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循环 荒丘变“金山”

种养循环 荒丘变“金山”

先进的自动投喂系统。

种养循环 荒丘变“金山”

种养循环项目配套的大型污水池和清水池即将完工。

提到养殖业,环境污染似乎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为解决养殖面源污染难题,近年来,政府、企业等各方均做了大量努力和尝试,许多新技术、新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和接受,并取得明显成效。

近日,记者在东坡区复兴乡邵子村采访时发现,位于该村的万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先进的粪便处理技术,走“猪—沼—果”生态种养循环的路子,不仅有效解决了养殖粪便面源污染的问题,同时对周边的低产荒丘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采用“干湿分离”技术

4000余吨猪粪变废为宝

在遂资眉高速东坡区永寿出口处往东行进约5公里,穿过山林,一排排绿色棚顶的养殖大棚整齐划一地呈现眼前。经过消毒室进入养殖场,这里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干净的环境留给人深刻印象。

据万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纪糠介绍,猪场隶属眉山市万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现代化原种猪场标准设计,有先进的种公猪舍、后备猪舍、配种舍、妊娠舍、产保舍、恒温采精室及相应配套的检测室,并拥有先进的水帘降温、地暖保温、电子监控、自动消毒系统以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均处行业先进。目前,猪场存栏种猪2000余头,年出售保育猪50000余头。

目前,猪场每年的粪便排放量4000余吨。如此巨大的粪污排放量,如何做到有效处理,从而解决环境污染难题?猪场负责人介绍,猪场所产生的粪便全部进入大型沼气池发酵,绝不乱排乱倒,这就真正走好了粪污治理的第一步。

“做好集中收集的基础上,干湿分离技术是我们处理粪便的核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猪舍干粪统一收集堆放,粪水及进入粪沟的粪便全部进入存贮池,收集的干粪和滤出来的干粪被送到加工厂制造干粪肥,用来种蘑菇、堆果树,是很抢手的有机肥。而液体则通过厌氧发酵池处理后,再流入沼液储存池,可直接作为肥料使用。

得益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令人头疼的粪便转而成为当下受市场青睐的有机肥。猪粪的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猪场粪污无处消纳与农田有机肥短缺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代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

走种养循环新路

盘活荒丘助农增收

“干湿分离技术解决了粪便污染的问题,但每年我们为转运粪便所花费的运输费用也是相当巨大的。”余纪糠表示,在做到环境友好的同时,如何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他们的思考课题。

“猪场周边都是荒丘,几乎没有收益,为何不流转土地进军种植业,走种养循环的路子?”今年年初,一位专家调研猪场后的建议令他们兴奋不已。

经过深入调研发现,由于当地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劳力锐减,附近的数百亩浅丘土地不得不种上经济效益较低的巨桉树,但由于疏于管理,部分地块还是放了荒。经过与当地村民协商,大家一拍即合,万丰农业顺利流转了猪场周边的约300亩地。每亩每年流转价格为210公斤黄谷的当年市场价,单土地流转金一项,按每公斤黄谷2.7元计算,当地群众每年便可增加收入约17万元。另外,果树的日常管理(除草、施肥等),又可为当地群众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种养循环的大局思路已定,公司对种植品种的选择也同样慎重。“首先要符合区域生态条件,同时要有市场前景和潜力。”为此,余纪糠亲自带队前往多地进行调研,最终将种植品种锁定为凤凰李。

目前,300亩土地已经全部翻整完毕,果树已全种栽种好,大型清水池和沼液喷灌池等配套设施也在兴建中。余纪糠表示,下一步还将铺设水肥一体的管道,可以将沼液肥和清水直灌果园。清水池建设完成后除满足果树浇灌外,还可养殖鱼类。在夯实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将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等,建设标准化绿色生态果园,并朝有机水果目标迈进,努力打造种养循环的样板。

300亩凤凰李的成功栽种,标志着“猪—沼—果”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正式形成。一方面,由猪场粪污转化的有机肥将得以就地消化,这大大节约了猪场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不仅提高了亩产产值,更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真正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