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多年來形成一種習慣,每至臘月底就要到鄉間去跑跑轉轉,在年集中擠一擠,直到擠出一種年味兒,一種生活熱望,一種醇厚的泥土情感,才滿足才痛快。好似生命的根鬚一下子找到了土地。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如今,在大都市被現代生活沖淡了的,往往在鄉間才能找到。

在這種活動中,我也十分關切民間藝術的現存狀態。天津楊柳青鎮是年畫的故鄉,我每年必去一次。今年臘月裡抓到機會多看了兩處,一是河南開封的朱仙鎮年畫,一是河北武強年畫。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在中州除去要看漢唐乃至更早的仰韶文化遺址,年畫名鄉朱仙鎮也是非看不可的。然而那裡的朋友說,朱仙鎮年畫店已經關門;在鎮上看,宛如不曾有過年畫。

但我又幸運得很,河南省文化廳接到新加坡“春到河畔”活動的邀請,前去舉辦朱仙鎮年畫展。這便把封存已久的古版折騰出來,臨時組織人在開封市御街宣和畫店的樓上,支案按版,趕製展品。我聞之便從鄭州跑到開封,尋到此處,得以飽覽了朱仙鎮年畫二百多年的全部精品。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朱仙鎮年畫的特色一看便知,一是少用大紅,多用丹朱( 一種淡朱砂色),色調柔和古雅,大約與中州文化淵源甚久有關。

世上民族,歷史悠久者色彩和諧,文化表淺者色調濃烈。二是畫中人物無論男女老少,眼形相同,黑眼珠一律點在眼眶正中,這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人物便都看著觀者。畫中人物之間情感溝通不多,卻與畫外的觀者直接相關,這種畫法十分有趣。三是人物旁多註明姓名,多半來自古代小說的人物繡像吧!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一下子盡覽了朱仙鎮年畫的精品,我正為自己慶幸不已,但交談中獲知它的現狀,心情又變得懊喪。

朱仙鎮年畫雖然久負盛名,由於中原地大一馬平川,歷來戰亂不已,加上黃河不斷的洪災肆虐,古版遺存無多,總共不過百十種而已。

而這些畫版的一部分,還是由上海魯迅博物館轉借和摹刻來的,這還幸虧魯迅先生酷愛朱仙鎮年畫!近年來,時代變化,木版年畫已無應用市場,人們注重經濟實利,尚不能從文化上認識到它的價值,於是在歷史的傳衍中,因一時無人承接而摔落在地。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這次看到朱仙鎮年畫,只算一種僥倖吧。僅僅是由於這裡碰到一次多年不遇的“外事任務”,臨時做些支應而已。過後,古版會再次被幽禁到庫房中去。

如今這裡擅長木版印刷技術的人已寥如晨星。老人已老,刻下只有一位名叫徐輝的年輕人,手藝精熟。倘若這個任務完成後,在充滿誘惑的商品大潮中,誰知他將奔往何處? 被現實無情扔下的朱仙鎮年畫,只有等待將來的有識之士重新將它珍惜地拾起。到那時還會遺存多少?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朱仙鎮木版年畫工作坊


回津後忽然接到當年朱仙鎮年畫店的負責人任何林的電話。我到開封時,他不在。他說他為保護朱仙鎮年畫奔波兩年,碰壁無數,但仍不死心,問我該怎麼辦?

我說:“先守住,守住這些遺存!”說完之後,忽覺好笑。守住這詞兒好像是戰場上的用語。


消失了的朱仙鎮|馮驥才



本文選自青島出版社2016年版《馮驥才·田野散文卷》,馮驥才著。本文圖片來自紀實攝影師王立力。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手藝不為人知不為人道。跟隨“傳統活兒”,帶你見識真正的民間手藝,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的真實生活現狀,是怎樣的。

民藝

徵集令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手藝人,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真的熱情去傳播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