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作者 / 朱婷

继说唱、街舞之后,又一垂直类文化从线下走到线上:相声。

有意思的是,随着《相声有新人》的开播,关于节目赛制、作品、选手、对相声的理解、郭德纲、等话题不断、争议也不断。

那么“相声”出圈了吗?

“我觉得出了。”电话的另一头,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作人、同时也是《相声有新人》的总导演施嘉宁很笃定地说到。


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同时,他直言很清楚收视的天花板几何,言外之意,节目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大热,成为爆款。不仅如此,相声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典型,讲师派、重基本功,规矩多;

但与之对应的是,相声越来越不好笑了,整个文化生态现状尴尬,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如何自破自立成为难点。接踵而至的导师难请、招商不顺、资金有限、自创赛制引发争议…形势根本不容乐观。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做?”

面对网娱观察(ID:wldygc2016)的困惑,施嘉宁接连用了三个反问句。

“不能因为这个行业现在不繁荣,就不做呀?”

“难道所有人都要去做嘻哈、街舞吗?”

“你有看到其他国家有做相声节目的吗?”

“没有吧”,他说到。他很喜欢一个网友对这档节目的评价:《相声有新人》才是真正的中国有说唱。“我想做一个范例,让所有人知道传统文化也可以是很有现代感的。”

传统与现代,垂直与混搭

节目从立项到开播,花了小半年时间,算是很快了。这得益于施嘉宁先前几档喜剧综艺的经验,包括《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等。他不否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暂时还没有比我们更适合做喜剧节目的团队了吧”。


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他口中的优势指的是: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度、号召力以及既懂喜剧又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还有会运用现代电视节目的表达手法。

施嘉宁也因此被贴上“喜剧导演”的标签。和大部分演员担心被定型一样,他内心是抗拒的,但他清楚解释没用。只淡淡地说一句:其实我很多元的。

谈起节目,在他看来,《相声有新人》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做得有现代感?同时,让更多年轻人产生兴趣来关注、了解。

这也是激发施嘉宁做这档节目的一个原因。相声作为喜剧的一个门类,很垂直,和当下正流行的剧情式真人秀做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搭,效果会如何?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包括现在的热度、反馈。”施嘉宁说,很多因素导致这档节目不可能大热。


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首先,相声不是一个特别繁荣的门类,相声演员的生存状态很不好,市场上活跃的也仅有以郭德纲为首的德云社;再者,因为行业问题、人才缺失、题材创作的局限性等,导致了相声作品要达到一个所有人喜欢的高度,难上加难。

做这档节目,施嘉宁看重的是节目是否能超越观众的期待。他给《相声有新人》的定义并非喜剧节目,而是一档文化类节目。有意思的是,他要做的是一档有现代感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我希望做出一个范例。”

他觉得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主流媒体提供平台,让有能力的人被更多人看到“这是节目的使命”。

喜剧感、相声的本体和规律、现代电视节目理念的融入,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此,施嘉宁和他的团队,研发了一套符合相声竞技的赛制。以往相声园子、剧场等15分钟以上的表演,缩短至海选时4分钟的展现;1对1battle,提升作品的创造能力;后半段团战,多元化的相声表演,从剧本创作阶段会介入,强制性规定:主题创作,比如现实主义题材等。

外行看似常态的赛制,却也让施嘉宁和选手之间多了几番博弈。有选手认为,缩短时长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有选手被淘汰后,泼脏水怪赛制。

但他信奉发展倒逼改革。试图用这个赛制让相声更符合电视受众的习惯,让选手知道剧场相声和电视相声不一样。

“为什么近几年大家觉得相声不好笑了?”“因为包袱太有年代感”,施嘉宁自问自答,所以需要培养现代感。在他看来,嘻哈、街舞、电音这类垂直文化,更多是线下比赛转移到线上,最终使得地下文化变得相对主流。“但是相声是没有的”。他认为像相声这类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品的东西。

被问及,《相声有新人》的赛制和舞台,与街舞、嘻哈类综艺有些相像。他没有直接否认。解释说,这和一开始希望节目回归相声文化起源的理念有关。


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相声的起源是街头文化,后面才开始进入茶馆、剧院、园子。巧的是,街舞起源于黑人街头文化。他用了“国潮逆袭”形容《相声有新人》赛制和舞台的设计,又坚称,二者本质上风格不一样。同时,否认了有台综和网综的区别,当然,他也承认网综有些地方执行起来会更自由。

我要找的是说相声的“现代人”

“现代感”成为采访的高频词,《相声有新人》要找的是热爱说相声的现代人。

施嘉宁首先强调了节目组选人的标准:除了个性+业务能力+颜值三个常规标准,他必须是一个现代人。“一定要有现代感,老气横秋不要。”他告诉网娱观察,在相声界,你会发现,明明是个90后,但却早已一副老先生范儿。

这一观念,渗透在《相声有新人》的方方面面。和其他选秀类节目不一样,《相声有新人》大概是史上导师(召唤师)最少的综艺了。“很难呀”施嘉宁毫不避讳,一方面,资源和经费有限,另一方面,符合要求的人选屈指可数。


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诚然,做相声节目绝对绕不过郭德纲。但与此同时,郭德纲的加入又引发了一系列争议。比如“通关标准”,一些人甚至质疑“这是一档德云社”的节目。对此,施嘉宁回应这绝对是一种狭隘的揣测。“今天的郭德纲早已经不需要德云社来证明,他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不同背景的人对相声的理解不一样。相声有自己的行规、恩怨、师德,因此当郭德纲作为召唤师,别人的徒弟来参赛,肯定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但你必须承认,目前相声行业仅存的繁荣,郭德纲功不可没。

其实,据施嘉宁介绍,一开始邀请召唤师的过程和招商一样并不顺利。节目很新,市场对你没有信心,这一类节目也没有模式可参考。但最终打动所有人的点在于大家是真正热爱相声,希望这个行业好的人。

出于跨界的考虑,张国立被邀请为另一位召唤师,这也让大部分人又惊又喜。施嘉宁解释到,张国立职业道路的起点是相声,和相声的渊源很深,相声对他影响很大。在节目中,他是一个既有相声功底又有多元身份的人。


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选了人之后,如何做“人”又是施嘉宁和他团队需要重点思考的?

具象化来看,《相声有新人》每期都有主题,每期都有重要突出的人。比如,第一期:敢想敢发声。如果你热爱这门艺术,就需要大胆地表达和展示出来;第二期:相声不易。让不了解相声的人,知道相声生态的困境和不容易;第三期:多元化的相声…等等,然后根据主题进行合理的编排,挑选最具备作重点突出的选手。

至于,这群相声新人后面的发展,施嘉宁表示,《相声有新人》的使命在于搭建一个平台,供他们展现自己的实力,让大家认识、认可他们。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机遇和平台,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行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据《相声有新人》导演苑苑透露,自从参加了节目后,像李振威等选手,人气和票价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

相声出圈几何?

作为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作人,纵横综艺市场近十年的OG,施嘉宁觉得自己属于颇具代表性的一代电视人。他觉得当下的综艺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门槛太低。

他不崇尚一档节目的模式,更看重其是否真的具备中国元素。当被问及“你觉得相声可以出圈吗?”出乎意料,施嘉宁的答案是:“可以。”

一边是节目难点、相声生态的不繁荣,另一边又是如此笃定可以出圈。看似自相矛盾,但施嘉宁有自己的一套观点。


专访《相声有新人》导演施嘉宁: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他不觉得喜欢相声的人会比灌篮、街舞的人少。他觉得更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这个行业现在不繁荣了,而不繁荣的原因在于,无法吸引到90后以及之后的人群。

他说了一个很实际的事件。著名评书演员、作家单田芳老人过世,80后都在怀念,“但是我认识的90后似乎都不太认识老人,无感”。与之对应的是,这个群体,喜欢听脱口秀。在他看来,相声和脱口秀最大的区别在于脱口秀演员喜欢把身边的人和事说,但同时80%以上脱口秀演员是没有基本功的。

恰恰相反,相声演员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说传统的事,缺乏现代意识。这和他们常年受基本功训练,与时代有所脱节,有很大的关联。

所以,取长补短,《相声有新人》的态度是:继承传统,活在当下。

再者,郭德纲售票售罄,就说明市场有需求。施嘉宁认为,这得益于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基因的。他们需要做的是证明中国有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自信。

他内心很坚定,他就是想做出一个范例,让大家知道,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现代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