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用好重大機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張海峰

本報通訊員:王建建

9月5日,在出訪荷蘭的德州代表團和我駐外使領館、當地政商界嘉賓見證下,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與荷蘭食品製造銷售企業聖安妮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開拓中華傳統美食在歐盟的消費市場,讓德州扒雞香飄國際。

由市委書記陳勇帶隊,9月5日至14日,德州市代表團赴荷蘭、芬蘭、俄羅斯等開展經貿交流和“雙招雙引”活動。其間,代表團通過專場推介、對接洽談、參觀考察等方式,廣泛接觸當地政界、工商企業界、學界人士,積極推介德州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發展規劃、條件、機遇,務實推動經貿、科技人才、現代農業等領域深度合作,並簽約多個重點項目。

當前,德州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在全國全省大局中尋找定位,用好重大發展機遇,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百企下南洋”:方向對了,不怕路遠

9月14日,來自緬甸新金門有限公司客人一行回訪德州,與武城縣中椒英潮辣業公司洽談合作事宜。新金門公司是今年德州組織“百企下南洋”活動期間英潮公司對接的企業之一,雙方多次交流後,決定從辣椒製品貿易合作開始,逐步探索合作建廠,共同開發緬甸乃至東盟辣椒市場。

去年7月和今年6月,德州由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帶領,分兩批組織了68家企業開展“百企下南洋”活動,赴東盟國家開展經貿洽談、產業對接。近期,“下南洋”效應仍在持續發酵,第二次出訪期間達成的76項協議意向已有45項轉化為合同(訂單)協議,通過深入溝通聯繫又達成了10餘項新的協議意向。

齊河賽百諾機械公司與越南客戶簽訂了260萬元的食品機械協議後,很快又與印尼兩個客戶達成218萬美元訂單意向;陵城區企業麗馳集團與印尼企業就雙方在印尼聯合組裝生產電動汽車達成共識;德州經開區企業奧冠集團接連獲得印尼、緬甸大訂單,為當地提供太陽能路燈和蓄電池;8月,慶雲縣又單獨組織對接東盟經貿招商考察團,先後與泰國、新加坡多家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20年前,德州曾集中組織幹部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現任德州市貿促會會長李連軍就是其中的一員,而今,他又成為“百企下南洋”的組織者之一。他告訴記者,“下南洋”擴展的是幹部和企業家隊伍的思想格局;走出去,就會帶來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一個細節是,德城區企業宇虹新顏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都方在印尼與當地企業對接會上相談甚歡,因為一個協議迅速達成,來不及打印,雙方就在臨時手寫的協議書上籤了字。

方向對了,不怕路遠。據悉,目前德州東盟中小企業產業合作區項目已納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規劃,圍繞產業產能產品合作等12個方面,出臺了對接東盟工作三年行動計劃,並籌辦中國—東盟(德州)企業經貿合作展覽會等。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德州實踐

德州歷史上是“九達天衢、神京門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發展形勢和背景下,如何定位德州產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9月6日,在位於臨邑縣臨南鎮的凱盛浩豐百畝智慧農業大棚裡,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清理消毒,為一個月後新一輪的栽植做準備。這座集中引進荷蘭現代農業技術,由央企中建材旗下的凱盛集團和山東青島農業龍頭企業浩豐集團共同打造的“超級大棚”,一經誕生便有成為“現象級”產品的趨勢,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龔正今年都曾到此調研並充分肯定。目前在臨邑縣、陵城區、經開區,十幾個這樣的“超級大棚”正在拔地而起,一批高端溫室設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正在集聚,未來大量優質農產品將集中供應京津冀濟等周邊城市。

德州與央企中建材的合作不僅於此,8月19日上午,德州凱盛晶華玻璃有限公司600噸超白玻璃基板生產線正式引板,進入試生產階段,所運用的“寬板慢速”玻璃生產工藝,是中國建材集團新的技術成果在德州的轉化和實踐,為國內國際領先。通過引進央企資金技術,盤活了晶華集團這一德州傳統企業。

7月26日,德州市在濟南與有研科技集團舉行合作簽約儀式,將投資80億元建設集成電路大尺寸硅材料規模化基地項目;9月12日,北汽集團與富路集團簽約,在德州總投資50億元,建設年產30萬輛新能源多用途乘用車項目;齊河縣不久前在北京舉辦融入京津冀重點產業推介暨項目簽約儀式,14個項目總投資126億元;上半年禹城市引進項目已達65個,投資達132億元,集聚院士8人、“千人計劃”等專家32人;德州市政府還與清華大學化工系達成協議,雙方共建清華山東綠色化工研究院,為區域內化工產業提供新舊動能轉換支持。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優化國家發展區域佈局的關鍵一招,德州作為山東唯一列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城市,歷史機遇前所未有。德州圍繞推進“一區四基地”建設,建立了“1+1+6”推進機制,畫好“協同發展”同心圓。三年來全市累計引進京津冀過億元項目249個,引進高層次人才513名。全市1110家企業與600家京津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係,德州正在向打造全省對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橋頭堡堅實邁進。

實現“三個轉型”,落實“一次辦好”

德州市委書記陳勇認為,當前德州面臨很多難得的重大發展機遇,但機遇都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會,抓不住就是危機。要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高鐵朋友圈”,更加積極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更大力度推進與東盟的全面合作,更高水平對接強企央企、大院大所,全面打造德州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今年以來,德州以辦好重大活動為載體,雙向開放好戲連臺:京津冀魯資本與技術交易大會平臺效應持續顯現,吸引了一大批優質項目、先進技術成果;“青年企業家創新發展國際峰會2018——助推德州新舊動能轉換分論壇”吸引400餘名青年企業家到訪,並與中國青企協建立合作長效機制;成功舉辦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太陽能德州小鎮為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引領。

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介紹,在“雙招雙引”工作中德州正在著力推動從招商引資向產業組織轉型、由政策優惠向環境優化轉型、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型。為此制定了“1+3”文件:《關於加強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的意見》,從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強載體平臺建設等5個方面,制定了20條政策。圍繞深化“一次辦好”改革、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出臺了《關於深化“一次辦好”改革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啟動實施政務服務標準化、企業降檻減負、群眾滿意度提升、信息整合共享、監管提質提效5大工程,制定了18項具體措施。為解決建設項目審批手續多、辦事難、耗時長的問題,制定出臺了《德州市建設項目落地保障實施辦法》;制訂《德州市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出臺成立德州市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大學生安居工程等35條實打實的具體措施,更好發揮人才對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支撐引領作用。

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德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高於全省同期平均增速2.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三位;與此同時全市空氣質量實現持續改善,改善幅度連續3年居全省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