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入门(四一)——近体诗38音韵缺陷

.

十九、倒字

1.诗里的倒字,因为迁就韵脚或迁就平仄的缘故。例如: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

(弟兄,照习惯当作兄弟,西东,照习惯当作东西,因迁就韵脚而倒置。)

孤城纵目尽南东,山转溪回翠万重。(彭汝砺)

徒芝望牛斗,无计削龙泉。(杜甫)(牛斗,照习惯当作斗牛,因迁就平仄而倒置。)

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杜甫)(还往,照习惯当作往还,因迁就平仄而倒置。)

清宵陪护话,美景从游遨。(白居易)(游遨,照习惯当作遨游,因迁就韵脚而倒置。)

南馆星郎东道主,摇鞭休问

路行难。(王初)(行路难,本是成语,倒说为路行难,以迁就平仄。)

2. 名词+形容词

一般说来,形容词+名词,但是,在诗句里,为了迁就平仄或韵脚,偶然可以把形容词放在后面:

欲献文|狂简,徒烦思|郁陶。(白居易)

(原意是欲献狂简之文,徒烦郁陶之思,为了韵脚和平仄的关系而倒置。)

盘烧天竺春笋|肥,琴倚洞庭秋石|瘦。(陆龟蒙)(原意是肥春笋,瘦秋石,为了押韵的关系而倒置。此诗是古风。)

.

二十、凑韵

就是因为押韵困难,勉强把某字凑成一个韵脚,而这字在诗的意义上是多余的,并非必在的,

凑韵为诗家的大忌,名家的诗里很少凑韵,但是“中、时、初”在诗句的用法往往近似于凑韵。盛唐时代,这几个字凑韵的情形少见:

律变沧江外,年加白发中。(刘长卿)

绿竹放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李嘉佑)

正月喧莺末,兹晨放鹢初。(杜甫)(兹晨初放鹢,可解。)

.

但是,下面几个例子就有凑韵之嫌了:

峡中为客恨,江上忆君。(杜甫寄杜位。)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王维终南别业。)

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

.

到中晚唐以后,“中时初”等字更嫌多余,这已经成为诗中的习惯法,有些名家也未能免。

1.中字——中字用于动词之后,表示此种动作发生于某物之中,但这种用法是散文所不容许的,因为取消了中字,诗意不变:

分忧余刃又从公,白羽胡床啸咏。(刘禹锡)

沧波独步亦无踪,聊上危台四望。(苏舜钦)

2.时字——有些时字可以取消,而诗意不变:

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刘禹锡)

晓色荒城下,相看秋草。(张籍)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张籍)

3.初字——往往只当时字讲,有时多余,例如:

汉家丞相重征后,梁苑仁风一变。(刘禹锡)

况忆同怀者,寒庭月上。(张籍)

太极垂裳日,中原偃革。(杨亿)

畦稻霜成后,宫橙露饱。(宋祁)

.

二十一、音韵缺陷

敏锐的语音感,是写好诗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诗者应力避之的音韵缺陷:

1.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就是一首诗,除了首句可以用邻韵以外,其它的韵脚必须只能用一个韵部的韵字。除了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二冬”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此为

近体诗大忌

2.凑韵:韵与诗句意义不相关,勉强凑合。(上文已述)

3.倒韵(倒字)——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颠倒用(上文已述)。有的可颠倒而用:“先后、琴瑟、慷慨、玲珑、参商、罗绮、乾坤”等,如果倒后不妨碍表达则可,如不可而强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4.连韵(音同):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的字作韵字。

5.重韵(形同):重韵即同一韵字重复押。此为近体诗大忌,而古体诗则不避。

6.复韵(义同):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七阳韵中之“芳、香”,一首之中有两个这样的韵字就是犯了复韵的毛病。

7.挤韵: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比如:朝沐晨曦晚夕阳(曦、夕挤韵。小院瓜花独自香,瓜、花挤韵)

8.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韵,如阳韵的“薑 鹴”等字。

9别韵:即多音字误押其他义项。如“兴”字于十二蒸韵作“起兴”解,于二十五径韵则作“兴致”解;如果该押蒸韵处用了径韵的意义,这就叫犯别韵。

10.撞韵:就是在白脚处(出句的仄尾上)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岸撞韵)此非大病,然则注重诗歌音韵美者当力避之。(白脚处撞韵,如果它不是去声字,(去声字的音重),还好一些,如果是去生字,那么这句的重音在此,当力避之。)

11.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同一句(联)中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比如:羌笛何须杨柳,春风不度玉门。(怨犯韵)

以上诸条,诗者当避之,尤以出韵、重韵、凑韵、倒韵为大忌。

格律诗入门(四一)——近体诗38音韵缺陷

唐宫仕女图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