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分數明明能上北大清華,卻爲什麼偏偏要去別的大學呢?

半夜三更和鬼玩


能考上清華北大是需要付出不少努力和辛苦的,也是受很多人羨慕的,但有些學生高考分數有達到這些大學的標準,卻沒有報考這兩所學校,而是選擇了其他大學,讓人詫異,其實是有以下原因的:


專業相比學校更重要


能去一所好的大學固然十分重要,可選擇適合和喜歡的專業對於學生才是最根本的,好大學可以為他們帶來好的學習環境,可專業才是決定今後發展更重要的。可以錄取北大清華但不代表就能錄到自己喜歡的專業,這兩所大學雖屬於國內數一數二的高校,可並不是大學裡的專業學科也都可以達到國內之首,還有它們強勢學科分數都比較高。所以有些學生雖然分數夠了,但為了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會去別的大學。


個人對學校環境、城市的喜好不同


還有在選擇學校方面和個人喜好也是相關的,一些學生雖分數夠清華北大的標準,但可能更喜歡其他學校。還有的學生還會根據自己喜歡的城市來報考志願,大學要讀四年,選擇喜歡、嚮往的城市生活也是比較重要的。


踩在分數線上的學生,存在不被錄取的可能


北大清華於錄取時,是存在比例問題的,各省有微弱差別。有的學生分數上達到要求,但還是存在可能不被錄取的情況,如分數是踩在分數線的,就會出現這種不錄取的可能。雙一流大學有幾十所,其實每所大學都存在自己強勢的專業,若是分數去清華北大被錄取專業不確定性強,有可能會被錄取末流專業,為何不去別的一流大學,錄取王牌專業。


決勝網


相對於其他頂尖高校而言,清華、北大,已經上升為一種符號,一種標籤。在國內,談名校,談頂尖大學,幾乎到了言必稱清華、北大的地步。



因此,一旦高考分數達到清華北大線,大多數考生都會選擇清北,畢竟這是證明自身實力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當然,也有比較理性的考生,能夠過濾掉世俗賦予清華北大的浮華光環,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學校。要知道,即使是清華北大,也並不是每個學科都很強,論醫學,北大和清華自己的醫學部都比不上協和醫學院,對於真正想學醫學的高分考生,協和醫學院才是首選;在物理學領域,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大,也絲毫不遜色於清華北大;而像電子信息技術,尤其是微電子領域,且不說北京郵電,遠在四川的電子科技大學也有不遜色清北的實力;其他專業也是一樣,有的學校整體實力比不上清北,但卻能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贏得高分考生的青睞。



事實上,不管學校名氣如何,最終落實到個人的學業,還是以學院,以專業教育為主,清北的光環只有在高考才最閃耀,本科畢業之後,如何發展,還是取決於大學期間自我的學習。

當然,對於上了清北線而最終去了其他學校的考生,往往也是去了國內頂尖尖的高校,比如華五C9一類,而且大多都是去的這些學校最好的專業,所以一點也不虧,學校和專業都顧及到了,做到了魚與熊掌的兼得。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當年高考成績七百三十多分,明明可以選擇清華北大的任意專業,卻選擇了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深圳大學計算機系;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宿遷當年的高考狀元,卻放棄清北去人民大學社會系;小米創始人雷軍,高考成績蓋過同一屆考入清華、北大的一批學霸,但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是所有高校中的泰山北斗,堪稱絕代雙驕,每個地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考狀元、榜眼、探花都會選擇清華或者北大。如果國內選拔兩所最頂尖的高校,非清華、北大莫屬。若有人對你說:他是清華或者北大畢業的,請你認真觀察一個細節——這個人在自報母校的時候必定會腰板瞬間挺直了不少,仿若身影在瞬間突然變得高大了一般。

在很多人的思維定勢中,總有這麼一種想法:“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清北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但是,並非每一個學子都對清華、北大情有獨鍾。至少,那些神級天才從來都與“從眾”這兩個字絕緣。在那些牛人看來,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入清華也好,北大也罷,都很可能會因為競爭太過激烈而在專業上被調劑。當然,一些學霸可能為了面子也會接受調劑,畢竟清北的招牌在就業之時可以對自己所學的冷門專業起到“高斯模糊”的作用,清華、北大出來的畢業生從來都不愁找不到工作。


那麼,那些明明可以報考清華、北大的學子,為何選擇其他高校呢?

首先,那些剛好踩線而沒有十足把握被清北錄取的學子,他們會下意識間在填報志願時縮手,因為在平行志願的情況下一旦被清北退檔,就很可能和其他一本中的頂尖高校無緣(從填報清華或者北大的志願投檔到被其退檔,所花的時間差不多要走一週到十天左右,而如果浪費了這寶貴的10天時間,其他頂尖高校的投檔差不多塵埃落定,後續的平行投檔很可能希望渺茫),很可能只剩下進入二本學校的選擇權,這一點對於廣大學子而言,打擊是致命的。

其次,清華、北大的所有專業並非都是在國內排名第一的存在:協和醫學院的醫學專業可以秒殺清北醫學系,中科大物理學系傲視清北物理學專業,同濟的土木工程專業清北比不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專業清北望塵莫及……同樣是985工程院校,選擇一個好學校不如選擇一個好專業,其他頂尖大學的王牌專業同樣能締造大部分學子的王牌人生。

第三,清華、北大雖然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但逼格如此之高的兩所高校並非所有的專業都有開設,譬如有些人想學挖掘機,清北就沒有這種款式的專業,想學挖掘機的學子自然對清北忍痛割愛,去其他高校深造。

明明在分數上能上清華、北大,卻棄清北而改選其他學校,若還有其他原因,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謝謝。


微雨潤苗


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趨勢,達到了北大清華錄取分數線,卻沒有去北大清華,而選擇了其他大學。但這種現象雖然有,但不是很普遍,大部分高分考生還是選擇了清華和北大。

以清華和北大在北京理科錄取分數線為例,今年北大提檔線是686分,清華是685分。而685分以上的考生總數是305人,北大清華在京統招的理科計劃總數是267人。在考後出分填志願的情況下,位次在306至278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估算自己可能不會被錄取,肯定有人沒把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志願,而選擇了其他大學。

還有一種可能性,有的考生明知道的自己位次很高,衝北大清華很有希望,但是在志願選擇時放棄了第一志願填報清華和北大,選擇了其他大學。只主要是考生把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一邏輯。前兩年,有位考生一直盯著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教授,高考後,他的分數達到清華和北大的分數,但是他選擇了上交大。

將來,新高考實施的是專業優先原則,類似於這種反常現象還是會出現的,有可能會越來越多。


編外教育參謀


有些人分數明明能上北大清華,卻偏偏要去別的大學,主要是他們要去學習強勢的專業!

比如如上圖所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雖然有最多的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但是,在具體一些學科上,她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如果你想學習信息與通信工程,並且有志於去電信系統供職,那麼其實你以高分進入北京郵電大學就比進入北京大學要更合適。因為,從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環節,你獲得的東西要更多。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在農學方面有所建樹,中國農業大學的眾多和農業相關的專業也是比北京大學更好的選擇。

所以,選擇大學的時候,更多的是要尋求專業發展,而不是像選擇高中一樣必然會有市重點強於縣重點的這樣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院校,即使不是北大清華也照樣可以取得巨大成就。袁隆平院士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他也不是出身於名校,但是因為專業對口,又對自己從事的雜交水稻事業孜孜以求,從而成為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


地震博士


小時候我就在想,以後到底是去清華大學還是北京大學呢?後來這兩所高校我都沒去,因為分數不夠。而偏偏有些人分數明明能上北大清華,卻去了別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子選擇?

人各有志,清華北大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高校,能去這兩所高校讀書,是多麼自豪的一件事。可是也有一些人覺得,清華北大不是自己的菜,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浙江大學這些才是我的菜,才是心目中夢想的高等學府。所以儘管分數達到了清華北大的線,但還是沒有去讀。


清華北大錄取競爭太過於激烈,害怕自己無法被錄取上,或者被不感興趣的專業給錄取了。所以寧願不報清華,去一個好的985高校,讀一個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專業,還可以避免無法被錄取的問題發生。

專業限制的問題。雖然說清華北大是一流學府,是一所綜合高校,但是並不是所以的專業都開設有。有的考生想要學武器系統與工程專業,清華北大就沒有開設這門專業,所以只能捨棄清華北大,去別的大學。


考生自身的心理原因。清華北大集結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考上清華北大的沒有一個是吃素的。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中,可能有些考生會覺得壓力太大,不太適應。所以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就沒有選擇去清華北大,而是去了別的高校了。

分數能夠達到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不是一般人。這類人不管去到哪裡,也都能夠遊刃有餘。清華北大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需要為了清華北大的名頭,去讀四年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大三老學長


北大、清華是令人嚮往的學校,能夠考上,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家庭和學校都是莫大的榮譽!然而,北大清華也需要去各地“搶”生源,有些理性的學生和家長,會做出其他的選擇,我曾經就帶過這麼兩個學生。

高同學,學生會主席,成績優異,能力突出,前些年學校有“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的機會,但是這孩子堅決不去,因為他的目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問他為何不去?他說小學時候,正是中美撞機事件刺激了他要為中國航空航天做貢獻,我聽了,肅然起敬,堅定支持,最後被北航錄取!



李同學,精通小提琴演奏,據說參加商演,都是按秒收費,通過清華大學降至重點線錄取的資格,但是因為不能自由選專業,最後去了浙江大學!

當然,還有的學生去了香港的大學。

當你有足夠實力,才有選擇的資本!作為老師,我很佩服這些做出自己選擇的學生。


贏在高三


選一個好學校固然很重要,但選擇一個適合自己、自己喜歡專業才是最根本的,最好的大學帶給我們很好的學習環境,但專業才是以後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東西。

而最好的大學它一般指的是綜合實力,它的個別專業卻不一定是全國高校中最厲害的。當然,清華北大也是如此,比如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 北京師範大學的地理學、上交大的臨床醫學、人大的公共管理與新聞傳播學、武大的馬克思主義、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等,北大清華就比不了。



選專業比選學校更為重要,專業才是你以後真正幫助你生活的東西。

再者,選擇一個學校也是個人愛好,有的人他就喜歡去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些南方城市的大學。

在那個城市上大學非常重要,四年的大學生活,也是感受這個城市的四年,選擇自己喜歡和嚮往的城市也是非常不錯的。

再次,北大清華在錄取時,會有一個比例問題,各省份間會存在微弱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的分數上了清華北大地分數線,也有可能錄取不上。

最後,選擇去哪個學校,最重要的是看高考成績,但並不是成績決定一切,去哪個大學,其中因素也不是單一的,其中會牽扯到個人愛好、發展機會、文化心理、感情等因素。當然,如果還有哪些問題,歡迎和我交流,聯繫方式見下。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優學優考策略


到了北大清華的分數線,卻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學校,這種情況應該來說並不罕見。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下,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希望也能給一些成績拔尖的學生填報志願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眾所周知,北大清華作為唯二的兩所頂尖院校,它們的招生數量在各省可謂屈指可數。有人說在北京,閉著眼睛也能上清華,這實際上一種不瞭解情況的說法——每年北大清華在北京的計劃數,也只有一百多人而已,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幾千上萬個。

而在其他省,這種情況更加嚴峻,以中部省份湖南安徽為例,理科的話,清華只有幾十個,北大隻有不超過二十個,加起來也就是區區六十人(當然,這個數字每年都有浮動,但是出入不大)。

什麼概念呢?

就是說,全省那麼多王牌中學,那麼多優秀學生進行選拔,組建成一個全省的重點班(也就是幾十萬人中的前60名)。

但實際上,你會發現,每年的投檔線,北大清華的錄取最低分要遠遠低於它的計劃數排名。

什麼意思呢?我來給你解讀一下。

比如北大清華今年一共招60個,全省第60名的成績是675,那麼實際錄取分數線,往往在650分以上。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很多第40~第60名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北大清華,而填報了其它學校的志願,這就造成了北大清華分數線的下降。

那麼,這些原本可以上清華北大的學生,為什麼會放棄北大清華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1.雖然能上北大清華,但是不能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

你會問?他們怎麼知道,自己喜歡的專業不能報?因為北大清華的招生組和其它學校不一樣,他們都是第一時間就要到了全省前100名的電話,然後為了避免撞車,他們總是會提前通氣,本著分高先報的原則,在正式填報之前,就摸了底,並且把情況告訴範圍之內的考生。

熱門專業就那麼幾個,所以如果你分數不高的話,肯定是輪不到你的。因此的話,退一步海闊天空,情願選擇復旦交大浙大之類的次一級學校,搞個熱門專業,對現實更有幫助,北大清華畢竟只能光鮮一時。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除外,就是你喜歡的專業,恰好是大家不感興趣的冷門專業。比如北大考古學之類的,你就不用擔心。

2.北大清華的培養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不符合

比如搞基礎科學研究,這兩年有個很厲害的大學,叫做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專項撥款,師資科研資源強大,都是兩院院士參與的,甚至住宿環境也優於北大清華。很多消息靈通的考生,一心想投身科研的,就會選擇這個學校,比如前兩年山東省的理科狀元,他的興趣就是理論物理研究。

再比如搞金融的,復旦在上海,區位優勢臨近陸家嘴,家裡也有在上海的關係,就自然選擇復旦。

3.其它現實原因

比如戶口問題,這個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一度出現過。馬化騰當年高考成績也很好,已經達到清華分數線,但是他覺得特區戶口更值錢,就選擇了本地大學。

劉強東92年高考680多分,可以穩進清華北大,但是一心想造福人民的他,因為班主任忽悠,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字面上似乎最為接近,結果後來證明是填報志願大大失敗。

總之,北大清華,在很多人的眼裡,是光宗耀祖的,但問題是真的從實際出發,每個人的選擇又不盡然相同。

堅持優質原創,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按你說的。是不是分數好的都得去清華北大?怎麼?不報清華北大就要被批判?腦子進水了吧。清華北大不是每個中國人都喜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