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章草经典

章草是一种隶书的草写。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新书体。西汉元帝时史游通过整理后编写了《急就章》,使这一新书体规律化,这就有了章草书的体的范本。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画往往与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纯似隶书收笔。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张怀瓘主张,“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章草起于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于汉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于章奏而得名的说法。“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



中华瑰宝——章草经典

索靖章草《出师颂》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故其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

其用笔和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常带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笔调,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则不重二。

二、最后收笔的右斜捺,凝重而长,带动整个字形既险峻又灵活。

三、重笔多在字的末笔,收尾都比较沉稳。

四、字的部件之间连写比较普遍,尤其是笔画之间联系频繁,大量使用牵丝,且笔画多为圆弧形,俯仰卧盼,相互呼应,分写的点,连势也十分强烈。

五、左右结构能不连一般不连,字与字间断而不连。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书差不多,有些和草书差不多,极少数字和楷书差不多。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样,向右旋绕,弯向上钩。

八、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蚕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

为何章草又叫“急就书”

草书创始于秦末汉初,卫恒说“汉兴,始有草书”《四体书势》)。实际上到了汉代草书已开始流行。这种书体起于民间,只有到了汉章帝时,才允许用这种书体写奏章,才被官方承认,而成为社会上的通用书体。因此,人们称这种书体为“章草”。章草是对隶书的改革、简化而成的,是一种书写比较快捷的书体。其实章草的产生就是因为事情急迫而潦草书写的。梁武帝萧衍《草书状》: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是也。”也就是说草书起于实用,出于应急之需。张怀灌也有类似的说法,他引用王惜的话:“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书断·章草》)综上所述,章草就是为了应急,书写快捷,而史游的(急就章)又深得汉章帝宝爱,同时又是用章草书写的,因此章草又叫“急就书”。


中华瑰宝——章草经典


中华瑰宝——章草经典


中华瑰宝——章草经典


中华瑰宝——章草经典


张芝(?-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东汉书法家,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父焕为太常卿,徙居弘农华阴。

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璪)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秋凉平善帖八月帖,亦称《八月帖》。书体为章草,六行,八十字。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清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云:“《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余以右军《豹奴帖》笔意临之,亦略同其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