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上百年了,清华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其实吧,读哪个学校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你自己是否是真正想做点事的人!

第二可能才是学校能否给你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只不过了,这两所学校比较高大上一点!

就像我们那的几所高中,最早,市里面的高中考好学校考得多,家长们拼了命的把儿子女儿往里面弄。

最近几年,镇上一所高中考好学校的多了,一下子名气上来了。听到家长说,现在某某镇上高中最好,教学质量好!

这不是舍本逐末吗?说实话,市里面的高中教学环境,师资力量,都要好点。关键是镇上那几届的学生都有几个厉害的,刚好凑到一起了!也就是说,纯属巧合而已!

当然,有激情,有远见的,想有一番作为的学校领导人,在塑造学习氛围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只要你在这个环境中,你自然而然就被感化了!你就有了上进心!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个是核心!

这些高等学府的学生,可能进到学校的学生包括家长肯定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吧,终于到达终点了——站在了飞黄腾达的跳板上,放眼全国其他二流,三流,不入流的学校,自己已经高高在上了!——对90%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成功嘛!

然后进到学校,考试高手如云,大家开始新一轮的拼命竞争名次!毕竟这么多年考前几名或者第一名已经习惯了!全国的高手聚到一起了,掉到几十名几百名都有可能,还是得有最后一名吧!这个心理落差怎么适应,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傲视群雄,突然之间被群雄傲视。不习惯吧!自尊心受得了吗?怎么应对?我不知道!

学校怎么引导的?

班干部,学生会的成员是按分数高来选,还是别的什么?

学生在学校比的是什么?经常谈论的是什么?羡慕的是什么?做得最多的是什么?

是房子,还是出国留学,旅游,豪车,豪宅?还是什么研究课题?


香蕉与贝壳


是呀!清华大学到现在已经107年还多了,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走出一位诺贝奖获得者,这是为什么?(杨先生暂且不论,在校期间那叫做西南联大。)

不但这样,而且感觉当代也没有民国期间那样具有影响力和学术气息了,这是为什么?

昨天还在群里讨论这中国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和北京大学。

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来看看几个观点。

1、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评了中国的高校。

是的,钱教授批评的没错

。但大笨new认为利己主义并没有错,恰恰是刻意的消灭利己注意是危险的。当我们刻意消灭利己主义时,很多人会大言不惭的打着利他、大公无私的帽子去干一些利己主义的勾当。

实践也证明了,刻意消灭利己主义并不能带来社会的进步,记得我们的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人民公社、大锅饭”,那个时期并没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进步,相反饿死了不少人。

2、香港东方日报评论

大学能培养富豪、能培养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学若丢失了学术阵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诚然中国的高校学术氛围的确不如发达国家,但也并非不学无术,而且这也全非学校本身的因素。

3、关于大学排名

坊间极为看中各种国际排名,各种版本、各种讨论,要么认为我们大学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标准,故意压低我们大学的排名;要么我们打大学排名很低,一无是处。

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大学排名就那么回事儿,看淡一些反而更好,关注学术、不关注排名更接近大学本质。

诺贝尔奖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学问成就,是所有做学问的人追求之一;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没有在诺奖方面取得成就(学术水平发展的滞后)。

大笨new认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环境


1、生存环境

当年鲁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买房,现在清华大学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万(可能还不足12万)。

能进入清华大学而且还评为教授的人,应该比大多数的人都要努力,这点收入显然是不符合他们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们得挣钱,很多老师会加班做项目、做课题,不过是为了在京有个住所,然后再有点生活的保障;几遍不占用科研时间,但也绝对占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种电视上看到爱国科学家从国外回来,都说:“这些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异的科研条件。”这真不是说说而已的。

2、科研环境

科研着实是一件奢侈品,科学研究不过是国家拿钱满足一小部分的兴趣和好奇。

显然我们的科研并没有这样的纯粹,每一个课题需要: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技术路线——预计成果……。既然都已经预计到成果了,还研究个什么劲儿(当然预计成果很多以论文多少、培养硕士、博士多少等等);还有中国的科研项目几乎不允许失败,每一个课题在解题时得出的结论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进,这大概不符合客观规律吧,我觉得很多课题并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果,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失败。

科研不是盖盖楼、修修桥、建建坝,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个几十亿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项持续的投入,在你没有结果和产出的时候你还愿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国家的发达程度相关(更准确的说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关);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香港地区、瑞士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难听到埃塞俄比亚、特拉尼达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亚出了什么像样的科研成。

3、教育环境

大学的成败的种子,其实在中小学阶段已经种下,当你种下的一粒松树的种子,那么在大学期间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参天的大树;当你种下的是一粒豌豆种子,充其量长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学的成败不是他能让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初中,一所初中的成败不是让多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一所高中成败不时让多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而是这些学校的孩子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这个阶段给他们坚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维,而非把学生看做流水线上的产品,小学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学。高中有多少老师告诉学生:“现在不是玩的时候,大学有的是时间玩!”

这样的环境下给很多的学生形成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恨不得让学生记住每一个考试知识点,完全成为应试的产品,二恰恰考试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历史考试来说:我们考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战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的以不同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是不同的。

我们中学教出来很多的存储器,而西方教出来的是处理器,我们希望博闻强记,而西方教育出来思考着。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联网时代,思考力远远比记忆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学盛行

100多年的历史,说短不算短,说长比不过牛津、哈佛,剑桥、斯坦福。

但是我们却经历了院系调整、高考停考、恢复高考、院校合并、211计划、973计划,双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当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观上并不见得是好事。

1、院校调整

主观上说为的是国家建设所需,客观上讲把学术氛围强行转到工程技术上,让许多学校的失去了历史,恰恰历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学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喜欢寻根,寻找最远古的那个根,然而很多高校最远古的那根连个毛都没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复高考。

这个不必言说。

3、高校合并

再一次走入歧途,贪大而弃精,贪多嚼不烂。

4、各种计划

看似是为了加强学校建设,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实如何,真不好说。

本身各种计划,给了高校很大压力,为了所谓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为了这个名头,哪一所学校没有花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去“活动”过?有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学研。

5、形而上学

1) 中学、大学很多政治类的课程,先入为主的告诉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是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是错的;“可知论”是对,“不可知论”是错的;“一元论”是对的,“多元论”是错的,这种哲学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

况且不说有多少诺奖获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学揭示的出来的世界越多,让我们认为人类完全感知这个客观存在能力越发有限。

2)很多所谓的科学捍卫者,在捍卫宇宙大爆炸、生物进化论时,用一种鄙夷的神态来批评哪些怀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进化论学说的,但大笨new也在怀疑这些理论,科学是容得下怀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让很多学说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简单举个例子:“地球为什么公转?是怎么绕着太阳转起来的?”就连这样一个问题都无法解释,那么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学老师怎么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还在忙着批判和打到;我们往往把现在的失败归因于一点,或者孔子儒学、或者行政干预、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产?

然而这并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学科设置,很多人说中学强化物理弱化英语,有利于科学。

然而伟大力学家钱伟长中学数理化都很差,然而成为伟大科学家,大笨new恰恰认为阅读、史学、国学、哲学反而更有利于科学;高中阶段的数理化无非是记住某些定义、定理、公式、范式、试验要领等等,通过运用这些来解决有既定答案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固定于一两种,而非思维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如同二战能不能避免?甲午战争清朝获胜会如何?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等等,这样的考题没有答案可以宽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过度强调所谓的奉献,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而且不能告诉孩子们正确的方式。我想大多数人努力的动力都是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献、大公无私、助人为乐都没错,但是大笨new认为,通过努力在道德框架内让自己财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献、就是助人为乐;个人合法财产的增加也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一部分。

还记得我们的:“公平有限,兼顾效率”吗?思考一下为什么分配原则会调整为“公平有限,兼顾效率”。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成语:知促常乐

大笨new的解释是:自己的努力,应该对符合规律的收获感到快乐。


大笨new易数学


“我们的大学怎么培养不出世界级尖端人才

?”钱学森之问犹言在耳。的确,即便是国内北大、清华最顶尖双一流高校,在培养世界级科学大师方面不可谓不用功,不可谓不励精铭志。遗憾的是百十年来乏善可陈,颗粒无收,落下培养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称谓,奈何乎?乃为也!

国内高等教育同欧美高等教育相比较,其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宽进严出的高教机制。在西方每个人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和机会,但能否学成圆满毕业那靠个人的禀赋和毅力。因此,欧美高校生是通过勤奋刻苦获得毕业成果的,反观国内高校严进宽出的庸庸散散,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二是能伸能屈的高教作风。西方高等教职员工,其薪水、待遇、升降、奖惩机制,都和其授课质量、学术成果转换率、综合满意度等动态挂钩,其去留升降评估都有一套完整体系。因而,西方高教师资力量大都学术严谨、作风优良、专业扎实,不敢误人子弟的混日子,更不敢在科研学术上弄虚作假,欺世盗名;

三是敢议敢言的高教环境。西方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认真探讨和研究巳有的思想、观点、及理论学术成果,但又不迷信任何人的思想、观点及理论学术成果。对一切文明成果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故此,在西方近一二百的时间中,诞生了爱因斯坦、阿基米德、居里夫人、达尔文、爱迪生……现代的罗布斯等人,无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跨越前者达到峰巅。

如果说获得诺贝尔奖是代表世界科(研)学成果的一种最高荣誉,那么其过程必将是艰辛而漫长的执着与探研,持之以恒的探求欲及工匠精神必不可少。从某种层面上说西方高等教育,不仅在体制、机制上其设置合乎科学性,且还在人的精神塑造上亦很成功,不然,近现代全球的科技文明、科学成果出自西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说句很形象的话,没有丰富肥沃的土壤,纵有好的种苗也难结硕果,反之亦然,我们的教育缺陷在哪里?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认知和评判!


手机用户听取蛙声一片


清华大学就是垃圾,出了一些祸国殃民的专家,逮住延迟退休做足了文章,没有本事为国家大计献言献策,只会拿百姓的生计来为某些权益部门分忧,其嘴脸何其丑陋?凭什么给他的人诺贝尔?他配吗?


最后的救星


改革开放之后,清华大学出现的几件事,看看能不能反映出问题的本质。

1,清华大学的水利学者,在破坏颐和园水循环系统的工程设计上面签字。

2,在网络,电视节目等媒体上,攻击赵本山,攻击二人转。说二人转低俗,应当取替。而事实上,自称清华大学教授的这个人,连综艺和二人转都分不清。

3,据崔永元转基因调查纪录片,有清华大学教授,自称喝过草甘膦,比矿泉水还安全。

4,有清华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说,毕业后多少年要挣到多少钱,否则不配做我的学生。

有谁能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大学,会有学术进步?


严肃5047


三个原因:第一,还是话语权问题;第二,弱者与强者比宝,被抢夺是最现实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我们做得很对,保密做得很正确,否则,你的科技创发,很客易被强者“截胡”哦,对于强来来说,这,就不是“指南针”到GPS那么遥远,弱者不设置科技发展密秘,是对自已的惩罚;三,明朝中后期形成的思想压抑的后遗症。


宏字号


现在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大,清华不出顶级人才。

中国现状:

一、最大的问题,学生上学是为了什么?别玩虚的,一个字,钱,为了赚钱,上清华毕业以后可以找一份工资高的工作。问题出在根上

二、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学生是不屑上国内大学的,出国留学。


小刀砍大白菜


这都不重要了,重要是把工作做好,把化工企事业管理好,禁止污染,禁止感染区域。现在全球化学知识都到齐了,没有什么发明,改为诺贝尔贡献奖吧!


TUOTUO庹庹


我看到很多所谓的大v,或者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洋洋洒洒的很多很多,理由和原因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他们说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呢?我认为是的,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去碰触,或者说作为一个知名人士,他们不敢去碰触。那就是政治不要进入校园,校园要有一个自由的科研和教学环境。

曾经的北大,最著名的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蔡元培先生可以拿着政府的钱,骂着政府,我们的哪一个校长,不是由政府来指派的?

由官僚来统治一个学术环境大学怎么可能出现,顶尖的学术专家。


不干啥啊


这不能怪清华

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国家最高学府的学校又不是我们一家。因为我们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在教育和学习中我们只能跟随课本走,思想成为一种定态。离了课本就不知就摸不着头脑。理论为主更是贯穿了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实践往往比理论难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