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吃苦,是爲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01


不讓自己的小孩吃苦,大概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本能吧。

要儘可能好的去照顧TA,要多掙點錢給TA用上更好的,寧願接送麻煩一點也要去上那家條件更好的幼兒園,自己的生日可以潦草一點小孩的生日一定要滿足TA的各種心願……

但很多時候,最容易讓小孩吃苦的,通常也是父母。

就好像前幾天我帶小孩在樓下玩,碰到的一對母女。

小姑娘看起來差不多八九歲的樣子,臉上淌著淚,一邊往前走,一邊在被旁邊的媽媽訓斥:

“成天就知道玩,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能忘記,你是豬腦子嗎你?

就為了你上這個輔導班,哪一回我不是放下自己的事從城東跑到城西去接你送你?

別說風吹雨淋了,連書包都沒讓你自己背過!

結果你呢?你自己說對不對得起我?”

小姑娘不敢回嘴,連跑兩步上前打算接過書包自己來背,又被媽媽一把推開——

“我們小時候哪兒有像你現在這樣的條件?想學什麼都讓你去,別人家小孩有的也都買給你,你自己說說,從小到大家裡讓你吃過什麼苦沒有?你倒好,自己的學習都不認真,我看你這樣下去怎麼辦?到時候可別指望我還會像現在一樣來管你!”

媽媽越說情緒越激動,最後丟下一句,“別跟著我!你自己在這裡好好想清楚!沒想清楚不準回家!”就一個人氣沖沖的進了單元門。

只留下小姑娘在後面哭,我們幾個帶小孩的家長在那兒面面相覷。

她一直在強調自己從未讓孩子吃苦,可是我很想問問,對一個小孩來說,被母親當眾辱罵,被罰不準回家,

這些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苦?


不讓孩子吃苦,是為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02


人活於世,沒有誰能一輩子都順心遂意,永不受苦。

但是吃苦這件事,是相當主觀的,別人說了不算。

就好像畢業之後,有的人放棄老家現成的的穩定工作和安逸生活,獨自到外地去闖蕩,要自己找出租房,受了委屈也不好跟家裡講,別人說他是自討苦吃,他卻覺得跟自由跟奮鬥比起來,這些苦都不值一提。

也像是我當初決定要自己帶小孩,有長輩來勸說小孩給誰帶不是一樣的長大,為了要帶小孩讓自己脫離社會三五年太不划算,我沒有聽,結果自然體會也到了什麼叫做還是上班比較輕鬆。

可是那又怎麼樣?

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因為跟小孩的笑臉和親暱比起來,那些疲憊和崩潰,最終還是會被時光帶走的。

你看,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總有一些苦,是你願意主動去受的,因為這些累和難,能避免另外的一些苦。

而後者是會留在心裡面的,它們會變成遺憾和隱痛,在每一次你防備鬆懈的時候翻湧出來提醒你,你經歷過什麼,又失去過什麼。

會留在心裡的苦,才是真的苦。

不讓孩子吃苦,是為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小孩也是一樣的。

我有個小學同學,讀三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兩個人都南下打工,把她放在親戚家裡,託大伯和大伯母幫忙照顧她。

大伯家裡條件很好,大伯和伯母兩個人關係和睦,表姐待她也十分親熱,她被照顧得很好,爸爸媽媽在外地也比在家裡掙的錢更多……

這看上去對大人小孩都是十分理想的安排。

可是不到一年,她的爸爸媽媽還是決定回家來。

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她突然間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懂事。

而父母也突然發現,跟改善經濟比起來,還是一家人都在一起更加重要。

她媽媽在市場租了一間小鋪子賣衣服,每天晚上放學以後她就去鋪子裡,在吵吵鬧鬧的市場裡擠在一堆衣服當中寫作業,寫完作業自己還要回家做好兩個人的晚飯,再給媽媽送過來。

長大以後媽媽總說那幾年讓她跟著受苦了,她每次都說,這算哪門子苦,你們不在家的那大半年,我每天做夢都想吃上這種苦。

如果有得選,小孩大概都會選擇生活過得差一些,但是有爸爸媽媽都在身邊,也會選擇物質上少一點,但是父母的理解和愛護多一點。

因為對一個小孩來說,

最深的難過,是父母都不在身邊的難過,

最強烈的委屈,是父母給的委屈,

最大的風雨,是因父母而起的風雨。

以前的小孩會這樣選,如今的小孩也會這樣選。


不讓孩子吃苦,是為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03


只是能真的做到自己不給小孩苦頭吃,是很難的一件事。

尤其是當你曾經也吃過父母給的苦。

要去苛責TA,控制TA,要去無視TA的感受,打壓TA的聲音——當你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就會覺得這樣熟悉的才是可控的,熟悉的才是安全的,就像兒時受過窮的人,很難對金錢坦然待之一樣。

小孩痛苦,你會漠然,覺得“這叫什麼苦,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過來的”。

小孩不痛苦,你會嫉妒,覺得“我小時候吃過那麼多苦,憑什麼你就不可以”。

所以就算你還記得當初想過長大後要做一個怎樣的父母,你也會發現生活上的照顧很容易,而怎樣從情感上真正去滿足面前的那個小孩,卻很難。

需要先繞過一個可能已經貧瘠了二三十年的你自己——

一個跟自己的父母關係一直疏離的人,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不再彆扭的跟小孩保持親密?

一個幼年總是被苛待被忽視的人,要修煉到什麼程度,才能把自己心裡的洞填滿,然後去做一個溫暖的父母?

很難的。

有的人會選擇麻木地隨著命運的慣性走,把自己經歷過的,按原樣複製到小孩身上就好了,這樣不需要自己去費什麼勁,還會有一種隱隱的快意——

把另外一個人變成當初的那個我,而我就可以暫時放下那個我,我可以假裝已經過去,還假裝事不關己。

還有的人會試圖跟這種慣性對抗——我自己吃過苦,我知道真正的苦是什麼樣,所以我選擇不再讓我的小孩重走這一條老路。

有時候我可能會犯錯,可能會迷失,實在沮喪的時候還有可能會破罐破摔一次,但我永遠都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永遠都會提醒自己,要積攢力量繼續走下去。

這當然是一條更難走的路。

可是這條路,大人多走一點,小孩就能少走一點啊。

04


沒有吃過苦的人,會是什麼樣?

很多人只能靠想象。

但是當這樣的人真的出現,你會想起詩裡說的“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你會突然發現:

原來有的人,他們不需要費力的從黑暗之中走出來,他們從小就是生活在陽光底下的。

而當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陽光底下,他自然不會習慣於黑暗——就算偶爾走到暗中,也會讓自己再走出來。

就像無問西東里的沈光耀,他站在人群之中,你一眼就能分辨出來,他長著一張沒有吃過苦的臉。


不讓孩子吃苦,是為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也像是竇靖童去參加綜藝節目,被問到

“你有吃過苦嗎?”

她聞言大笑,乾脆了當的回答

“沒有”

你能看得出來,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真心的,她也長著一張沒有吃過苦的臉。


不讓孩子吃苦,是為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要在最弱小的時候被愛護,最茫然的時候被指引,最無助的時候被鼓勵……

要從父母那裡嚐到的甜,遠遠超過生活給自己的苦,才能長成這樣的一張臉。

那張臉的底下,是舒展,是自在,是永遠對世界心懷善意,是能夠頂住壓力堅持自我的底氣,還有願意去主動敞開自己的勇氣。

這是心理上的富二代。

也是為人父母,能夠留給小孩的最寶貴的資產。


不讓孩子吃苦,是為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不讓孩子吃苦,是為人父母的一大美德

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