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点名批评!你怎么看?

好家伙,“少年娘则国家娘”这个事情火了,昨天人日和新华社全都评了“娘炮”“小鲜肉”。

“娘炮”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点名批评!你怎么看?

两个文本我都找来读了一下。

先说我对“娘炮”的看法。首先“娘炮”这个词其实本身就是不准确的,记忆里它原本是一个台湾词语,用来形容男人举动娘娘腔,也就是说,这个词语暗藏的褒贬,是“男人像女人是一个不对的行为”。

这个其实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但是理论上讲,这个社会还是要给一部分人一定的包容,所以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其实不宜使用“娘炮”这个词,本身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替代。

“娘炮”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点名批评!你怎么看?

否则的话,一则可能会让举止行为娘娘腔的男士感到不适,二则可能会引来女权人士的怒火,“为什么女生像男生就可以被表扬坚强,男生像女生就被喷!你们是不是在污名化女性!”事情就会变得很糟心了。

所以其实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好的词,把“娘炮”替换下来。

“娘炮”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点名批评!你怎么看?

而况,这篇文章的喷点也比较凌乱。先说“娘”是一种病态审美,又说演艺圈里天价拜金、猎奇颓废的不良风气,似乎是说,正是因为这种病态审美影响到了演艺圈,所以才会出现小鲜肉演技很烂却拿到天价片酬的情况。

但这其实是反了,小鲜肉本身就是资本打造出来迎合市场的工具,而资方往往又是一部剧的制作投资者,所以他们肯定要把鲜肉塞到剧里面来进行推广。如果不清楚影视工业的制作流程,就没有办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所以汪海林才说“怀念煤老板投资的时代”,因为煤老板只负责塞女演员和扔钱,并不管其他的影视内容。并不是人民大众的病态审美影响了娱乐圈,反而是娱乐圈形成了利益链条,所以一直在强行将这种病态审美灌输给群众。

“娘炮”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点名批评!你怎么看?

更何况,如果上来就说男性的阴柔形象是“病态审美”,那么从古至今的美男子可能都要跳出来反驳的。诸葛亮“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身披鹤亳,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周瑜“美姿容”,号称“周郎”,郎即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张良运筹帷幄,却也是“状貌如妇人好女”。荀彧是曹操近臣,却有人夸他“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意思是说,荀彧身上的香气经久不散,以至于后人有“留香荀令,掷果潘郎”之说。

照这个说法,诸葛亮周瑜张良荀彧,是不是都有那么点不够阳刚之气呢?但是“不够阳刚之气”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贬损别人的理由。比如荀彧带衣香而不是汗臭,不能因此就说他是娘炮,更不能借此否认他的才华和他在曹魏阵营里的重要作用。

而且,也不是“娘炮”的人就完全没有才能,比如张良虽“貌若妇人好女”,却为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所以男士需要适当有男子气度,这个诉求是合理的,但是话不能这样讲,新华社的子弹都打偏了,把几件事情混在了一起,写得太着急,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虽然我们都讨厌娘炮,可是场面上的话不能说得这么直啊老哥。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人日的主基调把握得更好,把外表的清秀与内在的刚毅区分了开来,实际上,“娘炮之风”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表面上的阴柔化,而是在于他们除了表面上的阴柔,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家国担当、社会责任、业务水平、独立人格这些刚毅精神的传承,实际上是不分男女的,所以以这个诉求来要求小鲜肉,还是相对合适的,并且也更能让人无话可说。

“娘炮”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点名批评!你怎么看?

而且对于小鲜肉和“多元化审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我可以包容你,不代表我应该提倡你。从这一点上看,新华社是“不包容不提倡”,人日是“包容但不提倡”,这样大家对于两篇文章的认知会更明确一点。

实际上,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因为你是边缘性审美,遭受到一些社会压力,我就应该鼓励你,提倡你,如西方LGBT,这才是不正确的做法。

因为一个社会的运作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但是没有人有权利要求社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运作。如果因为是边缘人士,就要被鼓励,那么对主流的人士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他们因为是主流,就不能被鼓励,而是需要被迫忍受边缘人士的道德绑架?

所以主流的归主流,边缘的归边缘。可以给你一个存在的空间,但是既然你是边缘的审美,就只能拥有边缘的社会地位与公众评价,这样才是一一对应,相对公平的。

绝对不能容忍小鲜肉以“多元化审美”的方式堂而皇之登堂入室,首先小鲜肉本身就是资本造出来的一个笑话,其次,既然是多元化,那么我们就多元化得彻底一点。

在包容边缘性审美的同时,也请包容我们反对边缘性审美,反对多元化的权利。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如果只允许多元化,不允许反对多元化,那么就是多元化对非多元化的一次专制,这才是最违背多元化精神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