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瑰寶——章草經典

章草是一種隸書的草寫。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新書體。西漢元帝時史游通過整理後編寫了《急就章》,使這一新書體規律化,這就有了章草書的體的範本。章草的書體特點是字字獨立,不似今草字字紐結糾纏。它的筆畫特點圓轉如篆,點捺如隸。一字之內筆畫間有牽絲縈帶、纏綿連接,筆畫的粗細輕重變化較大,有些橫畫往往與成隸書捺腳狀向右上方重筆挑出,純似隸書收筆。

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於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範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章草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面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張懷瓘主張,“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認為章草起於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於漢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於章奏而得名的說法。“章草”這種字體最初只稱為“草書”,後“今草”出現後,為示區別,改稱得“章”名。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或曰用於當時奏章、或曰元帝時史游用於書寫急就章。均不確切。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它的準確含義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法度的意思。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後,由於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逐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所以說,把當時規範化的、章法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還是十分允當的。



中華瑰寶——章草經典

索靖章草《出師頌》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徵。

其用筆和結構特徵有以下幾點:

一、第一筆起筆和最後一筆收筆的橫畫,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則不重二。

二、最後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

三、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沉穩。

四、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繫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且筆畫多為圓弧形,俯仰臥盼,相互呼應,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

五、左右結構能不連一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字和楷書差不多。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樣,向右旋繞,彎向上鉤。

八、由於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於謬誤。

為何章草又叫“急就書”

草書創始於秦末漢初,衛恆說“漢興,始有草書”《四體書勢》)。實際上到了漢代草書已開始流行。這種書體起於民間,只有到了漢章帝時,才允許用這種書體寫奏章,才被官方承認,而成為社會上的通用書體。因此,人們稱這種書體為“章草”。章草是對隸書的改革、簡化而成的,是一種書寫比較快捷的書體。其實章草的產生就是因為事情急迫而潦草書寫的。梁武帝蕭衍《草書狀》:

“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是也。”也就是說草書起於實用,出於應急之需。張懷灌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引用王惜的話:“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書斷·章草》)綜上所述,章草就是為了應急,書寫快捷,而史游的(急就章)又深得漢章帝寶愛,同時又是用章草書寫的,因此章草又叫“急就書”。


中華瑰寶——章草經典


中華瑰寶——章草經典


中華瑰寶——章草經典


中華瑰寶——章草經典


張芝(?-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東漢書法家,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父煥為太常卿,徙居弘農華陰。

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璪)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

秋涼平善帖八月帖,亦稱《八月帖》。書體為章草,六行,八十字。其跡高古可愛,冠絕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是張芝章草的代表作。該帖章草少有誇張形式的“燕尾”,收筆含蓄,大多作點或捺點,或者回鉤下連,具有今草氣息。清王澍《跋臨伯英章草》曾雲:“《淳化》所載伯英狂草,皆俗手偽書。惟《秋涼》一帖,筆法淳古,為伯英手耳。餘以右軍《豹奴帖》筆意臨之,亦略同其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