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纳粹德国到了二战末期节节败退,内部却没有出现一战德国那样的人民起义?

杨先富762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来为诸位具体分析一下吧。

第一点,二战时的德国人和一战时的德国人战争心态不一样。二战时的德国人有着多出的复仇正义性的心理,因为他们在《凡尔赛和约》中受到了过度严苛的惩罚,而希特勒的上台也正是利用了民众渴望自强和尊重,打破不平等束缚的心理。


而反观一战,士兵们最后会发出“为什么而战”的疑惑,他们也逐渐明白自身战争的非正义性。而二战的德国士兵还可以嘴硬道——“为了我们正义的复仇,为了洗刷凡尔赛和约的耻辱,为了全新的德意志帝国和他人民的利益。”
(希特勒特意选择了当初签订一战投降条约的车厢)

这就像在抗日战争之前,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人仇视日本那样。

众所周知,一战末期,德国人已经几乎要胜利了,俄国爆发革命,英法两国的力量已经接近枯竭,如果不是美国出于利益参战的话,协约国就要被打垮了。

9月29日鲁登道夫要求政府在军队尚能坚持的情况下,与协约国主动议和。注意,原本德国与协约国拟定的是和平谈判,可在德国解除武装后,协约国的态度又变成逼迫德国无条件投降。关键是,面对英法两国倨傲的态度,他们根本吞不下这口气,因为英法两国不断找美国借钱进行抵抗,被德国揍得半死不活的时候,美国怕死了没人还贷款,只好进来掺和一脚。


所以,在曾经于日德兰海战重创英军的德国海军心中,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失败者,所以他们宁可凿沉自己的战舰,也不愿意让他们落入英国人手里。

所以说《凡尔赛和约》是在民众极端愤怒和抵制的情形下被迫签订的,这也是后来希特勒借此大加文章的地方。
(抵制和约的示威游行)

第二点,就在于当时的不同的社会状况和战争形势带来的影响。

在一战末期,德国的日益严峻的补给问题使得主要食品的供应量下降到战前的12%以下,因饥饿死亡超过75万人,自然会引发反战立场和大规模罢工。

而希特勒却很精明,他知道自己受支持是因为带来了高就业率和充裕的消费品,所以他一直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民众的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标准,没有动员这部分力量去对外战争。所以直到战争末期,德国社会服务业的从业人数没有比战前少很多。

那么战争形势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纳粹德国和苏联军队的暴行。因为纳粹德国犯下了太多暴行,即便投降即便推翻希特勒苏联也不可能原谅他们,而苏联本身在反攻柏林的过程中也犯下了战争暴行,柏林的德国民众一方面受纳粹的洗脑宣传,一方面也目睹了逃难过来的东部难民的遭遇,所以更加相信苏联人是魔鬼。

他们自己本身的宣传也让人感到害怕——“日耳曼人是一个女巫,我们踏上了她的土地。……日耳曼,你这个邪恶的女巫,你就在死亡的舞曲中旋转吧,燃烧吧,哭泣吧!报应的时刻到了!”

而反观一战,德军战争罪行比纳粹德军要好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最仇恨的法国军队开进德国本土之前,德国的民主政府就诞生并且达成停战协定,所以德国本土市民并没有感受到敌人复仇的恐惧,推翻德皇的军事独裁政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二战末期,德国人民根本不敢!就算他们认识到了纳粹政权的邪恶,也只能跟着纳粹混,因为纳粹起码不会伤害自己的人民,而如果他们推翻纳粹,那岂不是让苏联人的进军更快,那岂不是下场让悲惨。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德国人希望英美联军能加快速度,在苏联人之前占领柏林。

第三点,希特勒的权力比曾经的德皇威廉还要大,元首比皇帝更加独裁,更加专制。同时,希特勒的纳粹党也是将权力的触手伸向了国家的各个层面,从冲锋队到党卫军,一步步强化自己排除异己的工具,

同时修改国防军的信仰,由忠于国家和政府变成忠于元首。在纳粹党的洗脑宣传下,民众对于纳粹德国的忠诚度还是到了较高的水平。

不是没有思想上的抵抗,但像社民党,明认教会,这样的带有拒绝纳粹独裁的组织都受到了残酷的镇压。

希特勒太强势,像战时的命令,将领们即使不认可也不敢反对。直到1944年,才有了联合起来刺杀希特勒的勇气,可惜还是失败了。

所以总结起来,二战末期的德国,比之一战末期的德国,人民更愚昧,被纳粹洗脑严重,同时他们即使不满纳粹,也更害怕反攻的苏联。


大唐安西节度使


这个问题提的还挺有水平。一战没有打到德国本土,直接原因就是德国十一月革命,迅速得到了国内各地的激烈相应,好战的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新政府立马向协约国投降;反观二战,除了上层国防军军官对希特勒采取了多次不成功的暗杀以外(比如,最著名的“女武神计划”——冯.施陶芬贝格伯上校对希特勒实施暗杀,尝试政变夺取的行动),德国本土甚至奥地利的老百姓,尤其是劳动人民,并没有出现像一战末期那样的反政府大起义,不少百姓甚至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加入“人民冲锋队”(下图)自愿成为炮灰,为元首和第三帝国垫背。


训练使用反坦克榴弹
这些老百姓之所以心甘情愿和元首一条路走到黑,那是因为前面几年是真正得到好处了,当然要拼劲老命捍卫这个让德意志民族重拾自信,让全家吃上饱饭的政权。

第一、希特勒疯狂的的表象后面潜伏着一颗精明的心,他早就领悟到:人民,你伤不起。

希特勒、戈培尔等人吸取一战德国战败教训(一战德国因为后方民生问题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国才迅速战败),所以从上台执政开始,就拼命地拉拢讨好民众。

事实证明,纳粹取悦民众,搞经济建设,改善民生,还是有一套的。

在国内,纳粹政府首先进行了货币与金融改革,缓和了经济危机。同时各种名义打击犹太资本家,甚至赤裸裸的要求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上缴和捐献活动,进而又发展到直接没收。这样,短期集聚了大量财富。同时利用普通德国贫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里,还被劳动人民看成了杀富济贫行为,受到底层人民的拥护。(下图,1938年水晶之夜过后,德国老百姓经过被袭击的犹太商店,面带喜色)。将犹太人财产拿出一部分补贴德国选民,换取支持。同时,类似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兴建公共工程、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鼓励发展汽车产业和其他工业大量军事订单刺激容克企业,各种措施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工资收入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从魏玛时代33%的失业率(只统计了适龄男性,妇女不在统计范围内),到了36年柏林奥运会前,德国就业率几乎达到了100%(当然只限于男性),已经俨然成了世界强国,老百姓不但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的工薪阶层也能担负起私家车,或者出国度假。

二战开始后,纳粹政府更是时刻警惕重蹈一战覆辙,尽量避免把明显的把战争负担转嫁给国内人民,并且拼命地拉拢讨好民众。

比如,1943年3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国在东线的闪电战破产,开始转攻为守,这一时期,德国的税收方针是:1、战争期间不对普通公民增税;

2、即便征税,起征点也应提高至6000帝国马克;

3、现役军人家庭的优惠要翻倍,加强对新生儿和多子女家庭的补贴。

4、必须控制日用品价格,对其免税,同时对日常生活用品要保障生产供应,不能让国民明显感觉到战争对个人带来的压力。直到44年下半年前,在盟军的不断轰炸中,德国工厂还没有全部转为战争服务,居民日用品的生产还占了一大部分。

但是,在二战中后期,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钱和物资。这么沉重的财政负担,还不能伤到自己人,于是,纳粹自然把魔抓伸向了占领区人民和犹太人,这方面本文就不多赘述。

第二、重拾了德国的民族自信心,让老百姓走出了一战战败和经济危机的阴影。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非常孤立,周围的国家对德国除了压榨就是算计,骄傲的德意志民族一下子蔫了。纳粹开始鼓吹社会达尔文论,各种手段证明日耳曼人是最高贵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他的劣等民族应该为优秀的雅利安腾出生存空间。

加上动不动就穿的帅帅的,搞个“惊天动地”的大型团体公众活动,上至35年纽伦堡大会、36年柏林奥运会(最早的高科技奥运会),下至村镇普通中小学的“青年团”游行。激发起了德意志人骨子里的法西斯式的审美——欢盛大的仪式,完美修身的制服、雄伟的建筑,精致的机械和饰品,健美挺拔的身姿,高贵纯正的血统,战无不胜的神话......

让德意志民族成为完美典范,觉得自己“棒棒哒”,增强民族自信心,国家自豪感爆棚。所以,在二战的普通德国老百姓眼中,让德意志人扬眉吐气的神圣使命是由纳粹党完成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推翻它呢?


1936年德国承办的柏林奥运会,搞得十分盛大而辉煌,绝对的惊天动地,更让德意志人加深了自己是世界上优秀民族的认知

第三、纳粹洗脑般的宣传术。

纳粹及其善于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洗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新兴媒介技术兴起的时代,无线广播,有声电影,摄影可谓当年的新媒体,其传播速度,效果像今天的移动自媒体一样吸引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利用当时德国人的非理性心态和民族复仇心理,纳粹政府不惜代价的动员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向人民灌输纳粹思想,戈培尔曾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当时德国人民被宣传洗脑的有多狂热,举个例子,为了不给优秀的日耳曼民族拖后腿,甚至自愿把自己的残疾子女送去安乐死,或者去做绝育手术。纳粹宣传部拍摄的“安乐死”项目宣传片中的内容,地点德国某精神病院,目的是向国民宣扬净化日耳曼民族的“安乐死”项目的必要性。

总之,还是开头的话,纳粹充分吸取了一战教训,一直在拼命讨好大多数老百姓,投桃报李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德国本土没有发生大型反专制起义。况且,在非常态的环境下,比如,高度专制和循环洗脑模式下,普通公民是很容易被愚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