒子還是女兒?想必,都會下不了決定,因為真沒法選

而且在以前的宗族社會,一個女人死了丈夫,有兒子的還可以勉強撐起一門的香火,女人還算這家人,生活的還有個依靠和指望。是真的依靠和指望。雖然以前社會寡婦孃家陪嫁的財產可以算她個人的財產,但有多少家庭能出得起養一個人一輩子的陪嫁?所以有兒子就可以守下一個住處,守下幾畝田,好歹有個依靠。沒有兒子的連守寡都未必能如願,經常被同族人想法算計財產,很多也不得善終,還是要靠過繼同宗的一個男孩過來。在這種背景下認為男孩比女孩重要恐怕不需要多聰明的大腦也能得出這個結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